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记录-四

                      2006-7-14                 星期五           晴天
                                    脚力竞技-调研的第二天
    今天我们的目的地有2个,一个是白鸠地村属下的山底村,一个是鸭塘村。经过初步的了解,这2个村是在2个不同方向的,因为它们据说都是有代表性的移民村,为了更直接准确地了解到移民的生活,所以我们也铁了心要熬这一天的苦了。
    出发时,加上宣传组的2个人,我们一共8个人同行。今天就只有一辆飞翔的摩托车。所以我们就分批把人运到目的地了。去程的时候没有估计过步行需要多长时间,我们都是大概走了半小时之后,车子返程继续载过去目的地的。
    我们料想今天应该也能够比较顺利地完成任务的。到达了山底村之后,我们才知道这是一条“村下村”,村委会不是设在这附近的。所以即使提早联系好了,但找不着负责人。后来经过一翻联络,村委会的一名主任了解了我们的情况,我们也就坐在村长家的门前,酝酿着接下来的访问了。
    说起这位村长,听说他20多岁就开始担任村长这个职务了,一直到现在年近80都还没有移交过这个职位。我们听说这里的村长是没有工资发的,每个月只有少得很的补贴,而且村长这一职位似乎是没有经过选举产生的。我们的到来似乎给了错误的“敌意”讯号这条村里的人,或许是因为我们制服统一鲜艳,年青而且又不是当地人。
    村委领导很快就来到了,我们同样按照分组进行调研。今天我改了一下小策略,不像昨天一样,在村里踩了点之后就立刻按组开展面向村民的调研。而且先充分地像村委领导了解这里的全面概况。这看起来会存在一个问题:领导的对外资料不一定会全面,不一定都实在地代表着多数村民的实际情况,也更加不能让我们最直面地了解到村民内心的感受。但是由于时间有限,人数有限,精力也有限,所以我们并不能通过“普查”去得出调研的结果,我们也没有科学的抽样方式,只能是哪一家有人,哪一家有空,我们就访问哪一家。所以,我觉得首先全面掌握整体的情况,在抽查村民的时候,所涉及的内容应该更加有针对性吧。
    就这样,我跟与我在一小组的忠悦跟随着那位主任的脚步,在这条小村庄里走了一圈,同时不停地问出我们事先准备好的问题,短短的10分钟左右,我们对这个村子的大概情况也就握在掌里了。这条村的情况跟昨天杨梅涌的情况不大一样,这条移民村在1958年已经建成并供村民居住生产了。这条村是中垌镇里比较富裕的村子之一,这里的青壮年也一样几乎都到珠江三角洲打工,而其中又以从事运输行业的人占大多数。
    我们后来也随着他走进了2户村民家里,在他的热情帮助和配合下,我们跟这里的叔叔阿姨有说有笑,顺着我们准备好的问题,跟他们聊了一段时间。通过了解后,我知道这条村子的人都是相对较富裕的,他们家里基本上都有电视机,手机,有的甚至有空调,还有一些是自己赚钱盖起漂亮的房子的。总的来说,他们的收入都相对稳定。不过好像孩子还蛮多的,起码2个以上。
后来快到正午时分,大家都基本上完成了调研任务,我们回到了村长的家门前集合。我们在休息的时候讨论了一下调研的情况,发现了一些问题,例如一些葬礼、赌博等问题。在还没有充分了解清楚之前,就暂时把他们当成是“个别事件”。
    中午摩托车的主人有急事,所以就提前离去了。后来我们就步行回去了。我们也很清楚这段路很长很长,而且必须顶着这里猛烈的太阳,但是我们还是选择了尽快动身,毕竟下午的调研是不能耽搁的。
有了沿路的风景,我自己也做好了防晒措施,觉得就算路再难走,再怎么感到不适,也有了心灵的寄托,能够得到一种心灵的舒适。一个多小时的太阳地下步行,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感觉整个人的皮肤里水分都严重缺失,甚至仿佛来了个升华,皮肉都直接蒸发掉了。真切地体会到什么才是真正的下乡,并不是像昨天那样舒适地到达目的地,舒适地返回。实实在在地踏着这里的每一寸土地,真真切切地体会着农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走过的道路的艰辛。我在想:我只是在体会着那么一点点的艰辛,他们却每天都必须在天理劳作整整一天,然后拉着劳作工具,走这么一条漫长而又炙热的羊肠小路。最后,我坚持下去了,坚持到我们的出发点,我们在正午太阳最高的时候,坚持不懈地走完了这条漫长的路。身体疲惫了,可是心灵却因此丰盛了。而且我们沿路有说有笑,组员们都极大地发挥了他们幽默和乐观的潜能,让“旅途”充满了欢乐。
    经过一番探路,在沿路村民的帮助下,我们步行来到了下午的目的地-鸭塘村,也同时来到了这里的村委会所在地-原来是在一间民办小学里面。这里的村子又不同于之前2条村子的情况。这里的人是以养蚕为主收入的。这里的人生活虽没有山底村的人富裕,但是也说得上是生活过得去。
    同样地,这里的村长也年事已高,虽然都还蛮健康的。这里的青壮年同样地都到珠江三角洲工作,然后把钱寄回来这里。同时,也意味着这里的“留守儿童”情况比较突出。在这条村里,发生了一件让人难忘的事,就是我跟2个组员碰上了一家特困户,我们走进这家的屋子时,视觉上的体会已经不一样了:这房子完全是由红砖堆砌起来的,仅仅是一间能够遮风挡雨、不会轻易倒塌的红砖屋。这里的阿姨带着4个孩子,自己还要到田里耕作,而且受到人手限制,他们家的田地还没收割多少(而同时,很多人已经收割完毕了)。阿姨表示,这段时间还是多亏了她的姐夫的帮忙。她家并不能像其它家一样,在屋里面养养蚕,在田里面种种桑树和果树还有稻谷,由于屋子不大,田也不多,就一亩左右,所以养不了蚕,也没有种果树,就连仅仅一亩的田也收割不完。她的2个女儿只有7、8岁,家里面的家务事都由她们来担当。阿姨说,当她儿子的老师问及她给子女在家里的生活情况的时候,阿姨说:她只能告诉老师,他们没有饱饭吃,只能早上煮点稀粥给她们,然后这些稀粥就吃上一天了。
    一进门的时候,那个懂事的小女孩就连忙为我们递上了家里的白开水。我们一直聊,她们两姐妹也一直好奇地注视着我们。我听着听着,看着杯子里的水,不知不觉地把它们都喝下去了。当我们渐渐地被这些一幕幕所震撼着的时候,我和我的队员都感觉沸腾,是一种心的触动,千言万语,我们不知道用什么语言可以帮助这位阿姨,我们把身上那么一点点的食物都全部拿了出来,塞到了他们几个孩子的手里。我更忍不住抱了几次那个只有几个月大的小妹妹,更加衷心地希望这个小妹妹能够过上越来越幸福的生活。
今天晒得很黑,晒得很累,但是我在归途上却是那么地轻松,也许是书包变轻了,脚步也快了,迅速的走向那个更加多学生等待着我们的的学校。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6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村长   村民   情况   村子   阿姨   目的地   沿路   村委会   家里   村里   稀粥   富裕   青壮年   移民   红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