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弓马骑射”的武术文化解读与启示

摘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等,对清代“弓马骑射”政策进行研究,并对其中蕴含的武术文化信息进行分析和探讨。研究认为:“弓马骑射”作为一项国策是满族尚武文化的集中体现,又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弓马骑射”确立以骑射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激励清代帝王们的习武精神,同时增进民族团结,确保尚武习俗的延续。“弓马骑射”对当今时代武术发展的启示主要体现在:武术的发展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准确把握武术的文化内涵,并且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特别是要满足青少年群体习武的需求。

关键词: “弓马骑射”;武术文化;尚武精神;民族认同

中图分类号: G 85文章编号:1009783X(2016)01009403文献标志码: A

Abstract:Through literature review and logical analysis,this paper analyzes the Wushu culture of “riding and shooting” policy in Qing Dynasty.The result shows that “riding and shooting” is not only the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Manchu warrior culture,but an important part of national identity as well.“Riding and shooting” establishes talent cultivation system with emphasis on the riding and shooting,promoting the Wushu spirit of emperors,at the same time enhancing the national unity and ensuring the inheritance of Wushu tradition.Based on this,the thinking of today’s Wushu development is put forward:The development of Wushu must rise to the national strategic height,accurately grasp the Wushu the cultural connotation,and act in accordance with the fundamental interests of the broad masses,especially to meet the needs of youth.

Keywords:“riding and shooting”;Wushu culture;warrior spirit;national identity

收稿日期:20150316

基金项目: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4ZHB024)。

第一作者简介:朱君(1972―),男,山东曹县人,在读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武术文化、武术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

作者单位:1.上海体育学院 武术学院,上海 200438;2.聊城大学 体育学院,山东 聊城 252059;3.首都体育学院 武术与表演学院,北京 100088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Sport,Shanghai 200438,China;2.Liaocheng University ,Liaocheng 252059,China;3.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088,China.

“弓马骑射”的推行对清代武术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15]。基于此,对“弓马骑射”所蕴含的武术文化进行剖析,探索其对清代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和对当代武术可持续发展的启示作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清朝“弓马骑射”所反映出的武术文化

1.1“弓马骑射”是尚武文化的集中体现

“弓马骑射”是尚武文化的集中体现。满族先人有骑射传统,据《大金国志》记载女真人“擅骑射,上下崖壁如飞,济江河不用舟揖,浮马而渡”[6]。满族的尚武文化渗透在婚丧嫁娶、衣着、饮食、舞蹈等生活的诸多方面。

例如,在服饰方面,满族人的长袍马褂,有利于御寒与骑射,“马蹄袖”在射猎时可以暖手。满族男子留半剃发式,只是留后发结辫,这样利于骑马射箭。满族喜欢黏食,有益于外出围猎。“以米末少许调水而饮……虽大风寒烈,达夜露宿。”[7]44

满族人的婚嫁也有骑射,聘礼要求“婿家先以甲胃弓矢为币,而送于女家。”[8]692成婚时,“新妇既至,新婿用弓矢对舆射之”[9]281以驱除邪恶。办丧事时,“置其尸于大树,就其下宰马而食肉,张皮鼠尾脚挂之,垂置生时所佩弓箭”[8]407。

满族人的宗教祭祀与舞蹈也把骑射放在重要的位置。例如,皇太极在斋戒时就用射箭来祭天[11]。舞蹈中也有骑射元素的存在,每年除夕的庆隆舞扮八大人骑禺马作逐射状”[9]393,起舞时“一人踩高跷骑假马,一人涂面身著黑皮作野兽状,奋力跳跃,高跷者弯弓射”[10]。

由上述可见,“弓马骑射”集中体现了尚武文化。

1.2 “骑射”文化是民族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

民族认同是民族成员对本族的认可,包括文化、习俗等诸多方面。积极的民族认同使得本民族有着强烈的内聚性,有力地维系着民族的团结和统一[11]。在清朝“弓马骑射”的推行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

“骑射”文化促进了八旗组织的建立。八旗组织是满族的全民组织,具有生产、行政、军事3个方面的职能,是满族的强大和统一全国所依赖的根基。从八旗组织的建立、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骑射”始终是贯穿其中的主线。在八旗建立之前,满族全体成员比较松散,对努尔哈赤的统一战争极其不利。为了便于管理,努尔哈赤在“牛录”的基础上建立了八旗组织。牛录是满族人狩猎的组织,满族人出兵校猎,“各随族党屯寨而行。猎时,每人各出一矢,凡十人设长一,领之。各分队伍,其长称为牛录额真”[12]2。可见,八旗组织是在“骑射”为主的狩猎制度上形成的。八旗组织的形成,大大地增强了满族的实力,极大地鼓舞了满族人的民族认同感。 从以上资料可见,正是由于骑射文化的促进作用,使女真最终统一,使八旗组织得以确立,使满族人有了强烈的民族认同感。也正是由于骑射文化,使满族具备了与封建统治政权相对抗的实力和信心。

2“弓马骑射”对清代武术文化发展的影响

2.1确立了以“骑射”为重点的人才培养体系

清朝统治者十分重视人才培养,尤其重视人才的骑射才能,在学校教育、科举考试和用人标准中,着力推荐骑射技术。在设立的宗学、义学、官学中,除了学习满汉书籍外,还要学习骑射内容。比如,在康熙设立的盛京左右翼官学中,“将彼处俊秀幼童,各旗选取十名,每翼四十名。满学各二十名,教读满书,习马步箭”[12]960。乾隆设立的绥远城官学中,“将闲空协领佐领房屋3所,连前共设官学5处。挑选能教清语、马步骑射者,每学四名,令其兼管训迪”[13]。在清朝设立的武举制中,分为内场和外场。外场考马射、步射、拉弓、舞刀、掇石等内容,内场考军事策问。外场考试不合格者不能进入内场考试。当时规定:“凡乡、会试,必须先试弓马合格,然后许入场屋,故一时勋旧子弟莫不熟习弓马。”[9]16康熙曾下令:“考试举人、进士,亦令骑射,尚将不堪者取中,监箭官及中式人,一并从重治罪。”[14]533在考核八旗官兵的技能标准方面,通过射箭比赛来区分等次:每人行走射击10箭,骑马射击5箭。凡是行走射击中7箭,骑马射击中5箭的人为上等,赏赐弓1把,箭10支,白金和布帛各七。行走射击中5箭,骑马射击中2箭的人为中等,赏白金和步皂各五,没有弓箭。行走射击中3箭,骑马射击中1箭的人为下等,没有赏赐。如果行走射击、骑马射击1箭其中1个不中或者2个都不中,则要惩罚[15]。

2.2“弓马骑射”激励了帝王们习武精神

“弓马骑射”不仅约束八旗子弟,也同样激励清朝帝王。皇太极是“弓马骑射”政策的制定者,同时又是坚定的执行者。据《清太宗实录》记载,皇太极:“若不亲率士卒骑射,教演精勤,熟肯专心武事,平日即未娴熟,一旦遇敌,何以御之?”[1]313从顺治到道光各位皇帝,都十分推崇骑射,而且他们年幼时就重视骑射技能的培养。顺治帝于顺治十五年(1658年)“上幸景山,观大臣及侍卫等骑射,上躬擐甲胄,置帽为的,骑射三发具中”[16]。嘉庆和道光年幼时皆练习骑射。乾隆五十六年,曼宁(即道光)随他打猎,当时曼宁刚八岁“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赏黄马褂、花翎”[17]。康熙、乾隆对“弓马骑射”倍加维护与推崇。康熙帝不仅年幼就习练射箭,而且采用兴办学校、加强骑射的训练、创建“木兰”行围等措施来贯彻“弓马骑射”政策,并且还经常围猎于木兰围场。乾隆则恢复木兰行围,强化“弓马骑射”,且骑射技术高超,“己巳秋,天气肃爽,上乃习射门侧,发二十矢,中者十九,侍从诸臣无不悦服”[9]13。

2.3“弓马骑射”增进了民族团结,确保了尚武习俗

骑射是北方游牧民族蒙古、锡伯、达斡尔等少数民族的共同习俗,以木兰围场行围为例,康熙、乾隆、嘉庆等皇帝曾多次在此行猎、宴会、召见、习武,加强了同蒙古统治阶级上层的联络。行围时,“蒙古、喀尔沁等诸藩部落,年例以一千二百五十人为虞卒,谓之围墙,以供合围之役”[9]119。通过颁赐猎物、召见、野餐等,“诸藩部落、蒙古仰瞻圣武,莫不欢欣x跃”[9]220。蒙古王公曾言:“臣等祖父以来,受圣主隆恩抚恤豢养,俾各得其所已数世矣。”[18]可见,木兰围场的骑射,起到了加强同北方少数民族交往,增进民族团结的作用。同时,在140多年的木兰围猎中,清朝皇家子弟、官员、八旗士兵等,少则数千,多则数万人,通过一次次历练,增进军事才能,扭转好逸恶劳风气,并且训练了八旗官兵的吃苦耐劳、长途跋涉的素质,确保了弓马骑射技能及尚武习俗。

3清朝“弓马骑射”对当代武术发展的启示与思考

3.1武术的发展要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

武术要发展必须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其一,中国要放眼世界,在国际竞争的大舞台上寻找自己的位置,提高国际事务方面的领导权和发言权。当今世界,国际问题层出不穷,也制约着中国实现民族复兴的步伐。诸多问题的化解,需要从中国文化中寻求答案。中国武术以中国文化为母体,以“和谐”“仁爱”思想为核心理念,对诸多问题的解决有启迪的意义。

其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我国的经济实力已步入世界强国的行列,要进一步加强经济、政治等综合国力的同时,更要提升文化软实力的竞争,努力提高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和国际规则制订权,而武术正是中国向外输出文化的重要标志。在当今全球一体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要发出自己的声音,必须借助全球共识的符号系统,显然,武术十分符合这种符号系统。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孔子诞辰2 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上指出:“要科学对待文化传统。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19]这给武术事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这就要求武术界要深挖武术能够传播民族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内涵,为其上升为国家战略而不懈努力。

3.2准确把握武术的文化内涵

要想继承和发扬传统武技,不但要掌握外在的技术体系,而且要准确把握其内在的文化内涵。众所周知,武术富含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诸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谐尚中、兼容并包”“忠诚爱国、礼敬守法”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然而,在这众多的文化内涵中,哪些是核心内容呢?笔者认为:“不战而屈人之兵”“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以柔克刚、以反求正”“直觉体悟,知行合一”是武术文化内涵的核心。这其中“不战而屈人之兵”具有统领地位,并依此形成“和谐”“仁爱”“文化自信”“民族认同”等武术文化的核心体系。习武者只有抱有“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理念,才能“自强不息”,不断地对抗、力争上游,最终达到全胜的最高境界。在“慎战”思想指导下,与人作战不仅要求力胜,更要求“以柔克刚、一反求正”。在演习和运用中国武术时,只有通过“自觉体悟”才能体会其深意,通过“知行合一”达到技术与道德修养的完美统一;因此,武术文化精神是通过打拼而逐渐获得技术之上的身体感悟,是在“不战而屈人之兵”理念统领下的文化体系。这些核心内容,正是武术所独有的,是值得继承和发展的,是中华民族独立发展的根基;因而,准确把握武术文化的基本精神,才能传承和发展武术,才能成为德才兼备的习武之人。 3.3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满足青少年习武需求

一项政策是否能得到实施,是否能够长久实施,关键在于这项政策是否能够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清朝的“弓马骑射”在制订之初特别符合广大满族人的根本利益。当时骑射能够给满族人带来生活必需品,同时还是尚武文化和民族团结的支点;然而,随着清军入关,满族人的生活环境大大改善,满族人再也不用远行游猎,“弓马骑射”就越来越远离人们的根本利益。尽管雍正、乾隆等多次强调“弓马骑射”的重要性,但也没能阻止其下滑的趋势。满洲贵族失去了当年的锐气,尚武精神渐次泯灭[20]。士兵“渐染陋俗,多不束带,趿履而行”[14]149,“弓马骑射”也逐步衰萎。从“弓马骑射”实施的过程可以看出,政策不但要符合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且要随时代社会的变迁做相应的调整,但“弓马骑射”没有做到这一点;所以,武术事业要发展,必须要符合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同时要随时代社会的变化而变化,才能长盛不衰。

目前,武术的发展面临2大群体,一是社会群体,二是全国的中小学生。从马斯诺需要层次理论可见,武术要发展,首先要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其次是安全的需要,最终上升为民族精神、文化自信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要发展武术,就要从健身、防身等方面首先发力,并逐步引导到自我实现的高度。从目前来看,与武术竞争的项目很多,比如球类项目、操类项目、格斗项目、舞蹈、极限运动等都有各自的特点。与这些项目竞争,必须突出武术的特色。这就要求武术管理部门、研究部门、教育部门及广大的武术爱好者共同努力,勇于创新,从武术之“打”下功夫。以“打”带动“健”,以“打”带动“美”,以“打”带动“民族精神”的张扬。当前,武术的各级部门及武术从业者们正集体努力,做着有利于武术发展的事情,比如新的段位制,武术的各种竞赛,武术的国际传播等,但还远远不够。正如邱丕相先生所说:如果大多数中国人都能练三拳两脚,像日本的柔道、泰国的泰拳一样,那才真正称得上武术的发达[21]。武术符合人民群众所需,才具有吸引力,才能茁壮成长。

另外,武术在中小学的发展也不尽如人意。据国家体育总局武术研究院调查结果,全国252所普通中小学中有70.3%的学校没有开设武术课。笔者认为问题集中在2方面,一是所授武术内容方面,二是学生承载心理和能力方面。由于历史原因,在所授武术内容方面,长期以套路为主,缺少实战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喜欢武术,却不喜欢武术课”的局面。在学生承载心理和能力方面,升学压力和安全性是制约武术开展的障碍。因此,要改变教学内容,从以套路为主转变为以搏斗为主,同时学习套路,并建立合理的进级制度,让学生在不断求胜中逐步成长。同时,还要根据社会的变化,及时调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以利于新形势的变化。

4结束语

“弓马骑射”政策对满族的强盛与清朝的确立至关重要,它是满族尚武文化的集中体现。对于当代武术的发展而言,不但要立足于国家战略高度,而且要准确把握武术的文化内涵,更要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还要满足青少年习武的需求。只有这样,承载了中华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武术才能在当今时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清朝史官.清实录:第2册:太宗文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404.

[2]中仁.康熙御批[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0:842.

[3]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注:第2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4:1639.

[4]清朝史官.清实录:第7册:世宗宪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726.

[5]清朝史官.清实录:第14册:高宗纯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381.

[6]宇文懋昭.大金国志校证[M].北京:中华书局,1986:551.

[7]李民~.栅中日录校释建州闻见录校释[M].沈阳:辽宁大学历史系,1978.

[8]吴晗.朝鲜李朝实录中的中国史料:二[M].北京:中华书局,1980.

[9]昭.啸亭杂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0:17.

[10]沈云龙.近代中国史料丛刊:第37辑:竹叶亭杂记[M].台北:文海出版社,1969:1415.

[11]王希恩.民族认同与民族意识[J].民族研究,1995,6:1721,92.

[12]鄂尔泰.八旗通志:初集[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85.

[13]清朝史官.清实录:第20册:高宗纯皇帝实录 [M].北京:中华书局,1985:286.

[14]清朝史官.清实录:第5册:圣祖仁皇帝实录 [M].北京:中华书局,1985.

[15]金毓绂.辽海丛书:四[M].沈阳:辽沈书社,1985:2604.

[16]清朝史官.清实录:第3册:世祖章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905.

[17]清朝史官.清实录:第33册:宣宗成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6:75.

[18]清朝史官.清实录:第6册:圣祖仁皇帝实录[M].北京:中华书局,1985:309.

[19]习近平.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20]左步青.满族贵族的尚武精神及其泯灭[J].故宫博物院院刊,1989(3):32.

[21]邱丕相,马文国.关于中国武术发展战略的几点思考[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5,22(6):1.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历史   清朝   武术   满族   木兰   史官   文化   中华书局   北京   实录   启示   民族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