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张松的“卖主求荣”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三国演义》中非主流地位的小人物——张松的形象的分析,揭示其“卖主求荣”的价值观选择,并从历史和文学两个角度阐述这一选择的重要价值,最终使读者切身感受作者对于如流星飞逝而过的小人物的匠心独运,深刻领悟这部英雄史诗巨著的伟大魅力。

关键词: 小说《三国演义》 张松 “卖主求荣” 历史价值 文学价值

凡是谈起我国四大古典小说之一《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我们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在头脑中闪现奸诈阴险的曹操、忠厚仁慈的刘备、义气豪迈的关羽、智绝天下的诸葛亮等一系列众多鲜活的艺术形象,而正是这些闪耀在历史长河中的人物形象共同构成了这部鸿篇巨制。然而人们往往会在津津乐道之余,逐渐淡忘一些小人物。这些小人物虽然很不起眼,在历史的天空中宛如流星般一逝而过,然而他们的一瞬却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永恒地留在历史的记忆里,成为这部英雄史诗幕后的“推手”。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一位小人物,切身感受作者对于他的匠心独运,缅怀他的“丰功伟绩”。

读过小说《三国演义》的人可能都会记得一个叫张松的小人物,他本是西川益州牧刘璋属下一别驾。张松虽然长得额头尖,鼻偃齿露,身高不满五尺,言语有若铜钟,但很有才干,可过目不忘。他认为刘璋暗弱,在他手下不足以发挥自己的才能,经常叹息。再看看当时的西川,正是内忧外患之时,阎圃曰:“汉川之民户出十万余众,财富粮足,四面险固;今马超新败,西凉之民,从子午谷奔入汉中者,不下数万。愚意益州刘璋昏弱,不如先取西川四十一州为本,然后称王未迟。“张鲁大喜,遂与弟张卫商议起兵”。(《三国演义》第59回)可见张鲁为了巩固汉中的地位,早就想要取川中作为本钱来抵御曹操对汉中的压力。而刘璋是守土之君,得知汉中张鲁欲兴兵取川,心中大忧,急聚众官商议。大家商议的结果是张鲁若是攻川,刘璋胜的可能不大。所以刘璋要让张松到曹操处说之取汉中,即使取不了也可以暂时牵制张鲁,使之不敢南侵,而张松自荐出使的背景便是如此产生的。

下面让我们来细细“品味”张松的“卖主求荣”。张松也许早就有不臣之心,但是需要一件“嫁妆”,这件“嫁妆”应该能让张松在新主子那里得到重用,得到荣华富贵、锦衣玉食。而什么“嫁妆”才有如此分量呢,就是在当时惹得众人眼热的《西川地形图》。西川地势险塞天下皆知,而贸然入蜀,兵败不可免。在那个刀枪剑戟的冷兵器年代,信息胜过兵力百倍,谁掌握一流信息,谁就可能以最小的兵力代价换来最大的利益。《三国演义》里《隆中对》一节已经提到了西川图,但只是一个概图,而张松的地图,就连屯兵储粮和蜀中人都很少走过的道路河川都标得清清楚楚,可以毫不夸张地说,谁得此宝图,谁就有很大几率得西川,这是可以肯定的。

种种迹象表明,张松要谋反,要换主子。但是凭此,只能证明他有嫌疑,不能肯定他要出卖刘璋,贩卖蜀土。于是张松自告奋勇,携带“金珠锦绮”,“并暗画西川地理图本藏之”,前往许都,欲结连曹操,结果不被曹操礼遇,言语顶撞曹操,被乱棍打出。“松归馆舍,连夜出城,收拾回川”。松自思曰:“吾本欲献西川州郡与曹操,谁想如此慢人。”张松归蜀时途经荆州,为刘备所厚待,松曰:“某非卖主求荣,今遇明公,不敢不披沥肝胆。刘季玉虽有益州之地,禀性暗弱,不能任贤用能;加之张鲁在北,时思侵犯,人心离散,思得明主。松此一行,专欲纳款于操。何期逆贼恣逞奸雄,傲贤慢士,故特来见明公。明公先取西川为基,然后北图汉中,收取中原,匡正天朝,名垂青史,功莫大焉。明公果有取西川之意,松愿施犬马之劳,以为内应,未知钧意若何?”于是将《西川地形图》献给刘备,劝刘备取益州,愿为内应,并派好友孟达、法正帮助刘备。张松出使回来交差时,更是将他的“卖主求荣”发挥到了极致。松曰:“松有一谋,使张鲁、曹操必不敢轻犯西川。”璋曰:“何计?”松曰:“荆州刘皇叔,与主公同宗,仁慈宽厚,有长者风。赤壁鏖兵之后,操闻之而胆裂,何况张鲁乎?主公何不遣使结好,使为外援,可以拒曹操、张鲁矣。”

明显的引狼入室,想要颠覆刘璋势力。如果说张松的动机是投靠刘备,即换一个主子,那么直接像许攸那样去刘备营里就行了,干吗还要让刘备入西川呢?明显要贩卖蜀土。刘璋不能重用张松是肯定的,不然张松不会叛国了。而张松要是不替刘备取西川,即使刘备收了他也不会重用他,诸葛亮还会说“有反骨”之类的话。而如果帮助刘备夺取西川,那么刘备一定会看得起张松,重用之,实际上,法正就被重用了。因此只有狠下心背水一战,才能够有勇气冒着杀头的危机在刘璋面前策反。看起来张松仍然是在择主,进谏是择主的一个环节,但为了自己在刘备那里的大好前途,背叛刘璋,陷他于不义,这样的择主,何异于卖国?张松还拉拢孟达法正等,这也说明不是为了个人择主那么简单,是要卖国。

张松在《三国演义》第59回才出现,到第62回就被开刀问斩,不过千把字,是一个典型的过场人物。然而作者却对张松的性格刻画得十分传神,在他“卖主求荣”的身上折射出了历史潮流的趋向,代表了人才“择明主而事”的流向,对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其推动作用,虽一发而有千钧之力。

(一)历史价值

首先,曹操失去了统一天下的良好机遇。益州向有“天府之国”之称,地势险要,易守难攻,是一个极佳的军事战略基地。借着益州人力、财力上的富裕和地形的险要,向南可平定云南,向东可顺取荆州,向北可直逼中原。然而曹操此时正处于出征马超胜利、成功获取西凉之时,既剪除了后顾之忧,又击破了朝廷一干“倒曹”人物的幻想,可谓功成名就、权倾朝野。胜利使他一时忘记了谦让和谨慎,只喜欢阿谀奉承之语,再加上益州使者张松其貌不扬,便有意冷落他,边洗足边接见,使张松憋了一肚子气。后又因张松出语不逊,有意讽刺、挖苦自己,结果将其“乱棒打出”。从经事看,若曹操当时厚待张松,从其口中了解益州虚实,乘占领荆州之时遣将入川,估计刘璋将会成为第二个刘琮,哪还至于沦落到赤壁之战的惨败、濡须口的感叹。然而,他将这宝贵的机会让给了刘备,也引发了以后“三分天下”的局面,实在可惜。有史称“君子是以知曹操之不能遂兼天下者”,认为曹操终其一生未能兼并天下是由于“骄矜”。而他这一次的“骄矜”与以往不同,这一次给曹操带来的是一生的遗憾,铜雀台的美梦化作了空空如也的魏武悲风。曹操这一次的“得意忘形”付出的代价过于沉重,需要自己的一生还有曹魏后人们的大半辈子用来补偿,不可谓不是历史的“杰作”。

其次,刘备和诸葛亮的战略蓝图逐步绘就,奠定了与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的雄厚资本。刘备与曹操完全相反,对张松谦恭有礼、亲切有加。闻得张松由许都转赴荆州才行至荆州界口,便派大将赵子龙热情迎接;来到荆州界时,关云长又带领人马早已在门前恭候;当张松到达荆州城下时,刘备引领诸葛亮、庞统出城迎接。这使得刚在许都饱受曹操冷落和欺辱的张松受宠若惊,感激涕零。“自此一连留张松饮宴三日,并不提起川中之事”。张松临别,刘备更于十里长亭设宴送行。这一切谦逊有礼的感人之举使得张松亲手将图奉上。荆州作为战略要地,北距曹操,东防孙权,是兵家必争之地,不适合作为一个政权的中心所在;益州偏属西面,地理位置险要,易守难攻,退可守沃野千里,进可攻中原大地,作为政权中心,再合适不过。赤壁新败,曹操无力南下,此时,吴蜀关系尚且微妙,刘备攻取益州就可以在西蜀建立自己的政权,从此东慑孙吴,北拒曹操,成鼎足之势,从而实现《隆中对》中的战略计划:“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帅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中落凤坡庞统在被张任乱箭射死之前,还念念不忘拿出此图托人转交给刘备。刘备能够利用此图,最后直取西川,建立蜀国,奠定三分天下有其一的历史格局,可见此图的重要军事、政治和历史意义。

(二)文学价值

首先,从人物性格刻画上来看,张松向刘备献图一事可以说前前后后一直都在诸葛亮的“隆中计划”之内。遥想当年刘备三顾茅庐,力请诸葛亮出山相助。在诸葛亮的茅庐中,两人商谈了半天,这就是有名的《隆中对》。诸葛亮说:“将军欲成霸业,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先取荆州为佳,后即取西川建基业,以成鼎足之势,然后可图中原也!”给刘备指明了以后奋斗的方向,即以西川作为根基。然而在这一故事情节中却很少涉及诸葛亮,而是巧妙地先后假借赵云、关羽的热情接待,刘备与张松的“和谐对答”来暗写真正的幕后“推手”诸葛亮。这节不明写诸葛亮的既定计划,却详写刘备等人对张别驾的行踪和心态了如指掌,迎送往还安排得天衣无缝,从而突出了幕后英雄诸葛亮这种运筹帷幄之内、决胜千里之外的足智多谋。而在刘备与张松的对答描写中,刘备这位人物的刻画比任何同期表现都显得是“老谋深算”。刘备先是欲擒故纵,避而不谈西川入蜀之事,等张松自己最终忍不住大胆抛出时,先是诸葛亮为刘备抱怨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之苦,荆州只是暂时容身之地,然后庞统又从旁“煽风点火”,深为堂堂汉室潢胄的刘备居然无一州郡可供休息而喊冤,接着烦请刘备出场,言辞凿凿地礼让三分,一语漾开,显示其德仁礼义,最终使张松深切体会到“刘皇叔”之高义可托。此时,故事可谓是发展到最高潮,精彩呼之欲出。玄德曰:“备闻蜀道崎岖,千山万水,车不能方轨,马不能联辔;虽欲取之,用何良策?”松于袖中取出一图,递与玄德曰:“深感明公盛德,敢献此图。但看此图,便知蜀中道路矣。”玄德略展视之,上面尽写着地理行程,远近阔狭,山川险要,府库钱粮,一一俱载明白。松曰:“明公可速图之。松有心腹契友二人:法正、孟达。此二人必能相助。如二人到荆州时,可以心事共议。”话题到这里,诸葛亮的既定计划可谓大功告成。众多人物角色各司其职,形象的塑造恰如其分,共同演绎了一出精彩的“诱松戏”。

其次,从故事内容结构上来看,张松献图这个历史插曲,不仅仅是奠定三国鼎立这一政治格局的重要因素,更是《三国演义》全书一百二十回中绝无仅有、空前绝后的一次卧龙与凤雏同台联袂演出,生动地再现了世上两大奇谋之士为了统一的目标,即拥刘而共同戮力合作的壮丽场景。刘备此时可谓是处于恢复汉室大业的上升时期,也是最为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时候,一方面有诸葛亮和张飞等人稳守荆州,另一方面有庞统、黄忠、魏延和法正、孟达等人帮助刘备成功入主西川,建立了蜀汉自己稳固而且持久、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据地。而所有这一切成就的取得都是以张松的出现和献图为引子和契机的。被徐元直和司马德操并称卧龙、凤雏,“得其一便可得天下”的诸葛亮和庞统这两位当世奇才,正是借助此节才风云际会,共同闪耀。先前两人只是忽隐忽现,若隐若无,踪迹又自不同。此后两人又都是各为其主、各行其是,直到《三国演义》第五十七回“柴桑口卧龙吊丧,耒阳县凤雏理事”,卧龙与凤雏才有了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事业联手,之后两人又再一次为了各自的舞台分道扬镳,不久庞统即“出师未捷身先死”,命丧落凤坡。所以这一次弥足珍贵的联袂,是两位奇才一生的绝唱,虽然两人在戏份上不是很多,诸葛亮为刘备抱怨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之苦,荆州只是暂时容身之地,然后庞统又从旁“煽风点火”,深为堂堂汉室潢胄的刘备居然无一州郡可供休息而喊冤,激愤不平之气跃然纸上,而这一点在其后庞统力劝刘备占据益州、急功近利身死落凤坡的表现得到了印证。因此诸葛孔明的严谨周密与庞士元的急功近利可以说毫不掩饰地展现在大家面前,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可见一斑。正如钟惺评语“士元刚胜”,“孔明柔胜”。诸葛亮与刘备有相同的一面,那就是谦和恭让,可是除此之外诸葛亮还有自身的谨慎稳妥,而庞统则更略显焦躁直率,最后身死落凤坡也不得不说正是这种急切的性格使然。在张松献图和刘备入主西川的整个过程中,诸葛亮是隐于后,而庞统则是显于前,正如毛评本:取川之谋,惟庞统力劝;收川之事,又惟庞统任之耳。以士元之显写孔明之隐,而以孔明之隐衬士元之显,两人共同完成了帮助刘备入主益州的这台精彩大戏,在历史上留下了空前绝后的“龙凤齐鸣”。

-

中国WWW.LWLM.COM整理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陈丽媛.露珠映旭见光辉——论张松在《三国演义》人物塑造及情节结构中的重要作用[J].现代语文,2006.8.

[3]王勇.闲聊张松话人才[J].冶金政工研究,2002.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8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汉语   卖主求荣   益州   演义   卧龙   汉中   荆州   凤雏   小人物   历史   天下   张松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