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业中病虫害产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前言:当今社会是提倡生态和谐发展的社会,林业建设不仅是社会建设中尤为重要的一环,还是保障生态平衡的病重要基础。虫害是影响林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受到外界恶劣自然条件、种植管理不规范、农药过度使用等因素的威胁,林业病虫害的频繁爆发且对林业资源的质量与产量都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进而会影响林业资源的应用价值。因此,加强对林业建设的投入与发展,形成生态平衡环境是当前社会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工作中需要全面考虑,包括生态平衡、社会安全、防治效果和经济效益,以认真做好检疫为前提,精心养护管理为基础。

1.林业病虫害概况分析

1.1 林业病虫害现状分析

随着原始绿色生态的保护和人工造林面积的不断增加,在控制病虫灾害的综合治理却没有跟上森林发展速度,防治林业病虫害的技术也显得有些落后,病虫害发展迅猛的问题仍然十分严峻。林业病虫害的发生是一个较为复杂的多因素参与过程。发生林业病虫害的主要对象是人工林,主要原因在于人工林的生态链条处于不完整状态。据不完全统计,自上世纪末,仅能够造成灾害的病虫已增长一倍,外来病害虫造成的灾害面积不足年均发生面积的10%,损失却占总灾害损失的30%。

1.2 林业病虫害特点分析

由于林业病害虫有着强大自主传播、繁殖能力和环境适应能力,使其自身可以随着生存环境的变化而不断的进化。因此,林业病虫害治理难度较大,大部分的林业病虫害发展速度非常快,而无法快速达到治理效果,就会导致治理战线越来越长,病虫害难以得到彻底治理。病虫害的顽固性不仅给治理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而且造成林业生产的巨大损失。据国家林业局财经预算,我国每年因为病虫害森林面积减少近七十万平方米,经济损失高达数百亿元[1]。

2.林业病虫害产生原因

2.1 人工造林产生的影响

人们的乱砍滥伐使我国森林面积不断的减少,造成了水土严重流失,整个生态系统受到严重破坏,自然性与生态性元素缺失为了原生态的保护和人们对绿色景观的追求,开始了大面积的人工植树造林,使日益减少的森林面积逐渐增加。天然植被的资源具有植被多样性的特点,人工林的最大特点,就是种植的品种较为单一,植被栽培结构过于单一,系统比较薄弱,对恶劣环境的抵抗力弱。由于人工林的面积逐渐扩大,导致人工林极其容易发生病虫害的现象。而且种植户只重视产量,并不按照科学的种植管理计划进行管理,没有形成标准的管理和规划的办法,导致大范围内的林业资源没有得到发挥。

2.2 林业管理不善产生的影响

以木材生产为中心的林业经济产业遍地开花,对自然林进行了长期超负荷的采伐,然而在我國的退耕还林的政策出来之后,虽然进行了大范围的林业种植,但是这些种植户为了自己的经济利益,进行了大量的种植活动。但是盲目的开展营林、造林工作,关注林业产量,强化速产速丰,选择一些不科学的营林方式,最终影响了植被的生长质量与产量。

2.3 农药使用产生的影响

在进行林业管理的时候,为了减轻病虫害的影响,种植人员使用了一些农药,为了保证树木正常的生长,使用了化肥。但是这会在灭杀病虫害的同时降低其他物种或者天敌的数量,并且相关物种在短时间内无法恢复。而化学农药的研制跟不上病虫害进化的速度,因此被滥用的化学农药不仅起不到杀死病虫害的作用还污染破坏了森林环境,对森林产生了人为的破坏。正是由于这种不规则的使用方法,严重破坏了林区的生态和谐。例如,农药使用过量,就会使过量的农药被动物误食和吸收,导致一些益虫的死去,更加重了病害虫的泛滥。

3.林业病虫害防止措施

3.1 改善防治观念

病虫害不仅仅需要我们防治,还需要我们加大力度进行预防。对林业病虫害的治理工作,我们首先要确立以防为主的思想,把发生灾害后的被动治理改变成主动防疫。很多的种植人员,对于病虫害的防治,大部分人都将重点放在治理上,而没有将重点放到预防上,缺乏预防意识。那么为了有效的解决病虫害,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加大对病虫害的预防。我国的林业部门可以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培训与教育,以现场示范或者多媒体方式向其传授预防理念,为降低林业病虫害的危害奠定基础。另外,现今,无论是农业还是林业,创新都是其发展的基础动力,要想取得进一步发展,就需要树立创新精神,在病虫害问题方面要敢于突破常规思维[2]。

3.2 做好预防工作

要想最大程度降低林业病虫害的危害,仅仅依靠预防是不够的,还必须加强病虫害的监测与预防工作。在开展监测和预防工作的时候,专业工作人员需要结合林业的特点,编制标准的监测计划和预防的计划。此外,在进行预防工作的时候,需要对病虫害的特点、范围等进行总结和预测,按照预测的结果进行防治。多采用科学技术,对林业病虫害的发生、发展方向等给予全面监测,一旦监测出相关苗头,就需要及时到现场进行跟踪处理,在病虫害还没有彻底爆发之前从源头进行隔绝。另外,我们在进行林木种植的时候,我们需要做好对细节的分析,与此同时,需要加大对苗木的特点以及生长的环境进行管理。在进行林业资源管理的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工作就是按照苗木的特点进行科学的管理。利用转基因技术获得杨树的抗旱品种的转化技术逐步成熟,这为干旱、半干旱地区选择造林树种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指导,也为树种的选择提供了可靠的方向。

3.3 完善治理措施

每个地区的植物都有不同的特点,我们在开展管理工作的时候,参考种植地的土壤、气候、环境等条件,用引进适合生长的优良树种和本乡土树种相结合种植混交林,实现灌木以及草木、经济植物的立体种植,来提高林木自身的防御能力。首先,在对林区当地的自然环境进行分析,主要针对土地、水源、生物等进行分析。林业管理部门需要对以往的管理方式进行总结,尽可能的加大对其中存在的优点进行总结,编制成为一个标准的管理体制和管理办法。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就是结合地区内部的特点,进行特殊处理。在防治病虫害的过程中,要想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使用化学药物无疑是最佳选择,其中最为常见的药物为硫、氮类化学制剂。科学合理使用化学药品来防治病虫害是十分必要的。因地制宜的防治措施,符合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因地制宜的方法,在多个行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结语

对林业病虫害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措施,其主要目的不是对生物的控制,而是要以生物的发展为核心,保护生态环境。本文主要是为了对病虫害的原因进行了简单的分析,为了保证我国林业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结合新阶段的特点,编制了病虫害的防治措施。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还需要进行不断的完善。总之,在林业病虫害的防治过程中要因地制宜,推陈出新,才能保证林业健康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论文   农学论文   农林学论文   病虫害   林业   人工林   树种   因地制宜   植被   灾害   农药   面积   森林   原因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