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中学古诗词美育教学浅析

一、中学古诗词美育教学问题分析

语文是人文底蕴丰富的学科,在引导学生寻找美、发现美、挖掘美以及协助公民塑造审美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语文课程应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其审美意识、审美情趣、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创作力。古诗词蕴含作者的审美感受、审美鉴赏和审美创作力,具有丰富的自然美、社会美、语言美、意境美、结构美等等,但在教学中,诗词教学的美育情况并不完美,存在的问题大致表现在以下几点:

(一)教师重视讲解,轻视点拨

当前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但是,应试教育的路子未得到改变。为夺得高分,课堂俨然成了教师的一言堂,为了在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地填饱鸭子,灌输式教学从头致尾一分不落。提及教师对学生的点拨,可谓寥寥无几,师生间的讨论、生生间的讨论被看成浪费时间,不能够有效地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速成应试的能手。当前,诗词的教学流程大致如此:介绍作者资料,简介写作背景,整体感知诗歌,归纳主题思想或做通俗易懂的翻译,让学生熟记诗词内容,只要学生能说出内容,通常都被认为完成了任务。对于诗词欣赏,教师根据试题的研究,归纳总结出应试技巧,甚至会给学生鉴赏的模板套路,不同风格的诗词被套上相同的马甲,真是荒唐可笑!这种教学模式,以知识传授为核心,以讲授为主要方式,教学方法单一,原本韵味悠长、意境深远的诗词被教师细致入微的讲解搞得支离破碎。课上教师口干舌燥地讲,学生的任务是听、记、背,诗词独特的审美价值和教育功能荡然无存,古典诗词语言精美,情感委婉,只有细细品味,反复酝酿才能感知它的甘醇与悠远,再透彻再精致的语言都无法描绘诗中所富含的韵味。

(二)学生重视背诵,轻视吟咏

吟咏诗词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沟通的桥梁,能帮助学生理解文本思想内容,体验文中情感,感受作品的气势和韵味。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能够在吟咏中反映出来。很多教师强调诗词的背诵,尤其强调名句名篇的背诵,于是一篇诗歌的教学就简单地化成了其中的几处名句,片面强调背诵已弥散整个古诗词教学,学生简单地把诗词当作任务去背诵,对吟咏的重视远远不够。毫无节奏感、毫无章法重复地读,对理解诗词内容以及把握意境微乎其微,机械化的记忆行为其实成为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古典诗歌布局严谨、行文简洁、气韵生动、文采斐然,具有深邃的意境,蕴含丰富的情感,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熏陶、陶冶心灵,仅仅背诵对于情感内容的把握远远不够。古人倡导的抑扬顿挫的朗读方式,可以培养语感,古诗词教学要在反复吟诵之间,领会其内在含义,诗词的审美元素体现在吟咏之中,情感的深切流露能让学生领略到诗句的美。语文教育应当给人以丰富的审美体验,通过文学的陶冶,铸成审美的心灵。诗词教学更能够对学生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培养起到关键作用,那么,吟咏在教学中的作用功不可没。

(三)教学重视知识,轻视素养

新课程标准倡导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生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学识、能力、技艺和情感、态度、价值观[1]。语文素养不是一种纯粹的知识或能力,而是一种综合的涵养,涉及言语主题的思想水平、道德品质、审美情趣、文化品位、知识视野、个性人格及具体的语言环境等等。中高考的《考试说明》对教师而言是最有力的教学依据,考纲指到哪里,教师就教授到哪里,追逐中高考试卷俨然成了教学的唯一参考,这使新课程标准倡导的对学生语文素养的追求转化成了以追求知识为目的,以追求高分为终极目标的学习行为。只重视知识与能力,忽视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美育目标,忽视了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沉淀。

(四)评价方式单一,效果难如

学生学习效果如何,最普遍的方式就是考试,以试卷分数衡量学生的情况。对于语文学习来说,人文性强,以试卷来探测学生成绩好坏,过于片面单一。尽管中高考中诗词鉴赏是主观性题目,考生也被圈进了牢笼,不能按照自己的意思随心所欲,学生必须围绕诗词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几个角度来作答,个人主观色彩过于浓厚的理解将难取高分,主观性的题目被客观化。考生务必读懂文本,揣摩出诗人当时所想所感,把握住思想感情和表达特色,同时还要牢记教师总结的应对诗词鉴赏通常运用的有模有版的鉴赏术语,才能取得高分,这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严重约束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体验,学生的思维受到限制,体验感悟能力受到束缚,学生学得苦,学得累,鉴赏能力得不到真正提高,教学效果落空。

二、中学古诗词教学的美育举措

为古典诗词教学的美育问题寻求有效举措,能更好地传达美育,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有助于学生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对青少年情操的陶冶具有重大意义。为此,结合当前诗词美育教学的疏漏,归纳总结出以下几条举措来提升诗词美育教学。

(一)在诵读中品味诗词语言的音乐美

诗词的诵读要讲究节奏,处理好句子内部的停顿、把握好朗读的节奏以及朗读的语速语调,情感的升华可以在有感情的朗读中抓住实现因子。教师有感情的范读能创造良好的氛围,把学生带进文本表达的情感世界,学生有感情的诵读能够实现对作品的理解,达到文本的多元化解读,能充分展示学生个性化的一面,学生变被动为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的诵读还要注意读准字音,拿捏好涉及轻重音的关键字词,体悟好诗人的思想感情,加深文本的理解,做到这些才能够在诵读中正确把握诗歌的音乐美。

(二)在吟咏中感受诗词语言的含蓄美

诗词是具有高度含蓄的语言艺术,凝练概括而且生动传神。因此,诗词的阅读需要雕琢、钻研,吟咏是不同于诵读的一种方式,吟咏应该是诵读过后的贯注了思考和领悟的过程,反反复复吟咏才能感受到诗词的弦外之音、言外之意。从诵读再到吟咏可以说是一次飞跃,不是迅速实现的过程,学生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在充分的诵读之下,咀嚼出诗词真谛之后的吟咏才是真正与作者进行心灵对话。教师应当充分发挥好引导者的作用,给予学生充分的指导和鼓励,随着学生对诗词理解的加深,诵读的提高,吟咏才能真正做到位,学生才能从个人思维能力上产生审美冲动,主宰审美过程,获得审美愉悦。

(三)在意象的组合中,想象诗词意象的画面美

诗词教学离不开想象与联想,学生要打开想象的空间,进入意境,欣赏感悟美,理解意象的含义是理解诗歌的关键,教师对诗歌的教学要避开对文本的过度翻译,过度解析会造成语言美的破坏。诗词中的意境美与文字美重在体会,再多的言语也无法解释其中蕴含的成分,学生只有充分想象其中的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充分地挖掘诗词文本,融入学生自己情感,通过文字,发挥想象,捕捉意象,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领会字里行间的隐藏内涵,通过对意象的理解,品味意境不仅有利于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达到陶冶学生性情的美育目标。

(四)在自由创作,读写结合中培养审美情趣

何谓语文?简单地概括为听说读写、字词句章八个字。诗词美育的培养除了听读、吟咏之外,当然不能离开读写。要学好古典诗词,真正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还应积极鼓励学生尝试着仿写古诗词,学生的自由创作会加深他们对字词句的理解,对意象的把握,对意境的塑造。教师应注意相关指导,比如韵律、词牌、对仗等等,还应在表达技巧和创作方法上给予帮助。仿写古诗词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发现美、表达美、创作美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中学诗词教学的方法是丰富多样、灵活多变的,教师应根据自身情况以及学生的具体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举措。虽然任何一种举措都不能完全达到诗词美育的教学目标,但不管怎样都不能忽视诗词中美育的目标。

总之,当前的语文教学,以美育为目标的教学才切合学生发展。完美的古典诗词教学能使学生具有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受到思想熏陶,进而提高自身的审美能力。学生能在古典诗词中体悟到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深化对社会、自然、人生的认识,同时也进一步认识、发展和完善自我,促使自己形成健全的人格。真诚地希望奋斗在一线的语文教师能寻找到一些切实可行的关于古典诗词在美育方面的教学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美育   古诗词   意象   新课程   素养   意境   诗词   语文   教师   中学   情感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