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流“给力”天文科普

2011年5月10日清晨,广州电视塔上方出现了酷似皇冠的阴影。一位网友拍下照片,随即发表了一条担心世界末日即将到来的微博。但不出几分钟,这条微博的回复当中,就出现了热心网友给出的科学解释。

当时,我转发了这条微博,并且再度感受到了互联网在科学传播,特别是天文科普领域能够发挥的价值。

回首这12年,我发现无论是BBS还是微博,或许都不能直接向公众传播多少科学知识;但它们可以把对同一类事物感兴趣的人聚集在一起,在讨论和争鸣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这就让它们在培养公众科学精神方面发挥了不容忽视的价值。仅仅从我所处的天文学领域来看,来自民间的天文学新秀活跃、前卫的观点,就可以让每个参与讨论的人都获得不少新的知识或者想法。

而在我开通微博以后,一些重要的天文事件或是北京天文馆的科普活动,也可以得益于微博强大的信息传播能力,迅速为公众所知。举例而言,有一次天文馆在某个周六的下午加映日本动画电影《银河铁道之夜》,于是我就在一天前随手发了一条微博。到了放映那天,特意来天文馆观赏这部著名影片的观众竟然达到了600余人;而且,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是在看到网友转发的微博之后赶来的。这件事就充分说明,微博有一个其他传播手段难以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它可以实现人和人群之间的随时随地的交流。尽管一条微博的信息容量只有140字,但在它的信息传播体系下,某一个精彩的话题可以随着不断地被转发而迅速传播,像烽火一样传遍一个个由具有共同爱好的人结成的圈子,引发出人意料的涟漪效应。

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比如宽带网络带宽的增加,以及移动上网设备的发展,使信息传播的形式变得越来越丰富。网络的这种发展趋势,使它有可能在天文科普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因为,天文学是一种不断有新发现、不断发展的学科,它能够给参与其中的人提供真正的观测体验,而非实验室里不断的过程和结果的重复。天文学的这种学科特点,决定了它不是以知识,而是以观测为核心。因此,天文科普的生命力,在于一种人与人之间能够无拘无束地讨论,并启发彼此的机制,而这恰恰是各种网络交流方式的专长。中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1

标签:论文   理学论文   天文学论文   天文   皇冠   天文馆   天文学   学科   公众   领域   价值   科学   网友   网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