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歌声的翅膀

毕业论文

----在美妙音乐声中感受真善美

“音乐教育是美化心灵、陶冶情操的高尚事业,是德育的重要内容。”这是李岚清副总理给素以理工见长的名校北大附中的题词。多少年来,北大附中抱定:合格的人才不仅仅在于得高分,而更在于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不把音乐课当成只教唱歌,而是将音乐当成启迪人的思想,陶冶人的情操,培养人的素质的1种手段。”这是温家宝总理在北京4中视察,看到北京4中的音乐活动时,回想起自己中学时的音乐老师时对老师发出的由衷赞叹。温家宝总理还对北京4中的老师和孩子们说:“音乐可正身行,广教化,美风俗。”并提出希望说:“学理工的要学1点文艺,学文艺的也要学点理工。”

看到先后两任总理对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视和希望,使我更加坚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不断思考音乐自身所具有的、内在的、自然的教化作用,并努力的实施到音乐课堂之中。

科学教人求真,文学教人求善,艺术教人求美。其实好的音乐蕴含着广泛的真善美。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奥尔夫音乐教学法的创始人奥尔夫曾说:“音乐应该成为人的整体教育。通过艺术教育去培养人的品性,使人在理解能力增长的同时,感性能力也得到发展。”音乐以它独特的听觉特点千百年来征服着众多的听者,正如世界著名的指挥家,日本的小泽征尔听到闽惠芬演奏的《2泉映月》时,泪流满面地说他触摸到生活在旧中国人们的凄苦心灵。那么如何在音乐课堂上发挥音乐特有的育人作用呢?

1、以音乐的记叙性、写实性教人求真

1个“真”字包含了诸多内容。音乐的广泛概括性和描绘的无际性会把许多“真”的内涵展现给尚属迷茫的中学生。

音乐以它独特的记叙手段把真实的历史事件、社会生活、风俗习惯等形象的表述出来,以艺术化的生活真实性再现于人们眼前。使人以1种艺术化的思维去体会过去的真实,并主动地去思索、探究、反思、总结,并以1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去规划和追求自己或社会的未来。比如:在欣赏到现代歌剧《白毛女》时,我以追忆的情绪给同学们介绍了1945年中国的现状,并结合学生们已有的或学过的历史知识引导同学们分析当时的社会现状。在听赏过程中,我及时把握音乐的情感变化,以形象的语言,动情地语调,尽可能的发掘音乐的叙事功能,让过去人们的苦难生活状况鲜明的浮现在孩子们眼前,并让孩子们体会到当今生活的幸福,展望了日益繁荣强大的祖国的美好未来,从而激起了学生们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自豪感。

引领学生感悟真实,追求真理是音乐教学的重要使命。在欣赏到《林肯肖像》这1课时,我结合了前面欣赏过的《百年恩来》中的主题曲《你是这样的人》,分别比较了林肯和周恩来在历史上的伟大功绩,让学生自己总结两位历史伟人对人类的伟大贡献,以及他们对真理和自由的追求。课前孩子们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伟人的生平事迹,借助媒体更多的知道了伟人的成长轨迹,这样在聆听音乐的叙述时孩子们增加了对真理的渴慕……

2、以音乐的刻画性、描摹性教人求善

音乐具有绘画不可比拟的色彩性,同时音乐也具有文学不可比拟的描摹性;音乐具有雕塑的线条和质感,又具有建筑的恢宏和层次;钟子期在听到余伯牙琴声的险峻时惊叹:“巍巍乎如高山”,继而听到伯牙琴声的绵绵时沉思到:“汤汤乎如流水”。这是音乐所描绘的意境打动人心的结果。

在《礼记.乐记》里有这样1段话:“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也;知音而不知乐者,庶人也;知乐者,君子也。”意思是说:只感觉到了声音的存在而不能辨别声音的高低强弱,这是动物的表现;能感觉到声音的高低强弱但不能从中得到愉悦感的,这是素质1般的百姓们;懂得从音乐中获得快乐并受到启发的这时学识渊博,品行高尚的人啊!

音乐教育的实质就是1项塑造人的工程,音乐具有唤醒、联系和整合人格的力量。当代社会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负面影响--人的情感和心灵的失落也需要音乐去滋养和抚慰。音乐是塑造自由、完美人格的基本方式和最佳途径。音乐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性之中最美好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与人之间的爱。”

欣赏到现代京剧《红灯记》中铁梅的唱段《做人要做这样的人》时,我和同学们共同了解了现代京剧《红灯记》的内容,仔细体味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革命斗志以及他们的共同志向和共同的革命理想。了解了基本的剧情之后,同学们都被铁梅的善良和坚强所打动。明显的减小了心理上和京剧的距离。同学们对莫扎特的音乐了解不多,但对莫扎特本人却很是仰慕,知道他是“音乐神童”拥有着对音乐的神奇力量。于是,我要求同学们多角度、多层次去了解莫扎特本人的短暂人生,并且要求同学们去认识莫扎特所留给人们的音乐精神。有了这些认识,再去欣赏莫扎特的《第410交响曲》就使得莫扎特的个性、风格以及对人生的理想追求从音乐中流泻到同学们的心灵中,真正理解到生活在困窘中及遭受着不公正的莫扎特却给人们留下这么多美好的音乐作品,因而懂得了什么是人性的善良和胸怀的宽广。知道宽恕的深层含义。

3、以音乐的色彩性、捕捉性教人求美

让孩子的眼睛看到美,让孩子的耳朵听倒美,我们的未来才是美好的;让孩子的心中充满阳光,让孩子的心灵充满向往,我们的未来才是光明的。用音乐唤起孩子心中的爱,用音乐温暖孩子的心,用音乐塑造孩子的性格,用音乐提高孩子的审美能力,让他们体验美、感知美、鉴赏美继而主动地去创造美,最终享受美好的人生和幸福的生活。

学生通过对音乐的感悟而产生美感,进而发生情感状态和意向的微妙而深刻的变化,形成审美情操,从而完善、发展、健全人格完成了人格重塑过程。音乐可以使学生“从中感悟到人性之中最美好的东西----人的智慧、才干和人与人之间的爱”

音乐的影响时润物细无声的,高中音乐的鉴赏体现了音乐艺术的经典性,展示了人类文化的精髓和人类创造的美的结晶。在音乐课堂上我尽力遵循学生的生理、心理及审美认知规律来进行,把学生们被动的听赏变为主动地需求。

1 2下1页

比如:在欣赏到美国黑人的灵歌时,我用1首无伴奏合唱《众生》代替了《马车从天上下来》,我引导孩子们用心去感悟美妙的和声及优美旋律。同时,同学们也听出了黑人所经受的苦难以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孩子们对古典音乐的印象大多还有着深奥和晦涩,他们熟悉古典时期的音乐家却不会主动的却聆听古典音乐。于是,我首先让他们明白,古典音乐时期的作曲家和我们1样都是活生生的人,跟我们1样有着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对痛苦生活的理解,对人生过程中挫折的思考,有着战胜苦难后对成功的愉悦体验。他们有着普通人所有的情感意识,只是他们表达的方法和方式借助了音乐这种写情、表意、描境、绘形极强的艺术形式。我选择了古典时期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在欣赏中我借助同学们对贝多芬已有的认识,借用了贝多芬对此曲的解释:“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决不向命运低头!”及时呈示《命运》主题,把它形象的比喻成贝多芬咚、咚、咚的敲门声,并引出性格对比明显的两条主线(主题)的交替出现,形象的揭示了命运和个人意志的争斗。孩子们从此曲中受到了英雄性和战斗性的洗礼,理解了贝多芬对人生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和对真理的勇于探索,明白了人生要靠坚强的信念、不屈的奋斗来支撑,只有历经努力才能达到光明、美好的彼岸。

总之,音乐是美妙的。但是,美妙的音乐不1定都表达真善美的内容,所以,教会孩子甄别的去欣赏,批判的去接受,理性的去认知,良好的去创造是音乐教师不懈的追求和使命。让优秀的音乐像阳光、像空气1样伴随着祖国的未来是每个音乐教师的美好愿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6

标签:论文   声学论文   音乐论文   莫扎特   贝多芬   真善美   歌声   翅膀   命运   美好   心灵   孩子   人生   学生   音乐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