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清高宗乾隆的民族关系思想

乾隆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他的民族关系思想开清中期满清政府处理民族关系之新风,为维护和促进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学术界对乾隆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已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民族政策也从单一边疆地区,但其民族关系思想却鲜有论及,本文试图对乾隆的民族关系思想进行系统梳理,探求其民族关系思想的主要内容、实现形式,回溯其民族关系思想形成的心路历程,因此本文有填补学术空白的价值。

中国民族关系思想是各个时期各个民族的各类人物对中国民族关系的认识,既有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史学家和普通民众对历史上民族关系的总结和反思,也有他们对当时民族关系现状的理性思考和客观认识,还有他们对民族关系未来发展趋势的预见。

乾隆登基时,北方有蒙古、俄罗斯,西北有准噶尔,西有廓尔喀,哲孟雄,西南有少数民族土司,南有安南、缅甸,东北有朝鲜等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或土司有的与清王朝保持较为密切的关系,有的对清王朝构成了严重威胁,如准噶尔部。面对严峻的边疆形势,清高宗对历史上的民族关系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总结民族关系的发展规律,对现实的民族关系进行新的理论探讨,以寻找解决民族关系的理论支柱。在进行认真梳理和深入探讨的基础上,乾隆形成了以中外一家为主要宗旨和原则,以恩抚威怀思想为核心,以因俗而治为基本方针、以分而治之为主要内容,以维护中外一统为主要目的较为完整的民族关系思想体系。

乾隆曾在上谕中表达了这一思想:我国家开基定鼎,统一寰区,蒙古四十九旗及外扎萨克喀尔喀诸部咸备藩卫,世笃忠贞,中外一家,远迈前古。在太祖、太宗时,其抒诚效顺、建立丰功者固不乏人,而皇祖、皇考及朕临御以来,蒙古王公等之宣猷奏绩、著有崇勋者亦指不胜屈。因念伊等各有军功事实,若不为追阐成劳,裒辑传示,非奖勋猷而昭来许之道。

作为具有雄才大略和强烈使命感的政治家,乾隆苦思长靖番蛮之计。为了加强对嘉绒地区各土司的控制,乾隆帝在战后,特建立嘉绒各土司轮流人觐制度。规定嘉绒各土司等与蒙古土尔扈特王公、扎萨克、回疆大小伯克等一样,定期进京朝觐,以示怀柔笼络。

历史上秦始皇废分封,设郡县实际是改土归流之始。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藩国势力。改土归流始自康熙,大规模发展于雍正,在乾隆时期又有新的表现。改土归流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表现。在西南地区,乾隆赏服罚叛,废土司,设成都将军。在蒙古地区,黜退年老,无能之辈,由中央统一管辖。在新疆地区,除大小和卓,设伊犁将军。在西藏地区,加强驻藏大臣权力,采用金瓶掣签,废除实际存在的活佛世袭。乾隆认为少数民族叛服不常,示之以谦则愈骄,怵之以威则自畏。

恩抚威怀思想是清高宗民族关系思想的核心。在中国民族关系历史上,中原王朝为达到安边宁人的目的,对边疆少数民族政权或采取强硬手段,予以征伐,或采用软弱手段,与之和亲。在乾隆看来,这两种办法都有片面性,只有恩抚威怀才是边疆久远宁谧之计。

在乾隆的思想观念中,恩抚威怀有恩德与兵威两方面含义。

恩抚即以恩德安抚,柔怀远人。威怀即以兵威使之降顺。用他的说法就是天朝之于外藩,恭顺则爱育之,鸱张则剿灭之。这是乾隆恩抚威怀理论的重要基石。

乾隆在金川战役中之前提出了这一观点:边吏喜于生事,营弁不知远谋,往往过为张皇,因小酿大。不知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惟当修缮守御,厚蓄声威,令其畏惮奉法。恩抚威怀,各得其道,先事预筹,无致轻有举动。

在正式提出这一思想之前,对于德与威的关系,乾隆有过多次论述。他的恩抚威怀思想,并非一味偏之以恩,也不是偏之以威,而是恩威并施,损益随时,宽孟互济,驾驭外藩若一味姑息,伊等必定骄肆,自当恩威并用,俾先知所惧,则其感益深,足以预弭滋事之端。至于各土司,竞此番辑靖之后,务须使之怀德慑威,上下维系。乾隆批评道:柔远大经,惟在德怀威聋,川陕总督鄂弥达上奏称:土司性嗜报复,若不慑以兵威,愈无忌惮,要求勒兵化诲。乾隆皇帝在其奏疏上批道:卿其相机料理。总之,待此等人,不可不使之畏天朝兵威,亦不可但以兵威压服,而不修德化也。这反映了乾隆皇帝并没有将维护地方稳定和安宁的职责单纯的寄托在兵威之上,而是希望以修德化之,即是用较温和的手段,从 政治 上来感化藏族上层。这显然是较为明智和符合时宜的,他的这一思想也影响了地方官员对这一地区的管理。

恩抚少数民族的方式有多种多样,如册封、和亲、互市、馈赠、出访、救济、出兵援助等。蛮夷可以利动在乾隆的民族关系思想中,并不拘泥于某一种恩抚的形式,而是根据不同民族的不同情况,或册封少数民族的首领,或和亲捆绑利益巩固关系,或互市体现双赢,或馈赠远人以显天朝之德,或出访联谊同种之族,或救济来归之众,或直接出兵援助友好政权,使少数民族对清朝中央感恩戴德,使之永远依附清王朝。对于少数民族,其小小攻杀,事出偶然,即当任其自行消释,不必遽兴问罪之师。但使无犯疆圉,不致侵扰,...彼穴中之斗,竟可置之不问。若敢,痛断根诛,震慑诸蛮。即使动武,亦不穷兵,一旦动武,必要使之慑服畏威,以靖蛮氛。若边疆不靖,则偏之以威;若四夷恭顺,则柔之以恩。柔远不弃威,威怀不黩武。

乾隆不仅仅是个思想家,从他治国务求实效的态度可以看出他特别注重行动,因此他的恩抚威怀思想能够得到完全贯彻。乾隆认为,不立威不足以安边境而摄远夷,不施恩不足以示优柔而怀远人。因此,当上下瞻对小丑跳梁,大小金川肆行不法意欲并吞诸蕃时,乾隆遽兴问罪之师,剪除凶顽,使之慑服畏威,痛断根诛,以靖蛮氛。准噶尔部扰我边陲,妄图裂土封疆,廓尔喀侵我西藏,杀抢掳掠,任意欺凌时,乾隆调兵选将,开新疆万里土地,全三朝之颜面,御敌于国门之外。这些都是典型的威怀的实践,效果也都理想。与威怀相比,恩抚的适用面更宽,更持久,作用也更大。当土尔扈特东归内附时,称赞其诚心归顺,甚属可嘉,并赐予封爵,以示渥泽。同时在御制诗中表明了处理土尔扈特问题的态度:弗受将为盗,俾安皆我民。接纳土尔扈特,一方面可显示其慈仁宽厚,优待外藩;另一方面可如康熙施恩于喀尔喀那样,使之防守伊犁,以对抗俄国,乃较长城更为坚固。班禅六世来朝,乾隆专门研习藏文以便能与班禅直接对话。可以说,优恤达到到极致,恩宠无以复加。凡有外藩欲蒙朕恩,愿做村俗,前来投诚,朕无不收之者。指给良牧,使其俱获安生之所。班滚托泰宁寺堪布达尔罕向清廷乞请宽宥,乾隆帝再一次展现了他的宽大:班滚无知犯顺,于大兵攻讨之时,潜逃远窜,其罪无可宽。但蛮夷小丑,无足较量。且莎罗奔、郎卡一经归顺,伊即闻风自至,乞命输诚,尚与冥顽不灵者有问。金川既予维新,则班滚亦在包蒙之列,着从宽免其罪。正如 啸亭杂录 中所称: 纯皇尤善抚绥,凡其各王部长,皆令在御前行走,结以亲谊 ,托诸心腹,故皆悦服骏奔 。乾隆四十五年值其七十准噶尔一日不定,则其部曲一日不安阿穆尔萨那欲专制西域,是其欲取多人占地方之意已经微露,似乎平定准噶尔会为伊一人集事,密谕务须留心防范,慎勿任其所行隐隐以四部总汗自居,扬旗招兵买马,不因招致出于自愿是清朝长期怀柔的重要结果。

众建分治是清朝控驭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的有效手段。在蒙古,固化皇太极时期的盟旗制,再加以和亲,分别施恩,牢牢控制住蒙古。并把控驭蒙古的经验推及全国。在新疆,众建伯克,由伊犁将军统属。对于西藏,为分达赖之势,建立班禅转世系统,在青海,增加罗布藏丹增的势力,在内蒙加强章嘉活佛的权力,并且,在内蒙与京城之间,加强章嘉活佛的权势,分罗之势。在西藏地区,在册封达赖喇嘛的同时,又扶持班禅势力;在蒙古地区,一方面扩大章嘉活佛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承认哲卜尊丹巴的地位。形成了达赖喇嘛的势力在前藏,班禅的势力在后藏,哲布尊丹巴的势力在外蒙古,章嘉活佛的势力在内蒙古并且兼管内地教务的黄教大喇嘛并足主管教权的四足鼎立局面。清朝众建分治的思想并非独创,从史册中可以追寻众建分治的脚印:昔曹操曾分并州匈奴为五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7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历史   乾隆   准噶尔   民族   思想   关系   蒙古   班禅   土司   边疆   少数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