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语言学看网络用语的发展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含义网络用语的特点和网络用语的发展三方面,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对网络用语进行研究和讨论。

一、社会语言学的含义

社会语言学是语言学的分支,是探讨语言与社会之间关系的一门学科。社会语言学研究的领域包括语言与地域、语言与群体、语言与时间、语言与文化等方面。社会语言学对网络用语的研究,就是将网络用语当成一种社会方言,研究它的语言特色、形成条件、变化过程、发展趋势等。

二、网络用语的特点

(一)简洁化

网络用语追求高效率、大容量、简洁化,用最少的符号或文字表达最丰富的内容。例如,用不明觉厉表示虽然不明所以,但是仍然觉得很厉害,用四个字表达复杂的感情和内涵。

(二)平民化

与规范化汉语相比,网络用语更加倾向于平民化和口语化。例如,网络上用蹿红来表达规范汉语中一夜走红的含义,显得更加随性和亲民。

(三)符号化

在网络用语中经常用符号来代替语言,表达一些特定的含义。例如,用88代替再见、用94代替就是等等。

(四)创意化

相比于规范汉语的传承性而言,网络用语更富创意性。网络用语创意或来源于对规范汉语的演变,或来源于社会热点事件,或来源于网民的新的思想观念,与时代进步和文化发展都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例如,神马都是浮云不做死就不会死等网络流行语就充分体现了网络用语的创意性。

(五)普及化

随着网络交流的盛行和新闻媒体的传播,网络用语已经越来越呈现普及化趋势,对汉语言发展和人们日常交流都有着广泛影响。例如,当年给力一词登上人民日报的头版,就预示着网络用语普及化时代的到来。

三、网络用语的发展

(一)网络用语的形成条件

语言的发展始终脱离不开社会性,网络用语的产生也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般来说,网络用语是在以下条件成熟的情况下开始形成的:

1.信息技术的发展。

网络的普及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为人们的网络交流奠定了物质基础。在社会语言学中,认为不同的语言群体有着不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习惯。网络交流促使网民作为独立的语言群体而存在,自然而然也就形成了独特的语言文化网络语言。

2.思想观念的变革。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人们思想呈现多元化发展趋势。思想观念上的革新,促使语言体系也进行变异,而依托于网络兴起的网络用语,顺应了人们在思想和精神上的需求,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语言现象。

(二)网络用语的变化过程

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网络用语基本上经历以下三个重要阶段:

1.初级发展阶段。

19902004年左右,是网络用语的初级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的网络用语仍然摆脱不了规范汉语的影响和束缚,往往是通过对规范汉语进行改造而形成新的含义:

首先,谐音词。早期网络用语往往只是利用规范汉语词汇的谐音,并不改变词汇原本的意思,使语气变得诙谐、轻松。例如,用偶代表我、用童鞋代表同学、用稀饭代表喜欢等等。

其次,合音词。模仿某地方言,将某两个或某几个字采用合音的形式变成一个新的词汇,是早期网络用语的重要形式。例如,模仿台湾腔将这样子表达成酱紫、将你知道吗表达成你造吗等等。

再次,同音词。利用同音词替换的形式,改变原有词汇的含义,创造出新的词汇,也是构成早期网络用语的方法之一。例如,用负翁代替富翁,用幽默的方式表达一个人负债累累的情境。

最后,符号词。早期的符号词通常根据规范汉语的读音、句式,外语的缩写等来寻找与其相近的符号,构建出新的词汇。例如,用520代替我爱你、用3Q代替thank you等等。

2.广泛使用阶段。

从20042008年,是网络用语快速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的网络用语在使用和传播上更加广泛,在构词上也逐渐脱离规范汉语的影响,更富独创性:

首先,从具体事件中发掘新的流行语。从时尚热点中寻找关键词,赋予新的、被广大群众接受的含义,是这一阶段网络流行语的主要形成方式。例如,从新闻采访事件中流传开来的打酱油,后来被人们广泛使用,形容一个人事不关己的状态。

其次,改变规范词汇的核心意义来衍生新的词汇。网民在网络语言环境中赋予某些字或词新的含义,创造出具有新的含义的词汇。这些词汇在长期被人们应用和传播之后,形成约定俗成的被人们接纳和认可的含义,并作为日常交流用语在各个领域流传。例如,个别网民从不同成语中选取关键字,组成新的成语喜大普奔十动然拒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传播之后,这些新的成语逐渐被人们熟知和接受。

3.深入影响阶段。

2008年至今,是网络用语的成熟期,也是深入影响期。这一阶段的网络用语,虽然仍然无法脱离一定的社会环境和语言环境的影响,但是同时也开始反作用于整个社会和语言体系,对人们日常生活和交流产生重要影响。这一阶段网络用语的成熟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自成体系。这一时期的网络用语受到规范汉语影响的痕迹很小,往往兴起于论坛、贴吧、微博等网络平台,属于草根文化的崛起。例如,不做死就不会死这句网络用语兴起于贴吧,不仅在规范汉语中找不到出处,而且还反作用于社会语言,形成了no zuo no die等衍生版本。

其次,对社会语言的反作用。随着网络用语的普及,对社会公众语言也有了深远影响,在传统的电视、报纸、杂志等正规传媒上,随处可见网络用语的影子。例如,湖南卫视著名综艺节目《快乐大本营》中就曾开辟了以神马都是浮云命名的栏目;一贯严肃的法制节目也频繁使用伤不起囧等网络字眼,这些都体现了网络用语对社会语言的反作用。

(三)网络用语的发展趋势

从网络用语的现状和演变我们不难看出,网络用语在未来必将会传播更加广泛、发展更加迅速。同时,还将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1.规范化。

网络语言作为社会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传播文化、传承文明、促进交流的重任,这就要求网络语言逐渐走规范化的道路,从语义、语法、读音等方面制定统一标准,防止网络语言对规范汉语发展的侵害,发挥网络语言的正能量。

2.健康化。

现在的网络语言中往往存在一些不文明用语,如屌丝748等等,严重违背社会语言学中的礼貌性原则。因此,一定要净化网络语言环境,提倡网络语言文明,在未来走网络语言健康化道路。

3.先进性。

网络语言作为社会文明的载体和象征,应该体现先进的科技、文化和思想,遵循社会语言学中的先进性原则,发挥网络用语对社会文明的推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用语受到科技、文化、思想等社会因素的影响,同时也反作用于社会文明。因此,我们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加强对网络用语的研究,促进网络用语的健康发展,净化汉语语言环境、守护汉语语言净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10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语言学   用语   社会   汉语   网络   创意   词汇   含义   阶段   语言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