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德育在中学化学教学中的渗透

中学化学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帮助学生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和方法,使学生具备科学文化素质和能力素质,同时提高他们的思想品德素质和对人类的责任感。这就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站在力求把学生培育成具有完善人格、品德高尚的社会主义现代化适 应人才的角度,就一定能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因素,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和活力,赋予灵魂和魅力,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一、培育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

我国灿烂的古代文明,在化学科学技术上的伟大成就,是使学生树立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尊心的最好素材。

我国是世界上文明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对人类作出过巨大的贡献。我国古代文明中的造纸和火药以及陶瓷和酿造术、商代青铜的制造、春秋晚期的冶铁和炼钢、煤和石油的开发及利用等等,都是同时代的西方国家无与伦比的。化学教材中的绪言部分,介绍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我国化学工业取得的巨大成就,通过建国前后鲜明对比,使学生更多了解祖国,增进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坚定学生的社会主义信念,进而产生深厚的爱国之情,树立为祖国繁荣富强而发奋学习、报效祖国的思想。在讲钠及其化合物时,课本引入了“侯氏联合制碱法”,介绍了誉满世界的化学家、我国制碱工业的先驱者侯德榜博士。

二、贯彻《大纲》精神,进行辨证唯物主义教育

《中学化学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中学化学教学的目的之一是:对学生进行辨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现行化学教科书中蕴涵着丰富的辨证唯物主义的素材,只要努力发掘,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的插入,一定能把辨证唯物主义教育与化学教学有机的结合起来。例如:

1.在分子、原子、离子的教学中,要让学生在搞清概念的基础上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概念,物质的可分与某一层次的不可分组成了变化无穷的化学世界。

2.在讲授物质的分解与化合、氧化与还原、阳离子与阴离子、溶解与结晶、电解质与非电解质等概念时运用对立统一规律去阐述,使学生初步理解唯物辨证法的根本观点。

3.通过原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同素异形体由于原子排列方式不同引起性质不同,硫酸由于浓度不同引起性质不同等知识使学生明白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

4.在讲授影响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离平衡的因素等知识时,使学生掌握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在中学化学知识中,象这样蕴涵辨证唯物主义的例子还有很多。总之,只要有机地适当地结合化学课的内容,将辨证唯物主义内容渗透到教学过程中,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发展学生辨证思维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德育   中学化学   电解质   唯物主义   唯物   原子   祖国   化学   我国   知识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