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

汉语新词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实践

一、现代汉语新词语的发展现状

(一)新词语的含义 (二)新词语的来源和产生方式

新词语的产生途径主要有:新造词语、旧词新用、缩略语、外来词语、方言进入普通话等。

当前汉语中的新词语大部分是新造词。造词法是创制新词的方法,也就是给客观事物命名从而产生新词的方法。汉语造词的方法多种多样,常见的有音义结合法、摹声法、音变法、说明法等。比如“手机、网民、扶贫、融资、年薪、听证会、电子邮件”等就是新造词。

也有一部分普通词语在新时期产生了新义,即所谓“旧瓶装新酒”。新词语产生的“新义”一时成为使用频率很高的义项。旧词产生新义主要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途径,多表现为由某一专业的专用词进入其他的社会生活领域,成为全民词汇。如“软件、硬件、辐射、反馈、含金量”等。

缩略是将一个多音节词语缩成一个音节较少的词语。新词语的缩略最常见的是由多音节缩略成双音节,因为双音节是汉语词语的主要形式。如:维护和平→维和,物资流通→物流,海外归来→海归,中央电视台→央视,甲型H1N1流感→甲流等。也有多音节缩略成三音节的,如:奥林匹克运动会→奥运会,世界博览会→世博会等。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外交流的空前频繁,新词语中出现了大量的外来词。当前汉语中的外来词以英语外来词为主,但也有为数不少的日语外来词。外来词有音译的,如:克隆、镭射、肯德基、摩托罗拉、舍宾等;有音意兼译的,如:迷你、可口可乐等;也有夹用外文字母或全部使用外文字母的,如:IC卡、B超、T恤、MBA、AA制、WTO、CDMA、OUT等。

随着大陆、香港、台湾之间交流的不断扩大,港台词语伴随着经济浪潮大量进入普通话。如:搞笑、卖点、非礼、斥资、按揭、资深、瓶颈、峰会、写字楼、发烧友、靓、派对、的士、搞定、大排档等。其中不少词语在普通话中早就有了同义词语。如“的士、拍拖、巴士、买单、收银台、炒鱿鱼”,在普通话中就有等义的词语“出租汽车、谈恋爱、公共汽车、结账、收款处、辞退”。

我国内地的方言词语也是普通话新词语的一个重要来源。北京是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普通话又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所以,北京话的词汇较易为普通话吸收。比如“大款、托儿、侃大山、砍价、猫腻、能耐、玩儿命、宰人、靠谱”等都是来自北京话的词语。

另外,还有一些词语,本来很长时间不大使用了,但现在又“起死回生”,成为了新词语。比如“垂范、福祉、惊羡、尘埃落定”等。

(三)中国当代社会对新词语的接受和使用情况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至少有两次产生研究新词语的热潮,其中有不少反对意见和争论。一次主要在20世纪50年代,一次是改革开放之后。有些人对所谓语言的“纯”和“健”提出了反思。实际上,谁也不能无视新词语大量涌现这一事实。新词语——不管你怎么小觑它,你都不可能无视它的存在。一句话,新词语已经渗透进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现在“三个代表、纳米、克隆、双赢、小资、波波族、动漫”等新词语已经收入《现代汉语词典》,显示了语言随着社会发展潮流产生的动态变化,表现了现代社会观念的变迁。

吕叔湘先生曾对新词新义主张“与其失之于严,无宁失之于宽”。现在很多语言文字工作者、报刊杂志、出版社都开始不同程度地对新词语进行介绍、归纳、总结,有些新词语已编入中小学教材。

现或进入社会生活的新词、新义、新用法,也酌收部分早些时候出现但目前仍在高频使用的新词语,共收条目2200条,连同相关词语约4000条,分成信息、财经、环保、医药、体育、军事、科技等类别。

“中国主流报纸十大流行语”的统计和发布,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们对新生词语的关注程度。这项工作始于2002年,从2003年起,由每年一项年度流行语发布增为每年春夏季流行语和年度流行语两项发布。这项研究借助大规模动态流通语料库以及计算机技术手段,从全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之中选择15家报纸,以全年数亿数据作为语料,做大规模定量和定性的统计分析,考察流行语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动态跟踪流行语的产生及传播过程,再经过必要的人工干预和预选,推出30个候选词语,然后在几家权威网站点击投票以及线下投票,结合计算机的统计分析,最后确定出本年中国报纸十大流行语。这些流行语中的一部分经过一段时间就会逐步稳定下来成为新词语。

除此之外,诸多报刊杂志、网络也开辟新词语栏目,登录新词语,并进行讲解。比如,中国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主办,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承办的中国语言文字网上新词语论坛,不断对新词语进行介绍、讲解和讨论。

二、外国留学生新词语使用状况和出路

(一)外国留学生新词语使用的状况

外国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的目的是掌握汉语,并通过语言来了解当今中国社会。然而,我们在汉语教学实践中体会到,目前留学生对新词语了解太少,学习汉语新词语的心情非常迫切。而汉语水平考试(HSK)大纲及对外汉语教学都不太重视汉语新词语的教学与考查,导致新词语严重滞后于日常生活,这种缺失影响了汉语词语教学的质量。此问题在高年级学生中比较突出。当他们有了一定的汉语基础,水平达到了一定阶段时,有必要掌握最鲜活的语言。事实上,高年级汉语教材内容选编严重滞后,大多数教材选择现代作家的作品,当代作品也是20世纪80年代的,之后的内容出现了一个断层,对最新的文化现象介绍得相当少,新词语也就不可能通过教材为留学生所了解,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缺憾。

新词语教学在教材、教学方法等方面的落后,最主要的原因是一些人的认识和观点失之偏颇。

1.有些人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必须教规范化的汉语,新词语的产生还有一定的不稳定性,有可能被淘汰。我们的观点是:人的生活必须与时代同步,不能因为有些词语是临时出现和使用的就不学习这些语言。语言也应该随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变化,这才是语言使用的本质。

2.有些人认为应该“内外有别”,教外国人学习的汉语必须是纯洁和健康的,因此选文章时故意删改了一些口语、方言词语及通俗语言,结果是因噎废食,背离了语言教学的实际。脱离实际的语汇只能导致外国人无论怎么努力学习汉语,都不能融入中国社会,而只能游离于中国人的生活之外。

(二)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出路

要改变新词语教学比较滞后的现状,首先要转变观念。现在包括专家、教师在内的一些语言文字工作者对新词语的教学开始有了比较统一的认识:

1.能产性是语言的重要特征,鲜活的语言是思维活跃的反映。新词语凝结着人类使用语言的智慧,是社会发展的大趋势。英语、日语等都不断出版新词语手册,汉语也不能例外。

2.语言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新词语的出现与新的社会现象密不可分,最能敏锐地反映时代和社会心理的变迁,它从一个特定的角度表达着人们的价值观念和心态,蕴含着大量的人文信息,体现着新的社会文化。“三个代表、纳米、克隆、双赢、小资、波波族、动漫”这样的新词语从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动态变化。外国人学习这些词语,有助于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和潮流。

3.在一个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下,语言表达也应该有鲜明的特色。拿留学生来说,他们都是在校大学生,对新事物充满好奇,有强烈的求知欲,教授新词语并不会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相反,因为新词语活泼生动而简洁明快,学生掌握起来特别迅速,在语言交流中恰当使用的话会给他们带来更高的成就感,进一步刺激他们学习的兴趣,学习效率也会大大提高。

三、对外汉语新词语教学的实践

(一)新词语的教学原则:区别对待,分层次教学,控制新词语输入的数量

从稳定性和使用频率上看,新词语内部也有很大差别,新词语出现以后还要经受时间的考验,有些会被淘汰,有些会被保留下来。因此,教学中我们应该选择稳定性强和使用频率高的词语,权威词典收录的词语是首选。另外还要根据留学生的年级和水平高低来控制输入新词语的数量。尤其是对网络语言要持慎重态度,我们绝不能因为其新鲜奇异而照抄照搬,而要通过时间来观察和检验其合理性和使用前景。

(二)新词语教学的方法

1.在教材编写上充分考虑新词语的教学。教材编写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过去在教材编写过程中存在忽视新词语的状况,要扭转这种局面,必须在编选文章时增加新材料、新内容。一般来说,高级综合课的教材在教学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文章内容应该涵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文章形式除了记叙、议论和说明以外,还要适当增加相声、小品、话剧、影视剧本等体裁样式。因为这类文章的语言,最容易反映时代特色、地域特征和人物个性。在这样的语言背景中,留学生也更容易体会语言的语义和语用,从而准确理解人物的语气、语调。

2.结合不同课程的特点学习汉语新词语。在文化课、口语课、阅读课等多种课程中都可以学习新词语。在文化课上可以通过介绍中国人新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学习新词语,在口语课上可以对新词语产生的时代背景作讲解。其中报刊阅读课是留学生接触新词语的主要方式。

报刊阅读课是针对中级以上水平的留学生开设的,比普通的阅读课更有时效性,结合社会生活实际比较紧密,因而受到留学生的欢迎。据我们了解,现在很多学校在对外汉语教学中都开设了报刊阅读课,这类课程除了要教给学生报刊常用的文体特点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新词语的教学。在新词语大量涌现的今天,在报刊等注重时效性的文体中,新词语的出现非常频繁。然而,在报刊课的编写和课堂教学中却存在着一个误区——即把报刊课理解成政治新闻介绍,没有开设其他的阅读课程做补充,其结果必然是减少了大量新词语的输入,也降低了汉语学习的信息密度。为了弥补这个缺陷,我们建议在报刊课中增加各种题材的文章。就报纸来说,社会新闻固然占了头版,但经济、娱乐、体育、生活、文学等版面,因其内容轻松活泼,特别吸引普通读者,通过阅读这样的文章能够接触大量的新词语。以《新华新词语词典》收集的2200条新词为例,它涉及政 治、财经、医学、环保、体育、法律、教育、军事、科技、房地产、日常生活等。有“动漫、哈日、脏弹、文唇、美体、边缘人、旗舰店”这些出现频率比较高的新词语,也有“打拼、锁定、新锐、粉领、水吧、飘一代、文化快餐、形象大使”等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新词语。改变报刊课的原有模式,注入新的教育教学理念,可以促进留学生新词语的学习。

阅读课的教授方式最主要的不是讲解,而是让学生阅读。由于在文章中学习新词语,使新词语的使用有了一定的语境,学生结合这样的语境和上下文就可以猜测、理解词语的含义,从而跨过新词语的理解障碍。教师的作用只是简单地提示和点拨,以这种方式也可以提高获取新词语的速度和质量。 3.新词语教学的可行性和效果

新词语不一定是生字,而可能是语素的新搭配、新组合,有的是原有词的新用法、新义项,或用词缀构成新词。我们可以讲解新词语的来源、出处,利用故事本身的趣味性来加深学生的印象和记忆。比如在“手机”的不同阶段,我们曾使用过“大哥大、移动电话”等称呼,而“手机”的含义比前者更简略和准确,因而固定了下来。再如“炒鱿鱼”的意思是“解雇”,但很多留学生并不了解它的来历。它的原意是:鱿鱼在烹炒的过程中会卷起来,这个“卷”容易让人想到“卷铺盖走人”,这是利用“联想法”造词的一个例证。类似的来历和解说,会让学生轻而易举地理解新词语的含义。

新词语中有些是旧词产生新义,主要通过引申和比喻两种途径,多表现为由某一专业术语进入其他的社会生活领域,成为全民词汇。比如“内功”,新义指自身的素质、实力;“变脸”,新义比喻事物的面貌发生很大的变化;“黑马”,新义指在体育比赛或其他竞争中出人意料的优胜者。

利用某一新兴的“准词缀”形成一批新词。例如,“超”:超音速、超短波、超负荷、超现实、超高压;“零”:零距离、零首付、零风险、零事故、零缺陷、零增长、零投诉、零利率、零口供;“软”:软广告、软环境、软科学、软杀伤、软指标、软着陆、软资源;“看”:看好、看旺、看涨、看跌;“吧”:网吧、影吧、冰吧、书吧、氧吧、陶吧、水吧。这种“准词缀”固定于词头或词尾,具有很强的构词能力,可以不断地创造新词。虽然它们的意义并未虚化,但却有很强的能产性,学习了这个“准词缀”,学生就可以了解一大批新词语,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实践证明,利用新词语自身活泼、生动的特点进行教学不仅是可行的,而且还可以提高教学效率。掌握了这些新词语,留学生对汉语的理解和使用会上一个新台阶,汉语水平也会达到一个新高度,这也是汉语新词语教学的目的和初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汉语   外来词   流行语   新词   新词语   留学生   词语   普通话   报刊   对外汉语   语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