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化学练习中引导学生反思的策略(一)

摘要:高中化学新课程倡导化学教学要让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得到全面发展,要让学生通过化学学习具有较强的问题意识,敢于质疑,勤于思索,使之逐步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对自己的化学学习过程进行计划、反思、评价和调控,提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关键词:练习;引导;反思;策略

“教会学生学习”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重要口号,由于学生思维活动具有内隐性和自动化的特点,大多数学生在思考复杂问题时很少意识到自己的思维过程与方法。缺乏反思意识和反思能力,也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思维过程,同类或类似题型屡做屡错。笔者尝试在化学练习中运用元认知理论引导学生进行反思,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使学生学会学习,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效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1.强化反思意识,严谨回顾思维活动。要严谨地回顾自己的思维活动是否紧凑,思路是否清晰、严密、深刻。是否出现了偏差,是否抓住了本质和规律。

例1. 已知各种硝基苯酚的性质如下表 邻-硝基苯酚 0.2 45 100

间-硝基苯酚 1.4 96 194 下列关于各种硝基苯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邻-硝基苯酚分子内形成氢键,使其熔沸点低于另两种硝基苯酚

B.间-硝基苯酚不仅分子间能形成氢键,也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

C.对-硝基苯酚分子间能形成氢键,使其熔沸点较高

D.三种硝基苯酚都不能与水分子形成氢键,所以在水中溶解度小

此题许多学生感到陌生,无从下手。我要求学生认真审题,抓住关键词语,对信息加工,联系已学过的知识,不难发现形成氢键的方式不同,答案选D。合理迁移,通过反思,让学生形成这样一种思维模式:

接受 和旧知识联系 找出 类比仿造推理

阅读 搭桥 交联 条件 问题解决

信息筛选 信息加工 信息运用

2. 尝试错误,激发反思

练习是反映教学效果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学生尝试错误,激起反思的最佳途径。每次批改练习时,我都在每位学生练习上做好批示,可能让他们讲解自己的思路,以督促学生进行自我反思。

例2.5 mol Cu与6 mol稀HNO

3、4 mol稀H2SO4的混合溶液反应,则生成的气体NO的物质的量是多少?

首先,让学生先自己讲解:

3Cu+8HNO3=2NO 4H2O 3Cu(NO

3)2

显然Cu过量,n(NO)=1/4 6 mol=1.5 mol NO

再问能否将上述反应改写成离子反应?学生改写后意识到该反应是一离子反应,参加反应的各微粒的量有问题。把正确的解题方法展示,让学生进行对比性反思:

3Cu + 8H + 2NO3—=2NO +4H2O+3Cu2

3mol 8mol 2mol

5mol (6+4

2)mol 6mol

显然Cu不足, n(NO)=10/3 mol

学生比较2种方法后,兴趣浓厚,此时,趁热打铁:

同类题目:将少量铜片置于装有稀硫酸的试管中,现象 。若加入硝酸钾溶液,现象 。

让学生再次反思自己错解是对HNO

3、H2SO4在溶液中以离子形式存在理解不准确、不透彻。通过不断反思,学生思维严密性和批判性得到加强。

3.在变式练习中反思解题思维过程,优化思维程序

我在提问、举例,讲评化学问题时,倡导学生“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多题一解”。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全面考察问题时,应摆脱固定的思维模式,注意发现思维过程的不足之处,完善思维过程,培养思维的严密性,应注意探索新的解题途径,寻求最佳解题方法,激发思维的创造性和灵活性。 变式1: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NaCl、MgCl

2、A1C13溶液,与足量的AgNO3溶液反应,生成AgCl质量相同时,所耗3种溶液的体积比为:__________(答案:6:3:

2)。 变式3:用等体积同浓度的AgNO3溶液,分别加入相同体积的NaCl、MgCl

2、A1C13溶液,恰好使它们中的C1—完全沉淀,则3种溶液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__________(答案:6:3:

2)。 例4.24mLH2S在30mLO2中燃烧,同温同压下得到SO2的体积为多少毫升? 解法3:电子得失守恒法;

解法4:S、O元素守恒法;

解法5:H、O元素守恒法;

解法6:待定系数法。

讲评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几种解法的思维过程及其内在联系。

例5.把一块镁铝合金投入到1mol/L HCl溶液里,待合金完全溶解后,往溶液里加入1mol/L NaOH溶液,生成沉淀的物质的量随加入NaOH溶液体积变化的关系如下图A所示:

(1)求a的范围:

(2)求n(Mg):n(Al)的最大值:

(3)将关系图改为B图时,求a的范围:

(4)将关系图改为C图时,求a的范围:

此题以四个相似图形为条件,提出了五个问题,解法五花八门。学生一般按照物质的量从前做到后,没有利用图形的相似性,重复同一思维过程。经反思,对于NaOH溶液的体积有两个重要关系式: V(NaOH溶液)=V(中和酸的NaOH溶液)+V(镁离子、铝离子消耗NaOH溶液); V(沉淀铝离子)=3V(溶解氢氧化铝)。根据这两个关系式,我们可以优化为“多题一解”。

消耗氢氧化钠溶液的体积

A B C D沉淀铝离子 30 3(a-

80) 3(90-a) 3(a2- a

1)

沉淀镁离子 50-a 290-3a 4a-300 4 a1 3a2

列出表格后,思路就清晰了,几个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4.反思问题时,要注意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

化学学习的过程是知识的同化和迁移的过程,而反思是知识同化和迁移的核心步骤,通过反思可以挖掘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促进知识的同化和迁移,也有利于帮助学生确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体系。 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反思新旧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注意用旧知识去理解新知识,同时又用新知识去解决旧问题,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较好地学习新知识、深刻理解,灵活运用新知识。

5.探索解题技巧,进行反思训练

中学化学常用的解题技巧有:①平均值法 ②差量法 ③质量守恒、原子守恒、电子得失守恒、电荷守恒法 ④十字交叉法 ⑤关系式法 ⑥极端假设法 ⑦图像法 ⑧估算法 ⑨待定系数法 ⑩讨论法等。要求学生在完成化学作业后再反思:解题思路是否正确、严密?解题方法是否灵活、有创意? 还有没有别的解法?有几种解法?怎样解答最具技巧性,且最简单易懂?充分挖掘知识的应用方法。学生通过解题反思训练,不断提高运用知识的效率,培养批判思维能力和学生的创新素质。 A.5.8 B.11.6 C.23.2 D.46.4 ==23.2g/mol

采用这种思路可节约时间,此时可继续追问还有更好的办法吗?让学生用平均值规律,即平均分子量只能在18 44之间,只有C符合,快速求解。

6.进行自我监控,培养良好反思习惯

在反思过程中,不但元认知能力得到实际的锻炼和提高,而且通过反思后的总结提高可以使元认知能力得到补充、丰富和完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多思考,逐步培养反思习惯,反思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反思的内容也丰富多彩。

例如在化学解题中,对习题的反思可从多方面入手:即解题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在解题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又是如何改正的?我的解题方法能彻底地解决问题吗?还有更好的解题方法吗?我的“老毛病”又犯了吗?解这类题的思维模式是什么?这道题考察了什么知识能力?适当地改变题目条件,我还能做吗?

反思自己的各学习环节(预习、上课、订正、复习)的质量:例如化学成绩下降是哪个环节没做好?是否做好了错题笔记?曾经解决的某一类问题现在为何难以完成?我的复习及时吗?等等。

总之,反思活动进行的越全面、越及时、越深刻,那么对元认知能力的训练也就进行地越全面越深入,使学生从“学会”向“会学”转变,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提高。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使学生达到较高的元认知水平。因此,我们在化学教学中,要把反思能力的培养贯穿于信息加工的各个环节,促进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熊川武.反思性教学。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 皮连生.智育心理学.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3] 李琛.走进反思性教学[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03,

(7).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4

标签:论文   理学论文   化学论文   氢键   化学   硝基   解法   苯酚   溶液   思维   策略   过程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