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七年级历史的“分层教学”初探

现在很多历史课堂都采取"大一统"的方式,不论是好生还是学困生统统一刀切,导致好生没有积极性,学困生觉得没有兴趣学习,中等生看不到希望。那么到底有没有办法使学生爱上历史课呢?想起孔子所提倡的因材施教原则也同样适应现代教育的。那么为什么我们不采取分层教学,以异步代替同步教学,避免教学中的一刀切呢?以下是我几年来进行"分层教学"的一点尝试:

1. 指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课的重要性

要激发七年级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要排除学生思想和认识上的一些误区,如"历史无用论""历史是副课"等,关键要向学生讲清楚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学生若不懂得学习历史的重要性,是不会对历史感兴趣的,也学不好历史。首先应该从有利于个人成长的角度给学生讲学习历史的重要性:第一,学习历史可以增长知识,扩大知识面。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只有通晓历史知识,才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才能了解过去、认识现在、创造未来。第二,历史科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学科。一个不了解祖国,对祖国历史一无所知的人怎么可能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呢?所以我们要认真学习历史。第三,学习历史可以"鉴往知来",可以举例毛泽东同志博览群书(尤其是历史),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结合国情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的例子。第四,学习历史可以开阔视野,启迪智慧,对自己一生成长至关重要。同时,还可以从升学的角度解释学习历史的重要性,告诉学生历史并不是"副课",它也是中考科目。

2.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最有效的方法是保持学生的好奇心。七年级学生由于心理的发展,非常喜欢历史故事,在教学中把某些内容故事化很有利教学。比如在上《星罗棋布的氏族聚落》一课时,将原始聚落先民的生活情况故事化,并且引导学生设想乘坐时间机器回到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的聚落。让学生想象在原始先民的聚落里与先民一起劳动、做饭、生活等等的场景,这样激发起学生强烈的兴趣,还让学生了解掌握了当时的生产生活情况等内容,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另外,在教学《中华大地的远古人类》时,学生由于对人类学会使用火并促进人类进化具有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于是在教学中让学生去想象大猩猩如果要学会使用火其过程会是多么艰难,而地球上的大猩猩懂得使用火又会是怎样的一种情景。

再如用地方史引起学生的兴趣 。讲到山顶洞人时向学生介绍本县(阳高县)的许家窑人遗址,向学生讲述许家窑人是山顶洞人的后裔和他们当时的生活场景;( 阳高"许家窑人" 是"山顶洞人"的后裔,据考察,许家窑人属于旧石器时代中期文化,靠狩猎过着艰辛的原始母系氏族社会群族生活。)讲魏孝文帝时介绍大同(平城)的相关内容等等。

3.在各教学环节中施行"分层次教学"

(1)教学目标层次化。分清学生层次后,要以"面向全体,兼顾两头"为原则,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识能力,合理地制定各层次学生的教学目标,并将层次目标贯穿于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于教学目标,可分五个层次:①识记。②领会。③简单应用,④简单综合应用。⑤较复杂综合应用。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教学目标要求是不一样的:A组学生达到①-③;B组学生达到①-④;C组学生达到①-⑤。例如,在学习"经济重心的南移"时,应要求A组学生归纳并牢记基本史实,能直接运用史实解决 "是什么"的问题,要求B组学生牢记后加强对基本史实的思考,能熟练运用所学解决"为什么"的问题,要求C组学生会综合运用,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较复杂的"还有什么"的知识拓展类问题。

(2)课前预习层次化。针对初中生阅读理解能力有所提高的特点,只要教师能深钻教材,根据己定的教学目标,明确提出各层次的预习目标,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看书预习方法,就会获得满意的预习效果。比如,让学生预习时,可要求A层学生主动复习旧知识,基本看懂预习内容,试着完成相应的基础训练上的练习题,不懂时主动求教于别组的学习伙伴,带着疑问听课;B层学生初步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会思考解答一些学科单元内的综合性材料题和问答题,并据此完成练习题,遇阻时,能自觉复习旧知识,能主动求教或帮助别组;C层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预习内容,并作研究性探索,布置的习题要先行自主解答,能独立完成相应的习题,力求从理论和方法上消化预习内容,并能自觉帮助别组同学。

(3)课堂教学层次化。课堂教学是教与学的双向交流,调动双边活动的积极性是完成分层次教学的关键所在,课堂教学中既要完成教学目标,又要照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保证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学有所得。在安排课时的时候,必须以B层学生为基准,同时兼顾A、C两层,要注意调动积极他们参与教学活动。一些深难的问题,课堂上可以不讲,课后再给C层学生讲。课堂教学要始终遵守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的规律,要求不宜过高,层次落差不宜太大。要保证C层在听课时不等待,A层基本听懂,得到及时辅导,即A层"吃得了",B层"吃得好",C层"吃得饱"。从旧知识到新知识的过渡尽量做到衔接无缝、自然,努力让全体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参与教学全过程。

(4)布置作业层次化。在教完一节内容后,学生要通过做练习来巩固和提高,因此课后布置多层次习题是分层次教学不可缺少的环节。课后作业一刀切,往往使A组学生吃不消,C组学生吃不饱。为此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布置不同的课后作业,一般可分为三个层次:A层是基础性作业(课后练习),B层以基础性为主,同时配有少量略有提高的题目(课后习题),C层是基础性作业和有一定灵活、综合性的题目(课后复习题)各半。布置作业要精心安排,一般学生在20至30分钟内完成,如在"对外交往"的教学中,布置如下三个层次的作业供各层次学生选择:

第一层:以选择题为主,问答题主要是归纳课本知识点,只要学生掌握从古至今在对外交往中的一些历史史实的基础知识即可。

第二层:选择题辅以比较题、材料题,例如不同时期对外交往政策的比较及其原因。

第三层:材料题辅以文科综合类题,通过新材料新情境思考一些新问题,例如对清朝政府采取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从历史角度思考外,还要从其他的角度思考。

(5)单元考核层次化。每一单元学完后,均安排一次过关考核,它以课本习题为主,着重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根据A、B、C三层次学生的实际水平,同一份试卷拟定出不同层次的单元测试题,提出不同的要求,供三个层次学生按规定要求自由选择完成,也可直接注明部分题只要求A层学生完成,部分题只要求C层学生完成(可用附加题形式)。就是在统考中,也可针对不同的学生提出不同的目标,如上次考50分的,这次考60分就算达标了。在每次考核后,每层次的人员应作适当的变动,如A、B层中成绩最好的两名学生分别升为B、C层,而B、C层中成绩最差的两名学生分别降为A、B层。这样一来,基础差的学生感到有奔头,基础好的学生不敢有丝毫放松。

采用了"分层教学"后,教师教得较为轻松,学生也学得非常愉快,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分层教学充分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特点,设立了恰当的教学目标,保证了课堂教学内容最大限度地被学生接受,学生从中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增强学习的信心,积极参与学习,增强了主体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0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历史   山顶洞人   聚落   作业   史实   课后   习题   层次   初中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