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法国高考作文一:若有所悟是否就是对思想桎梏的解脱

      首先拿到这个题目的确让我很感叹,当我们的高考还在全国用一道“石头和杯子”这样老掉牙的故事来引出话题时,别人已经开始思考休谟《道德原则研究》中的“正义”了,到不是说崇洋媚外,只是我们的高考题目是否应该更具备思想的色彩,我们中国的经典也很多啊,为什么不能从中选取一些素材来作为题目考察考生的思考能力呢?

       正文:我们应该知道,人类认识世界是感知行为的结果。而所谓的感知,无非就是印象与观念两种,其中印象是对事物有清晰的认知,观念则属于模糊性质的接触。在这个过程当中,印象和观念的诞生都是思想作用的结果,所以人类认识世界是受个人思想的支配。

       每个人生来是不具备认知的能力的,也就是说人类生来并不具备思想。在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断的接受各种教育,训练以及运用,最终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认知能力,即每个人特有的思想气质,或者可以说成是世界观。人类的思想不像生命那般具备不可改变性,应该说,每个人思想的形成是一个创造的过程,而主要创作者是每个人自身,协助者是社会和环境。这样一件后天创造出的艺术品所具备的光芒都是独特而不可复制的,却也是不断变化和不可预测的。而且在一般人眼中,这个过程和艺术品本身都是没有价值的,或者说他们压根根本就不愿意看一眼这个自己制造出来的独一无二的作品,只有少数具备哲学思维的人才能正确的认识它。

       上帝赋予每个人创造的权利,却没有赋予每个人相同的创作才华,思想的创造和艺术的创造是一样的,因为思想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我们可以看到在绘画,音乐,建筑等艺术领域产生了很多具备永恒价值的东西,无独有偶,思想上的光辉同样具备永恒价值,而涉及的诸如哲学,神学,宗教等等。在此过程闪耀的光华是人类最高贵的行为,然而大多数人都将沦为平凡,而最终决定一个人思想是伟大还是平凡便是上帝起初设定的困难——思想桎梏。

      每个人都有一种感悟:假如我当时像现在这样想,也许就不会这样了。事实上,在人生的关键时刻遇到的难题基本上都是思想的障碍,因为思想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面对这样一个牢笼,人们常常感到困顿不堪,有种穷途末路的感觉。但是上帝却也是仁慈的,他不愿意任何人陷入疯狂,所以偶尔见到人们为此苦恼时,便有意无意的给于指点——若有所悟。

      然而,若有所悟所能做到的只是对于思想桎梏的抗争,并未真正到达所谓的解脱。对于人类而言,若有所悟无疑给人一种“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貌似法国没有这样的诗句)的错觉    ,要取得思想之解脱,并非仅仅依靠若有所悟便能突破。思想的浩瀚非人所能揣度,一个人思想的突破是一种世界观的改变,是感知行为的更深一层的进步。而若有所悟应该是叩响了另一层思想的大门,而要走出原有的牢笼,所需要的是对原有思想的放弃和对新思想的重新接受。

      我们可以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民主。在法国大革命之前,人民是不知道民主的,尤其是对于下阶层的人民。而法国大革命提出的“自由、平等、博爱”无疑是让人们的一次“若有所悟”,我们却也知道人们的思想的解脱并不是简单的一次“若有所悟”就能完成的,法国大革命也经过了近100年的时间才算成功。思想的解脱过程,是人类最伟大艺术品的一次重新创作和升华,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量现实的冲击和验证。假如说思想桎梏的解脱是一个需要燃烧毁灭的路途,那么“若有所悟”仅仅是点燃这样绚丽大火的火星子。

      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不可能期待一场思想的大革命了,按照前辈们思考过的,我们似乎已经走到的思想的尽头。那么事实如此吗?答案是否定的。人类其实已经处在一个新的思想桎梏中,不断发展的科学让人享受着飞跃式的快感和满足,而思想的发展却始终停滞不前。全世界都在提人权,在提民主,然而这些却始终未走出固有之牢笼。

      “若有所悟”虽然不是完全意义上对思想桎梏的解脱,却是实现解脱的开端。在当代思想发展面对前所未见的桎梏时,这种“若有所悟”更显珍贵。毕竟没有“若有所悟”这条隐约小道,人类又该从哪里开始寻找思想解脱之路呢?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4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思想   桎梏   人类   过程   大革命   艺术品   法国   牢笼   认知   民主   题目   观念   上帝   能力   价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