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中的汉语负迁移

浅谈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中的汉语负迁移

母语为汉语www.LWlM.cOm的学生的日语学习过程中,负迁移对学习和交流都造成了障碍,利用一些具体的例子,分析负迁移的原因,并制定有效地学习策略,有利于日后的学习,同时改进日语教学中的不足。

1 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的负迁移因素

1.1 汉语习惯

许多的日语词汇就是由中文的繁体字写成的,而汉语学习者在看见这些日汉字的时候,就容易“望文生义”猜测词语的意思,养成一种不良的学习习惯,影响日后的日语学习。

如日语中的“烧饼”、“勉强”中国人在看到“烧饼”时。一定以为这个烧饼就是我们平时所吃的烧饼,可其实这个“烧饼”在日语中有着另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含义——吃醋。而“勉强”也不是中国人所说的不情愿的去做一件事情,而是学习的意思。这都与中国的固有词语有很大的差别。如果单从字面看,很容易出错。由此可见,当从字面上看这些日语单词,很容易出错误。这便是已有的汉语基础影响了我们的学习。 在中文学习与写作会话中,我们大部分采取的结构为“主—谓—宾”结构,而在日语中,我们采取的结构为“主—宾—谓”结构,如中国人说“我刷牙了”在日语中便不是这个结构,日语句子为“私は歯を磨く”。如果靠中文固有的逻辑和语法结构来翻译日语,就会闹出大笑话,错误百出。作为日语专业的学习者,深深地体会到了日语学习中很容易受到汉语的影响,应该抓住日语的语言特点,避免汉语的不利因素。

1.3 表达习惯

在汉语中,我们说很多词语都有固定的搭配,如“穿衣”、“穿裤子”、“穿鞋”。可是在日语当中表达便不一样。

在日语中,我们表达从下往上穿的时候,用的是“はく”。

但从上往下穿的时候用的是“着る”,如穿上衣为“上着を着る”。

这与汉语中固定用一个词语表达有着很大的区别。这都是学生在日语学习中容易犯的错误,因为一些固定的语言习惯,导致在日语学习中生搬硬套汉语中的结构,因此,在日语学习中应该具体示例具体分析,在比较中学习并取得进步,尽量避免汉语的影响。

1.4 时态问题

在汉语的日常表达中,我们经常使用一些词语来表达时态,而在日语当中则是依靠动词或者形容词的变化,来表达时态的变化。

如在汉语中表达“今天很冷”可在日语中却是用动词的变化来表达,“今日は寒いです”。

表达“昨天很冷”是“昨日は寒かった”。

这便是用形容词做位于表达时态的不同,这点很容易被汉语学习者忽略,这在日语学习中很不利,应该多加总结以避免。

1.5 文化因素

由于中国和日本的文化背景大不相同,所以中国人和日本人有着不同的生活习惯,和不同的民族理念,同时中国人的说话方式同日本人也有很大的区别。在中国,对长者的尊重,和同长辈说话时候的尊重感情,都是通过使用一些称为或文明用语来表达,也可以称之为敬语。而在日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敬语,这些敬语与汉语截然不同,是一个独特的复杂体系。

汉语学习者容易把日语中的敬语和汉语中的搞混,以为日语也是简单用一些称为或词语就可以表达。其实日语中有专门的敬语系统,无论是对人的称谓,还是不同级别人说话,都会通过动词的变化或者名词,或者专有的敬语表达方式来表达。在初接触时,会觉得很复杂,很难懂,也总现在汉语的怪圈里,只有克服了不同的文化大背景,仔细对比研究,才可以熟练地掌握敬语系统。要避免文化大背景差异带来的干扰。

2 产生负迁移的原因

2.1 已有的根深蒂固的习惯

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许多人都忽略了必要的知识和中日文化的差异,同时因为对汉语的学习占有先行

的优势,许多学生拥有的固定的思维模式都受到了影响。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总是用固定的思维模式照搬照套,在表达日语时会收到限制不能得到很好的表达。不同的大背景,不同的地方,都容易受当地文化的熏陶,而中国又有许多城市组成,每个地区也有自己的独特的生活习惯与文化方式,这都会都对日语学习造成很深的影响。如不同地方的方言问题。

在调查的一些同学中,一部分同学表示自www.LWlM.cOm己的方言的确影响到了日语的学习。在一些方言中,因为从小养成的习惯,使他们并没有很清楚的分清楚卷舌和不卷舌,和各个音节的发音标准。如分不清“n”、“l”、“r”的地区,在日语发音中,很难讲清楚“な”、“ら”、“れ”等一些音节。在汉语拼音都没有完全讲好的情况下,学习日语发音更加困难。可是由于已经养成了习惯也不是很容易改掉,只能不停的练习以加以改变。这在日语学习中很不利。

还有诸如此类的许多问题都是由于根深蒂固的文化背景或者已有的生活习惯造成的,这是产生负迁移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2.2 教师因素

学生初次接触日语,除了日常看的动漫或者跟日本有关的纪录片,很大一部分都来自于教授自己日语的老师。而老师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对学生的启蒙起着很大的作用,同时影响着学生的日语学习,如果老师不能很好的带动学生的兴趣,会使学生在日后的学习中感到很枯燥,并不能踏实下来学习日语。

同时,因为许多老师的发音也不是很到位,水平素质有限,对日本的文化了解也不是很深,在教学过程中过多的使用母语代替日语。也不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易造成学生日后的错误。

一些学校师资条件不是特别好,所以没有很好的环境来给学生提供,也没有相应的日语外教,单单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能力,而忽略了对实际能力的培养。忽略了对文化的传授,单单重视语法等学习忽略了学生的听说能力,不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

2.3 文化因素

中国与日本两种语言不同。自然环境不同,文化传统不同,思维模式也不尽相同,日本与中国都拥有大量不同的语言习惯,表现在很多方面。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涉及到语法,词汇、句子表达等各个方面。而许多大学生都是初次接触日语,对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别了解不多,老师也没能尽到很好的讲解所以,因为汉语文化习惯导致了诸多理解错误。比如,日本人很注重对长辈的使用敬语,有些场合一定要使用,或者对待同级别,比自己级别低得,都有固定的敬语要使用,而不是像中国。日本的敬语体系复杂而多变。学生在学习日语的过程中难免受到母语文化的规约和文化依附力的影响,有意或无意识地从母语的文化出发,从而导致语用失误。这是一个很大的方面。

3 对策

3.1 学校方面

为了克服负迁移在日语学习中的影响,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日语文化教育,让学生体会到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的不同之处,避免学习限于中国文化中造成日语学习的错误。同时学校应加强师资的培养和外教的引进,加强老师的培训有利于学生的学习,避免学生学习日语时候有更多的困扰。而外教是师资力量,有助于学生更好地学习日语,更加亲身的了解日本人的生活与文化,从日本人口中了解真正的日本,有利于学生的日语学习。

同时学校应多举办一些日语演讲比赛,日语小品大赛,日语文化周等活动,给同学们创造学习日语和亲身感受竞赛氛围的机会,充分的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和对日语的热爱。

3.2 教师方面

教师应采取日语教学,并设定一定的环境,是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更亲身的感受日语,而不是单单从课本上学习。如果学生可在在环境中灵活的使用日语,便可以避免很不必要的错误。教师应引导学生直接建立日语的能指与所指的关联,不仅在语词层面,更要在语境、语用层面建立这种直接的关联。通过直接呈现日语运用形www.LWlM.cOm态,让学生直接获得日语运用能力。能更加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同时,它可以增强学生的记忆力和想象力,提高学生的求知欲望。同时应不仅限于口述,可以采取多媒体、照片、日剧、电视纪录片、电影等辅助手段来组织教学。很自然地把视、听、说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在语音教学中,不要借助汉语的语音,应该直接进行日语语音的教学。面对汉语的负迁移作用,我们尤其要遵循语境教学原则,因为汉语的语音和英语的语音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实则区别也不少。

教师要善于运用生活实,把日常生活中的交际形式搬进课堂,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使用课堂上所学的日语创造条件。这样,可使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保持并加强学生的注意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例如每节课前开展小会话练习,让同学们自己编小对话并上台表演,有利于同学们的口语进步,同时对语境也有很好地了解。或者利用小品表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来编排,表达自己的观点,是提高语用能力的最好途径。教师应多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参与到师生互动中,增加用日语交流的兴趣。

3.3 学生方面

学生是负迁移影响中最重要的一部分,所以说学生应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避免汉语对日语带来的负迁移影响。学生应积极的参与到师生互动的课堂活动中,增加用日语交流的兴趣。同时在课外,应积极参加日语文化节、日语演讲比赛等。这些真实的活动场景和亲身经历,能使学生自觉地达到语言、情感上的沟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应该自觉地阅读报刊杂志、影视、因特网等多种途径搜集日语文化知识,适应日语文化,提高对日语文化的洞察力和敏感性。同时在课余时间加强和老师的联系,从老师那里学习最新的知识,了解最本真的日本,也有利于日语的学习。

4 结语

本文通过探讨负迁移现象的因素与负迁移产生的原因,并通过一些具体例子进行分析,通过对日语学习者的一系列的调查,得出母语为汉语的日语学习者中如何避免汉语负迁移的结论,更详细的阐述了这个问题,有利于以后的研究。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2-29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汉语   日语   学习者   母语   敬语   日本   中国   习惯   文化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