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印记2——变化中的村庄

 
      我们老家那一带的村庄,每个村庄都有这样的众厅+祠堂。众厅在村的中央,村民的房子分别建在左右两边以及众厅后面。上面四个大字,从左到右读。前面是村名,后面代表村里的姓。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我们那里的村庄,一个村庄就一个姓。一个村庄几百户,都是同姓同一个大家族分下来的(从族谱上可以了解到)。外姓的情况极少,除非是入赘的女婿或者是以前逃难过来在村里落户的,据我所知,我们村似乎没有这种情况,但周围村庄有。
     众厅共分四进,就是四个连在一起的大厅。众厅的后面是祠堂。这个众厅是大概在2003年左右拆掉旧众厅重新修建的。以前的旧众厅非常有古代建筑的特色,是木料的房子。众厅周围也都是木料的房子,住有人家。小时候记得我奶奶家就住在众厅旁边。众厅也是村里人玩乐聚集的场所。众厅最主要的一个功能——是村里召集众人议事的场所。村里凡有大小事情,需要每家每户参与的,就是在众厅商议。另外,村里如果有什么通知,也是张贴在众厅里面。
     最有意思的一点:村里如果有嫁娶,都必须经过众厅。如果是嫁女儿,那么出嫁时必须从众厅正门出来,才上花车。如果是娶媳妇,那么也必须从众厅的大门进入,再到男方家。
     如果村里有老人过世,灵堂也是设在众厅。灵柩就停在众厅最前面的一进厅里(大门进去第一个厅)。出殡的时候也是从众厅出发。过世的老人必须年满60岁才能进入众厅设灵堂,否则,是没资格进入的,只能停在众厅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在外(指不在本村,而在外地)过世的人,也是不能进入众厅的,灵堂也只能设在众厅外。
     每年春节,众厅的墙壁上会贴满各种告示,如:婚嫁告示:谁家嫁了女儿,嫁到哪里(某家长女婚配某地某氏),谁家娶了媳妇,哪里人氏(某家次子娶某地某氏);添丁告示:谁家生了孩子(某家添子名谁);还有每家所交“烟丁钱”(这是按各家各户以及人口交给村里的钱)详细列表……等等。关于添丁,每年的大年初三,是村里“添谱”的日子,前一年村里所生的孩子,统一到这天去“添谱”。所谓“添谱”就是把孩子的名字加进族谱里。有些久不在村里居住,已经在城里工作几代的人,到了这一天,仍然按传统回家“添谱”。“添谱”时,每个孩子都会由父母买上一挂鞭炮,在祠堂门口放,所以那一天祠堂门口的鞭炮声越多,说明村里前一年越人丁兴旺。
     综上所述:众厅功能很强大。


这里众厅内部。显得空荡荡的,因众厅周围已经没有人家居住,所以平时少有人去,遇到村里议事、红白喜事或者春节时,才会比较热闹了。

众厅的第四进,也是最里面的一进,挂着的牌匾。底下这个功德匾,刻的是当年捐款修建众厅的人名及捐款数目。(留给后世子孙看吧)

这是我前面提过的村里各种告示之一:分土告示。我回家时,听妈妈说过,村里重新分了土地。看来是不久前的事。


       这是一面大鼓。鼓的直径有一米多宽,从我小时记事时,大鼓就一直在众厅里了。鼓的架子都有近两米高。这鼓的作用非常大,如果村里需要召集大家商讨事情了,就由负责人打鼓,鼓声可以传很远。整个村庄的人都能听见,哪怕你关起门都能听见。很古老的通知方式,却也是最有效率最省事的方式。
 
     拍下面这几张照片的时候,我脑中时时想起一个词:没落的村庄。尽管我不愿意这样想,但事实正如此。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人大批的进城务工,村庄的平时(除春节外)就是一些留守的老人、孩子、妇女。所谓的993861部队。而我们这一代人,有多少出来后,又愿意再回去的呢?


荒废的水井
这口井就在我家附近,相距也就二十米左右。这井曾是我们半个村庄人的主要用水。以前井非常的干净,井水也清澈甘甜。因为大家都喝井里的水,所以就会有意识的去保护它,每年村里都会派人清洗水井。那时候家家有个大水缸,早上和傍晚最多人挑水,挑的人多了,有时候井水很深,在井里好几米深处,需要用特制的长长竹秆挑着水桶才能打到水。后面随着压水井的兴起,许多村民建了房子后就在房子旁边挖井做成压水井,或者几户人家共用一个压水井。现在,再也没人去井里挑水了,这井渐渐的荒废,无人打理,长满了青苔






上面三张图片,是我家门口的池塘。我特意从三个角度拍了池塘里的洗衣石。这个池塘也曾经是半个村庄人洗涮的主要场所。最热闹的莫过于早上,洗衣石被早上来洗衣服的妇女占满了,还有很多站在旁边等位置的。妇女们一边洗衣一边聊天闲谈,人声鼎沸。我小时候,也经常在此洗衣,想起那一幕,似乎热闹的声音仍在耳旁。池塘里有人承包养鱼,每年逢端午、中秋、春节时都会把水抽干捞一次鱼。鱼捞完后,有很多人就下池塘里去捡田螺。还有村里的男人们会到池塘的周围去挖塘泥,把塘泥挖了堆在边上,等干一些的时候,就可以挑到田地里,是很好的肥料。同时,由于这样的清理,池塘的积垢也被挖掉很多,池塘又变得干净并且比较深,一举数得。而现在,由于各种各样的化学肥料增多,已经无人去挖塘泥做肥料了,池塘边变的越来越浅,也肮脏了许多。
池塘的冷落景象和水井同出一辙。既然有了压水井,洗衣服也就在自家门口摇水解决了,再也没人提着大桶的衣服到池塘里蹲着清洗。
我估计农忙的时候,傍晚应该还是有很多人在池塘里洗脚的。踩在稻田里的泥脚,到池塘里洗洗干净,还是很方便的。
 


在屋顶拍的一些众厅周围老房子。以前的房子全是瓦房,而且一排排的很整齐划一这些房子基本已经没人住,有些已经倒塌。也没人去整理。现在新建的全是楼房,都建在村庄老房子的外围。远处那几栋白色的楼房,都是村民后来建的房子。



在众厅门口拍到一张老人推独轮车的图片。年龄大,挑不动,就用独轮车推了。用我爸爸的话说,现在就他们这一辈人(我的爷爷辈)还在辛苦的劳动。我爸还说:你外公是中国典型的农民。(外公快八十岁了,仍然每天外出劳动。这次很可惜,忘记给外公拍照)




众厅旁边倒塌的旧房子。这些房子都有主人,只是主人不再理会。爸爸说除非以后搞新农村建设,把这些地方整理平整,可以当做活动场所。我想,那样倒也不错,只不知等到何年?由于众厅周围的建筑是不允许高过众厅的,所以这些旧房子的主人,也不会打算在这些地基上建新房。




已经建好和正在建设中的村民楼房


去年刚建好的村民楼房,很气派吧?
房间里的设计格局也不比城里的商品房差哟。


又一种新旧对比。左边的两层小楼,是十多年前的楼房。右边是去年刚建的,十年的变化,很明显!
 
也许,不能说是“没落的村庄”,而是变化中的村庄。不知再过十年会如何?
 
落日余晖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日志   网友日志   村里   水井   村庄   房子   池塘   塘泥   楼房   告示   祠堂   村民   灵堂   门口   孩子   外公   独轮车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