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梅兰芳—2

        看完电影的第二天是周六,一般这样的日子我大概要在11时至13时才起床,但那天早上9点左右就起来了,一直趴在电脑上搜有关梅兰芳的资料。《看电影》上有篇文章说:一部好电影会带给人很多的好处。我想对我真是这样,我因为这部电影,内心有了很多想法,想要了解一个人,想要了解一些传统的文化,并为此放弃了我最热爱的睡觉运动。可能因为这部电影和陈凯歌的影响力(他没被《无极》掐死算是幸运的),网络上、杂志上关于梅兰芳的文章很多,在一段时间里,我囫囵吞枣地读了很多,大概了解了他的生平:
梅兰芳,名澜,字畹华(电影里人都这么叫他)。兰芳是艺名。梅是江苏泰州人(俄滴老乡吔),1894年出生于北京一个梨园世家。祖父是光绪年间著名的同光十三伶之一梅巧玲。大伯梅雨田,拉京胡的,也是个名角,有名到可以在皇宫里拿工资。梅兰芳出生以后,因大伯膝下无子,所以将梅兰芳过继,后来梅的亲生父母相继去世,大伯是对梅兰芳一生影响较大的人物之一(电影里也是这么说的)。梅兰芳6、7岁时读过私塾,读得不太用心,成绩不好(俄也是这样地,看来学习并不是人生唯一的出路)。可能因为如此,家里人还是让他学唱戏去了。童年的梅兰芳并未表现出过人的艺术天分,相貌很平常,两只眼睛有些近视,眼皮下垂,眼睛无神,见了生人不会说话。他姑母说他是“言不出众,貌不惊人。” 一开始学戏连词都记不住,据说启蒙师父都不要他。后来师从了著名京剧艺人吴菱仙学戏。和吴学戏,对梅兰芳气质性格的形成有一定的作用。据说旧时学戏贼苦,因为师父打得特厉害,学成后再收弟子,对徒弟也是暴打,鼻清脸肿,满身伤痕都是寻常事。如此恶性循环,没个好脾气的。我们在电影电视上常看到那样的情节,有贫苦人家送小孩子去学戏,爹娘如果心理不是特变态的,都哭得稀里哗啦的,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学艺本来就苦,还得受这种折磨,艺人大多性情古怪,也是有原因的。
        梅兰芳比较幸运,因为吴菱仙是个温和的人,没让梅兰芳遭这份罪。后来的梅兰芳就越学越有出息了,怎么好的呢,曲不离口,拳不离手,夏练三伏,冬练三九,认真刻苦几乎到“惨烈”的程度!(还是那句话,没有天才,天才不过是%1的天份加上99%的汗水)。再后来,就到戏班唱戏,17、18岁时就很有名了,20来岁时到上海演出以后,彻底奠定了京剧界四大名旦之首的地位,“粉丝”多了去了,上至总统袁世凯、大教育家蔡元培,下至游民、走卒,都是梅兰芳的粉丝。(在我看来,好象除了金庸的小说,没有其他人拥有这样多层次的“粉丝”)。据说,四大名旦各有各的拥护派,程、荀、尚三派拥护者大都不喜欢其他派的唱法,但这三派的人大部分都很喜欢梅兰芳。有个故事,说那时候有个姑娘听完梅兰芳唱戏一辈子没嫁人,抱着梅兰芳的照片结婚了。后来这个故事被写到电视剧《大宅门》里了。梅兰芳后来移居上海,开始了艺术表演的高峰期,他注意吸收新式舞台、灯光、化妆、服装设计原素,在京剧的唱腔、念白、舞蹈、音乐、服装上均进行了独树一帜的艺术创新,综合了青衣、花旦、刀马旦的表演方式,创造了醇厚流丽的唱腔,形成独具一格的梅派。这期间,一批有名的文化人活动在梅兰芳身边,为他改良京剧出主意、想办法,做了不少工作,也是促成梅兰芳后来艺术上日臻完善的主要原因。成名后,梅兰芳应邀出访过日本、美国、德国、苏联,在美国曾被授予文学博士学位(可能是文化学博士的意思,由此可见文学的涵盖范围是很广滴,俄也是文学学士尼),把京剧的艺术带向国际舞台。抗战时期,梅兰芳先是迁居上海,后到香港,而且蓄须明志,深居简出,拒绝表演,国难当头,做了一个艺人所力所能及的事。抗战胜利后,梅兰芳在上海复出继续演戏。解放后参予了很多艺术和政治方面的工作,也教授学生。因为成就突出,国家为他拍了一部纪录片,叫做《梅兰芳的舞台艺术》,收入了他各个时期的代表作品和生活片断。1961年8月8日,梅兰芳在北京去世(这个日子看着熟悉吧,47年以后的这一天,中国开了个奥运会,奥运会开幕式上就有提线木偶的京剧表演)。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7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梅兰芳   京剧   艺术   大伯   名旦   上海   艺人   唱腔   粉丝   舞台   抗战时期   师父   北京   电影   光绪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