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平衡的移动”的教学设计和思考

论文摘要:本文通过借助“化学平衡常数”进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设计,总结出教学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再加工,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引导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把握概念的内涵,从而使学生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关键词:教学设计 化学平衡常数 事物的本质 教材再加工 教学方法

对于书本的编写思路,结合我的具体教学实践,我想谈一下我的教学设计:记得旧教材没有“化学平衡常数”这一知识点,而现在新教材有此内容,并且刚刚安排在“化学平衡的移动”这一单元的前面,所以我就有意识的借助“化学平衡常数”的计算来进行“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具体设计如下:

一、浓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接着我让学生翻到书本第44页参见表2-6,

NO2(g)-N2O4(g)体系中各物质的物质的量浓度(250C)

起始浓度/mol·L-1 平衡浓度/mol·L-1 平衡浓度关系

c(NO

2) c(N2O

4) c(NO

2) c(N2O

4) c(N2O

4)/c(NO

2) c(N2O

4)/c2(NO

2)3.00 10-2 0 8.00 10-3 1.10 10-2 1.375 171.90 0.100 2.28 10-2 8.86 10-2 3.886 170.4

对于,学生已经掌握了其化学平衡常数的表达式为: 分析:

(1)首先引导学生计算此时 的实际比值为多少?学生可以算出:;然后又问学生,此时化学平衡常数K为多少?可能有一些学生会回答K=42.8,而有些学生可能茫然不知所措,于是此时我立即追问:化学平衡常数K大小的决定因素是什么?这时有些学生慢慢记起“化学平衡常数K由温度决定”这一知识点,于是回答仍然有K=171.2。我接着分析,而42.8<171.2,那么为了使42.8恢复到171.2重新达到平衡状态,原平衡必须朝哪个方向移动才有机会呢?这时大部分学生的积极性都特高,肯定会回答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使分子c(N2O

4) 增大,分母c(NO

2) 减小才有机会让比值重新回到171.2。于是经过了如此一翻的“折腾”,学生就从本质上理解了“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反应物浓度,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这一规律。

(3)算出比值为2 171.2=342.4, 而342.4>171.2,平衡只有向逆反应方向移动,使分子c(N2O

4) 减小,分母c(NO

2) 增大才有机会让比值达到171.2。于是得出“其他条件不变,增大生成物浓度,可使化学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的规律。 上述分析过程中,通过学生的亲自计算得到实际比值偏离了平衡常数171.2,推出必须要破坏原来的平衡状态,然后与平衡常数进行大小的比较,为使比值重新达到171.2,可以得出平衡移动的具体方向。此过程表面上看起来略显烦琐,但是对于学生掌握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我自我感觉效果肯定比只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要深刻的多。

二、压强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书本尽管设计了第50页的“交流与讨论”,试图用表2-11中三个反应前后气体分子数目分别为减小、增大、不变的可逆反应为例:

让通过学生填写三个的“平衡常数表达式”,并利用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的变化来解释增大或减小体系的压强对平衡的影响。

但是我总感觉没有采用具体的数据展开计算,许多学生理解起来肯定会比较含糊。所以我还是以书本第44页表2-6第一行数据为例,作如下的分析:

(2)若压强缩小一倍(体积增大一倍),则NO2,N2O4浓度均缩小一倍。

*另外插一句,如果保持体系的体积不变,而加入惰性气体等与反应无关的气体来增大压强,若利用此时N2O4和NO2的浓度均保持不变,则比值仍然为171.2,则得出平衡不移动的结论,我想学生就完全可以明白了。

三、温度的变化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2、接着我让学生翻到书本第45页参见表2-8:

的平衡常数与温度的关系

T/K 373 473 573 673 773结合书本第49页“交流与讨论”中提到的反应式:

由上表数据可以得到,随着温度的升高,K值减小,即平衡时NH3的浓度减小,N2和H2的浓度增大,也就是平衡逆向(吸热方向)移动。

这样得出“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反应方向移动;温度降低,平衡向放热反应方向移动”的规律也就顺理成章了。

通过对“化学平衡的移动”这一单元教学的设计,我有如下的体会:

(一)重视运用直观手段,创设良好学习情景。对于有些知识点理论性强,内容抽象,学生学习存在一定的难度,采用实验等手段的实物直观,可以使学生在观察实验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然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总结现象产生的原因。另外采用图象、数据、多媒体课件、录象等直观手段的模象直观,能现象地说明微观过程,从而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

(二)在课堂教学时,应注意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作用,与新知识有机结合,理解新知识。在新授课中,新内容与学生头脑里原有知识之间有潜在的距离,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在引导学生复习已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新知识的学习,同时注意新知识与原有知识的融合,将新知识纳入学生原有知识体系中,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三)向学生提供问题情境,通过问题的解决来获得新的发现。在课堂上教师要精心创设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问题情境,给学生提供探索的思维空间;这样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增强了学生参与化学活动的意识,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实践能力、观察能力和自学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带来的愉悦,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在教学时要引导学生揭示事物的本质,把握概念的内涵。学生在学习化学中初步形成的概念往往是朦胧的。有的学生虽然把概念和定义背得滚瓜烂熟,但理解往往是片面的。要使学生真正掌握概念,教师在教学中必须解释概念所反映的客观事物的本质。比如在“外界条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教学设计中,若借助“化学平衡常数”来进行分析,使学生掌握平衡移动的本质原因,肯定比只从简单的实验现象归纳得出结论要理解起来深刻的多。

总之,我们教授出来的学生不能只会机械地识记、了解所学知识,应能达到理解、领会直至应用的层次。因此教无定法,教师千万不要原封不动的将教材搬给学生,而要根据教学目标要求、教学内容特点和学生学习特点,对教材进行科学的再加工,补充选择有利于目标达成的材料,并且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参考文献:2.《化学反应原理》教学参考书: 主编 王祖浩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年12月第1版

3.《学科教学指导意见- -化学》: 主编 新课程实验工作专业指导委员会 浙江教育出版社2007年6月第1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9

标签:论文   理学论文   化学论文   化学平衡   压强   比值   常数   浓度   书本   本质   方向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