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与天文教学

诗词与天文教学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承载着中华文明几千年思想沉淀的诗词,博大精深,令人叹为观止,其中不乏蕴含地理现象和地理原理的著名诗词。“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短短十个字紧紧抓住事物的形象特征,跃然纸上的是一派莽莽平沙、浊水斜阳的塞外风光。这种诗情画意给读者留下充分的联想和再创造余地。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巧妙地运用诗词,发挥其特有的魅力,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习兴趣,又能培养学生的文学艺术修养,陶冶情操。同时,诗词充满“诗情画意”,能化抽象、单调、枯燥的地理知识为生动、形象、鲜明、有趣的地理景观画面,让学生欣然神往,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而在享受中理解并牢固掌握地理知识。下面整理、归纳一些有关天文方面的诗词。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焕《登鹳雀楼》)此诗句揭示了要想看到更远的地方,就要再登上更高的地方。即只有站得高,才能望得远。由此可证明地球的形状是一个球体。一般比喻想要取得更大的成功,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斗转星移。”(王勃《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原句为“闲云潭影日悠悠,物转星移几度秋。”意思是说天上星斗会变动位置。通常指季节或时间的变化,类似的还有“光阴荏苒”、“物转星移”。

“日中万影正,夕中万影倾。”(傅玄《歌》)这句诗直观地描绘了太阳高度的日变化规律,影子长短与太阳高度有密切关系。早晨太阳从东方升起,太阳高度小,影子长;随着太阳高度的逐渐变大,影子逐渐变小,正午即“日中”时,太阳高度达到一天中的最大值,影子长度为一天中的最小值,对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来说,此时太阳在正南方,影子则在正北方,即“日中万影正”;以后太阳高度逐渐变小,影子逐渐变长,影子偏离了正北方向。

“日中则昃,月盈则亏。”(《易·丰》)意思是说太阳到了正午就要偏西,月亮盈满就要亏缺。比喻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这句诗恰如其分地说明了地球自转的视运动及黄昏来临时的万千景象。夕阳下的景色无限美好,只是再美好,也已接近黄昏时刻。诗人借景抒情,不仅是对夕阳西下自然景象的感怀,也是对自己、对时代所发出的感叹。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这句诗形象直观地描写了地球的视运动以及黄河奔腾入海的气势。这是诗人登楼望见的景色,写得景象壮阔、气势雄浑:遥望一轮落日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绵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尽头冉冉而没。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奔腾咆哮、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海。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毛泽东《菩萨蛮·大柏地》)这句词的意思是空中有赤橙黄绿青蓝紫等七彩颜色,而谁又在手持这彩虹临空舞蹈?空中出现的“赤橙黄绿青蓝紫”七彩光带,其实是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引起。散射作用与反射作用、吸收作用是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三种方式。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一般具有选择性,波长较短的蓝色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波长较长的红色光最不容易被散射,因此朝霞和晚霞均为桔红色。

“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升春又来。”(杜甫《冬至》)“冬至阳升”这个纯科学结论通过艺术家天才的转换,巧妙地写进诗中。这句诗意境美丽、观点科学,非常难得。由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了正午太阳高度的周年变化。北半球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各地在一年中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最大,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冬至日以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其以北各地正午时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逐渐变小,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增大,即“冬至阳升”。

“谁挥鞭策驱四运,万物兴歇皆自然。”(李白《日出入行》)此句诗意说明四季运转是一种必然趋势,万物兴衰都有一定的自然规律,任何人也不能挥鞭命令其停止。由于地球公转、黄赤交角的存在、地轴指向不变,使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引起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产生了四季的更替。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30

标签:论文   理学论文   天文学论文   日中   诗词   黄河   橙黄   正午   冬至   天文   影子   高度   作用   太阳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