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汉语虚词专书研究的创始

古汉语虚词专书研究的创始

摘要 汉语虚词研究隶属于传统训诂学的范畴,直到元代,出现了第一部集中汇释虚词的专著,即卢以纬的《语助》一书。它运用的虚词训释方法,对后代虚词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虚词 《语助》 研究成就

www.Lwlm.com

虚词作为汉语中一个重要语法手段,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对之进行了相当的研究。早在《谷梁传》这部口授于先秦而成书于西汉前期的书中,“辞”便被有意识地运用于虚词阐释并成为训释虚词的术语,如《 公三十一年》“犹者,可以已之辞也”,谷梁氏以“辞”训释虚词。汉代训诂学家毛亨研究《诗经》并为之作注时,对于《诗经》中许多处在句首或句尾的词,均未作实在意义的解释,而将其统称为“辞”,如《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毛亨用“辞”来训释的词语就是今天所说的“语气助词”。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将有实在意义的实词叫做“字”,把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叫做“词”。郑玄的《毛诗笺》、《周礼注》、《易注》、《尚书注》,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的《孟子章句》,高诱的《淮南子注》,继续沿用“辞”的名称,也写作“词”。总之,在研究实践中,学者们逐渐具有了虚词的观念,并能大致区分一些不同作用、性质的虚词,并初步认识到虚词对结构语句的重要性,这些基本奠定了汉语语法以虚词为本位的研究格局。但直到唐宋时期,虚词研究只存在于随文注释的著作中,还没有出现一本集中独立研究虚词的书。终于到在元代才出现了第一部集中汇释虚词的专著,这就是卢以纬于公元1117年编成的《语助》一书。《语助》开创了虚词综合研究之先河,阐述了虚词在句中的语义关系及其构词、构句功能,善于比较辨别不同位置、不同作用虚词的声气轻重缓急,卢以纬不仅用“语助”作为自己虚词名称,而且第一次将“语助”正式作为虚词的通称,它成书后在国内和日本几经翻刻,足见其影响之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收词与编排 二 虚词训释方法及特点

《语助》作为第一部汇解虚词的专著,它继承了唐宋以来虚词训释的传统,又有自身独特创新之处:

1 比较法辨异

比较法是“社会科学的基本方法”,也是认识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思维方法。它创自古人,但引入虚词的训释领域来辨异还是首次。具体来说,有如下几个方面用到了辨异比较的方法。

(l) 同字形实字与虚字的比较

《语助》中对同字用作实字与虚字的区别是比较明显的,凡作者认为不属于虚字的,一般都注明“不为语助”、“非语助也”或“当以本义训”,反之则注明“为语助者”,并各自举出例子。如:“云”字条——首先列出“云”为“语助者”的例子:《汉书》“盖麟云”,指出它的用法意义“于文中为语尽意绝撇脱处”,接着对比举例,“云”“不为语助”的例子,《出师表》“不知所云”“却是不知所言”,“礼云、乐云,是礼之说,乐之说”。

(2) 形近虚字的比较

“惟、唯、维”字条——首先指出三字都有“专”意,不同之处在于它们的形体偏旁各从心、从口、从系,用作虚词时,都为“只、专”之意。

(3) 相近语义虚字的比较

这种比较方式贯穿于全文大部分条目的释义中,典型的例子有:

“于”字条——指出“于”“於”皆有“指定”作用,但微有轻重之别,“于”比“於”意略重。

“亦”字条——说明“亦”与“也”意相近,但“也意缓,亦意颇切”。

(4) 不同语义虚字比较

“所”字条——指出“所”旨在“指事为而言”,是“活字”,例如“所学”,是“明指其习学之而为其事也”,而“于”字“死”,如“志于学”,“但指其事耳”。

(5) 同语义虚字比较

“若夫 乃若 至若”条——指出三者“皆欲指别事、别意、别名件入此文中,故以此转唤起”,因此三者语义作用相同。

综上,运用比较方法,可以在对比中体会虚词间的异同,使虚词用法阐释得更加明晰。

2 注意虚词表达的声气特点和虚词间声义相通的道理

描述虚词的声气特点是贯通中国传统语法学的一条主脉。《语助》中已出现辨析不同虚词声气特点的例子,如:

“呜、呼、吁”条——呜呼,嗟叹之辞,其意重而切,“吁”亦咨嗟之辞,其意稍轻。

“夫”字条——“夫”在句首,为发语之辞;在句中,与“乎”字似相近,但“夫”字音婉而声衍;在句末,则为句绝之余声,亦意婉而声衍。

“也、矣、焉”条——“也”意平,“矣”意直,“焉”意扬,发声不同,意自亦别。

卢氏注意到了这些虚词声气特点的不同,实际上是认识到了它们在语言结构中的作用及语法含义的差别,在中国传统语法学看来,语气是虚词的精神所在,而语法意义则是语气的派生物,卢氏开创的声气训释法,表明了古人对汉语语法与声气关系的独到理解。

另外,卢氏还对虚词间声义的联系开始有所论述,如:“只、止、忌、居、诸、且、思、斯,句末助声,如‘母也天只’‘夏日归止’‘叔马慢忌’‘日居月诸’‘聊且’‘神之格思’‘无射于人斯’之类,皆语辞也,只、止、诸、且、思、斯,本同一辞,特异书之耳”。

这里卢氏明确注意到了虚词之间声义相通的道理,其切入的角度是值得称道的,这几个虚词在音韵上是有联系的,其中:“只、止、斯”三字支部叠韵;“只、止、诸”三字章母双声;“思、斯”心母双声,之支旁转;“且、斯、思”清心旁纽;“诸、且”二字鱼部叠韵。这些虚词读音相近,用法相通,卢氏把它们看作“本同一辞”,实际上是认识到了文言虚词中大量存在的异字同词现象,这是掌握虚词本质的关键所在。

3 体现了语法思想

《语助》虽然不是一部纯粹的语法著作,但它阐释虚词时已经涉及到许多有关语法的问题,具体如:

(l) 区别实字与虚字,并对虚字作下位切分

世界各国的语法研究都很重视词类的划分,而汉语的语法研究,首先将词区分为虚实两大类,这既是汉语语法特点的体现,又是对世界语法学的一大贡献,《语助》的研究正是这样,它首先标明“不为语助”“非语助”或“为语助者”区别虚实字,并对某些虚词的次范畴通过对虚词不同用法和意义的阐释而予以交代,只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没有明确的语法术语来给以定义罢了,如:

“夫”字条——首先将“夫”分为“发语之端”,相当于现在的由指示代词虚化而来的句首语气词;“在句中与‘乎’字似相近”,相当于现在的指示代词;“在句末者”,相当于现在的句末语气词。

“然”字条——举例如“俨然”“醉然”之“然”是“形容之语助”,还认识到了与“尔”“如”“若”具有词义类聚性,相当于现在的“词尾”(具有标www.Lwlm.com明词性的语法范畴)。同时,“然”还能表示转折。

《语助》对“夫”“然”的义项划分,相对于后出的如《词诠》分“夫”为八个义项,“然”为十二个虚词义项来说,其义项划分不全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但《语助》在这方面作的尝试是值得肯定的。

(2) 认识到某些虚词是由实词转化而来

“未尝”条——“尝”即是曾,喻如曾经口食之而知其味也。《说文解字》:“尝,口味之也。”本义为品尝而知其味也,继而引申虚化为曾经尝试之义。

“庸顾殆”条——殆,危也,未颠仆而逼近于颠仆,故谓之危殆,“殆且百家”“殆于不可”,犹言逼近乎此,乃不实指之说。《说文解字》:“殆,危也。”本义为危险,引申虚化为“逼近乎此,不实指之说”之意,可见,本义与引申义是有一定关系的。

实词虚化,是汉语词义演变的一条重要规律,卢氏将其运用于古汉语虚词的研究中,以“溯源”的方法阐释汉语虚词由实词虚化的历史演变过程,具有一定科学性。

(3) 注意到虚词的构句、构词功能

《语助》对虚词的构句、构词作用有所阐释,即虚词在与实词搭配时可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如:

“所”字条——亦指事为而言,如“所能”“所学”之类,此“于”字所指之意绝不同,“所”字活,“于”字死。“于”是死字,故所指之事也不活,如“志于学”之类,但指其事耳;“所”是活字,若曰“所学”,是明指其习学之而为其事也。

这里,“所”“于”二字都有所指,但两者不同,“于”后接上某个成分以后,所指意义不发生变化,如“于学”就是指学习一事,“所学”则不同,是指学习的对象,即学了什么。这里,卢氏注意到了“所”字能改变后接成分词性这—语法特点。

“哉”字条——“贤哉回也,君子哉若人,直是叹其人之果贤,果君子”,说明了“哉”字对构成倒装句式的造句作用,其释文用“人果贤”“人果君子”表明卢氏对原文倒装句式的正确理解。

“者”字条——有“者”前“也”后,“者”举其说于前,“也”释其意于后以应之,这是“……者……也”呼应的判断句的句式。

以上是《语助》注意结合汉语语法特点分析虚词的几个例子,表明卢氏能够抓住虚词在汉语语法中的特殊地位,对汉语语法的特点作了比较深入的剖析。

三 《语助》虚词研究的特点及影响

《语助》作为虚词训释的草创性著作,它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缺陷:收词少,所涉及的多是连词,助词,即“之乎者也矣焉哉”之类,远没有将古汉语中多数用到的虚词收录进来;义项疏漏是《语助》的突出弊病,如上文讲到的对“夫”“然”词条的解释;对某些词虚实之分混淆不清;释文缺少例证,引文多不注明出处,影响对释文的理解。这些缺陷暴露了早期虚词研究的稚气。

在清代康熙年间,出现了对《语助》进行补充、发展的著作《助语辞补》、《助语辞补义》。《语助》的成就是显著的,它的问世没有同类著作可借鉴,其开创之功是不可磨灭的。它运用的虚词训释方法,如注重辞气、比较归纳分析、探讨虚词由实到虚的源流等,对后代虚词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揭开了集中阐释汉语虚词的序幕,它的释义内容为后代人继续研究提供了参考,以《语助》为滥觞,虚词的研究得以向纵深发展。

参考文献:

[1] 卢以纬、王克仲:《助语辞集注》,中华书局,1987年版。

[2] 袁仁林、解惠全:《虚字说》,中华书局,1989年版。

[3] 刘淇,章锡琛校注:《助字辨略》,中华书局,1984年版。

[4] 王引之:《经传释词》,中华书局,1984年版。

[5] 杨伯峻:《古汉语虚词》,中华书局,1981年版。

[6] 章也:《古汉语虚词通论》,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9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汉语   虚词   卢氏   虚字   义项   实词   声气   中华书局   字条   语法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