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数民族学生学汉语时常犯错误的原因

在我们谈少数民族学生学汉语时犯错误的原因之前了解一下少数民族学生学汉语的基本特点,这样对我们找常犯错误的原因有很大的帮助。

本人结合实际根据多年的汉语教学经验来分析,现在的少数民族学生,在学习汉语这一重要基础学科上情况如何,有何特点呢?我认为有以下三种特点。

一、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的基本特点

第一,所属民族语言和文字独特的语音特征、语汇结构和语法规则的影响。在学习汉语上,他们的口语表现和交际能力参差不齐,大都发音不准,四声不分,甚至穿插着所属民族语和本地区汉语方言的口音;书面语言(作文)表现能力普遍低下,甚至把所属民族语和本地区汉语方言的语法和习惯带入,使不符合汉语语法和习惯的错字别字以及语序颠倒,用词不当、逻辑混乱等现象极其普遍;在分析问题、理解知识和猎获信息时又常常出现偏差、歪曲和误解。

第二,小学阶段不好甚至不合格的汉语教育的影响。在少数民族地区,一部分小学教师采用双语教学,使学生汉语程度稍好一些,但汉语拼音基础较差;个别边远山区小学由于特殊的语言环境、生活习惯等因素,教师只能用学生易于接受的民族语进行教学,使学生形成定式语言和思维习惯。进入中学以后,就对学习感到不适应,稍为遇到困难,或者跟不上学习进度,就易于丧失学习兴趣和信心,产生厌学情绪,以及依赖、逆反、破罐子破摔、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自暴自弃的心理,甚至不得不中途辍学。

第三,由于材料欠缺,从小就阅读量小,更不阅读有关的参考书课外书,信息闭塞,视野狭窄,知识贫乏,理解能力较低,加上心理抑制、消极的习惯性思维定势的影响,使少数民族学生对汉语由好奇、感兴趣到基本不感兴趣,到最后失望。有的学生成绩和名次低于自己的期望值,不在自己身上寻找原因,反而盲目的责怪学习环境学习条件不好,责怪老师不会教书育人,对老师敬而远之,丧失学习汉语的兴趣:有的学生甚至不能正常坚持上课,听讲和做作业,甚至全然缺乏上课,听讲和做作业的概念。

二、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汉语时常犯错误的原因

第一,少数民族地区家庭教育的原因。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身心成长的摇篮和第一所学校,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还是教育孩子时间最长的教师。一个人从呱呱坠地起,就耳濡目染的受着家庭的社会地位和经济状况,父母的个性、观念、理想、职业、教育方式与方法等有意无意的影响,而渐渐形成了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经济观点、道德律法观念、为人处世的态度和日常生活习惯等等。家庭教育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

第二,少数民族母语和汉语及其普通话之间的转换,以及双语之间相互沟通与交流障碍的原因。在学习汉语文及其普通话,学习以汉语文为主要载体与媒体的各种文化知识时,少数民族学生的习惯性思维过程,往往是先将以汉语为主要载体与媒体的各种文化知识心译为母语或者本地区汉语的方言土语加以理解,再用带着母语或本地区汉语的方言土语固有的律性和模式将这些知识重新排列与组合,最后将母语或本地区汉语的方言土语心译为汉语文及其普通话。但是在母语和第二语言汉语文及其普通话之间,并不存在严格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当两种语言之间产生不和谐,不对应,无法直译时,就可能会产生转换的错误了。例如汉语中你吃饭了吗,云南彝语往往说成饭你吃了吗(倒装句),汉语中你爱我吗,云南彝语则说成你我爱吗;又例如挑水一词,在云南阿细支系彝语中读为yawEi,直译即为水挑;若依汉语挑水的语序直译为weiya,在阿细支系彝语中就成了猪食水了。总之,许多句子在少数民族中学生的母语中还是合乎规范的,但是到了汉语尤其是普通话中,尤其在书面语言上就要出现错误了。

第三,少数民族学生自身素质(包括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原因。少数民族学生大多由于年龄较小,意志薄弱,伦理、道德、法律等的认识也很模糊,是非辨别能力较差,缺乏足够的自制力,易受情感迁移的影响,易为某种诱因直接引诱,学习动机不稳定,学习兴趣不持久,无自信心,而产生不正确的思想、欲望与行为,甚至使他们的思想、欲望与行为偏离正确的方向与轨道,久而久之形成了依赖性、惰性较大的特点。

第四,少数民族学生对学汉语的兴趣不够,这就是导致少数民族学生学汉语时常犯错误的最重要的原因,所以对找少数民族常犯错误的原因者来说搞清这个问题是很有必要的。所以教师一定要注重这些方面,各样的灵活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实现这个目的呢?接下来我们谈谈为激发学生兴趣的提出来的相应的对策。以下六种。

教师应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

1.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自信是成功的第一个秘诀,尊重,赞许和鼓励是培养学生自信心的手段。在教学中教师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信,要注意自己课堂汉语的使用来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潜力,对于学生的回答肯定时适当加以赞扬和鼓励,比如说:好的,非常好!

2.培养感情,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老师的品德和威信甚至能决定学生学好一门学科,这就是一种感情迁移的现象。因此通过师生情感达成师生之间的双方理解十分重要。教师要在课堂里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使学生进入最佳的学习心理状态。教师要努力记住学生的名字。

3.联系现实生活的教学内容。只有学生能用汉语讨论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事情时,他们才能感觉到汉语的有用性,于是,作为老师就应该尽量让汉语走进他们的生活。教师为学生提供学以致用、由浅入深的真实情景,如买东西、问路、打电话、看病、应聘、采访、评论等,借这些情景引导学生使用汉语。这样让学生把所学语言与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并在实际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不仅巩固了教学内容,而且还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兴趣。

4.开展竞赛,调动学习兴趣。学生具有很强的进取心和荣誉感,将竞争机制引入汉语课堂教学中来是激发学生兴趣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例如:我们可以将日常口头操练用语变化成竞赛拼读学词,来一个拼单词大王竞赛,猜谜语大赛,汉语演讲比赛等形式,再用积分加以鼓励,效果会更佳。学生乐于参加课堂上适当的竞赛活动,这就调动了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

5.介绍汉语文化。每逢节假日都可以利用课前几分钟把节假日的名称告诉学生,或简要讲解一些节日的来历(如:中秋节等等)。这个不仅使学生了解一些风土人情,生活习惯,吃饭,穿衣服,婚礼,葬礼,文学,艺术,历史等等,还能使少数民族学生对文化差异产生兴趣。

6.要用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方法是否灵活会直接影响教学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注重这方面的知识,具体来说,汉语教学中,灵活的教学方法数不胜数,其中重要的有如下六种:

(1)学生演讲。教师可要求在预习新课的基础上让学生写一篇与自己生活有关的演讲稿,把演讲内容和课文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自觉钻研教材的积极性。

(2)展开想象。教师给学生出课文标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然后可将自己的想象与课文内容结合,这样既可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又可以提高学生的想象能力。

(3)进行表演。把学生分成小组,每组两至三人,内容可由老师规定某篇课文,代写论文可自编自演,表演完以后让看的同学和演讲的同学互相即兴提问、回答或辩论,这种方法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思维。

(4)介绍背景。学生对陌生事物很有兴趣,因此,在教学中给他们介绍故事的文化背景更能使学生产生兴趣,同时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学生在学习课本知识之余,还能学到课本以外的相关背景知识。

(5)让学生看汉语电影。教育过程中给学生教汉语歌,让他们看汉语电影很重要,因为这不仅能给学生带来快乐而且还能提高他们的听力,口语水平。学生能够在快乐中学习汉语,对汉语学习的兴趣会越来越浓厚。

所以今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找出学生对汉语不感兴趣的原因,还要注重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并将两者结合在一起,以便更好地传授汉语知识。总而言之,语言学习中最活跃的成分是兴趣,汉语教学过程也是一样的。每一位老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要探索培养学习兴趣的方法,这样才能对提高教学的质量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9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汉语   少数民族   原因   学生   母语   兴趣   语言   老师   教师   知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