北洋之殇

       自第二次鸦片战争以来,清廷的主要威胁来源于海洋之上。所以自洋务运动伊始,清廷每年拨10万两白银用于从西方购买舰船军械,并由李鸿章亲自选址威海卫作为海军基地,北洋水师十年而成。此时的北洋水师,拥有大小战舰数十艘,其中“定远”“镇远”两舰排水量八千吨,是当时名副其实的巨无霸。可以说,此时北洋水师在亚洲几无对手,它的建立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支真正意义上的海军,也标志着中国海防体系的初步完成。
       此时的日本,明治维新刚刚开始,百废待兴。但其暴露的野心已引起清廷的警惕。1886年8月6日,北洋水师突然出现在日本长崎港,对日本进行“友好访问”,双方剑拔弩张。这时发生了轰动一时的“长崎事件”。一群中国水兵上街游玩,与日本警察发生冲突,一名日本警察被刺成重伤,当然后来这名中国水兵也受到了舰队的处罚。但日本警察怀恨在心,趁第二天大批中国水兵来长崎游览参观的机会,发动了突然袭击,双发均有重大伤亡。消息传到舰队,愤怒的中国军人褪下炮衣,对日本进行武力威胁。定远,镇远两舰巨大的舰体和密密麻麻的舰炮可以说给予了整个大和民族以巨大的心理震撼,由于自卑补偿心理二战时日本便痴迷于建造超级战列舰。日本无奈,只得赔偿中国的损失。但日本人通过参观,发现大炮上有积灰现象,推测北洋水师军纪不是很好。
       北洋水师归国后,日本由于此次羞辱,集全国之力发展现代海军。发展海军首先要发展钢铁,石油,机械等重工业,这样就带动了日本工业化。为了支持海军,日本皇室捐献出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对于民间则大力推广海权观念和必须打败北洋水师的信念,以至于日本孩子打架,被打败的总冠以“定远”“镇远”。在这样的条件下,日本海军有长足发展也就不足为奇。
       反观北洋水师,在归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没有再添置一艘军舰,甚至连基本的训练经费也没有着落。只得沦落为客轮,做起生意来勉强维持舰队基本运转。慈禧太后更是为了自己的70大寿,将一笔本应发展海军的巨额经费用于建造颐和园。当时社会便已流传用渤海换“昆明湖”(颐和园内湖)一说。李鸿章也将北洋水师视为自己的私人武装,对丁汝昌横加干预。北洋水师便在这样的内忧外患下来到了决定两国国运的1894年。
      战争的结果自不必说,日本从此走向了对外侵略扩张的灭亡之路。而清廷从此一蹶不振,再无翻身的可能。若中国胜,李鸿章自然对外将日本作为抵御外敌的前哨,对内则更易推行洋务运动,清廷似有中兴的可能,历史更会被改写。但是历史从来没有如果。
       一场战争的胜负关乎国运,但是战争的胜负并不是单纯的计算兵力多寡,武器优劣的零和游戏。如今中国四周强敌环伺,形势之险甚于甲午战前,能否杀出重围,一雪百年耻辱。
      这便是国家制度与国家制度之间的竞争。
                                                                         
                                                                                                                           写于4月策论考试留念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北洋   日本   水师   清廷   镇远   定远   长崎   中国   海军   水兵   颐和园   舰队   洋务运动   国运   警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