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俄语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表现

关联理论视角下俄语翻译中译者的主体性表现

一、前言

受作者中心论和原作中心论的影响,译者被认为只是原作的被动传播者,完全抹杀了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创作性。直到20世纪,译入语的文化意识进入人们的视野,译者主体性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关联理论的提出为这一课题打开了新的视角。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

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在1986年提出,成为认知语用学的理论基础,通过分析人类心理的内在机制,来揭示人类交际的方式。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种明示-推理行为。明示是指说话人把信息意图显现出来的过程;推理是听话人为了识别说话人信息意图的交际过程。在交际过程中,说话人认为自己所明示的信息意图是与听话人有关联的,而听话人也认为自己所接收的信息意图对自己有关联。因此,每一个交际必然隐含关联性。所谓的最佳关联,是指理解话语时付出有效的努力之后所获得的足够的语境效果。所以,成功的交际就是“从对方的话语中找到最佳关联并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隐含的信息,最终达到交际效果”[1]。

其后,二人的学生Gutt在《翻译与关联一认知与语境》中首次将关联理论应用于翻译研究中。Gutt认为翻译也是一种涉及人的大脑机制推理的语内或语际间的明示-推理阐释活动,“不同之处仅在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明示一推理过程或行为”[2]。我们知道,在整个翻译活动中,译者先是原文的读者,后又是译文的作者。所以更准确地说,翻译是包含两个明示一推理交际过程,即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第一交际以及译者与译文读者间的第二交际。这样译者承担着第一交际的客体和第二交际的主体的双重身份,变成原文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协调者,不仅要充分认知到原文作者的意图,又要考虑到读者的认知结构,已取得原文作者同译文读者的最佳关联。这就为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译者的主体性及其表现

Gutt认为,译文是否能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寻求译文与读者的最佳关联是翻译成功的决定性因素,这完全取决于译者对最佳关联的认知[3]。这就使得译者具有主体性。

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查明建认为,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

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4]。”笔者认为,译者的主体性是译者在充分考虑并尊重翻译活动中客观上不可改变的因素条件下,译者所表现出有别于原文作者和原文的认知能力,以及引导译文读者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的总和。这里的因素包括原文作者认知、译文读者认知、原文历史背景和语境、以及源语和译入语的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差异。

在实际中,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受民族、信仰、成长环境、后天学习等众多因素影响有很大差异,译者的认知既不能等同于原文作者,也无法与译文读者的认知划等号。张新红、何自然认为,“作为原作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桥梁或者说中介的译者的主要任务是保证和促进前两者之间交际成功。为了保证交际的成功,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译者有了比较大的自由度,他可以并且有权利根据自己对译文读者的接受环境的评估和判断选择适合于读者的表达方式来明示原作者的交际意图。”[3]这就为译者提供了的主体性的发挥提供了空间和要求。

四、译者主体性的具体表现

译者在选择翻译文本上的主体性发挥

译者的主体性在翻译活动之初就已经表现出来。译者根据自身的翻译目的、审美情趣、知识结构、读者群体等因素取舍翻译文本。如果只是看见什么就翻译什么,这不仅是对读者的不负责任,也是影响自身能力的发挥。比如,专业人才翻译的专业文献用词准确,而且对新生事物的介绍更易理解。再如文学翻译,著名翻译家草婴曾说过:“在阅读和翻译文艺作品中,我认识到托尔斯泰是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他的一生就体现了人道主义精神,他的作品用感人至深的艺术手法培养人的博爱精神,反对形形色色的邪恶势力和思想。”正是由于对托尔斯泰有这样的感悟,才会花费20多年,独自一人完成12卷《托尔斯泰小说全集》的翻译。

译者在寻求原文作者意图和原文语境的最佳关联过程中的主体性发挥

译者在于原文作者的交际中,原文作者是交际的主体,译者是客体。译者通过各种信息知识,认知原文作者意图以及原文语境,推导出隐于原文明示信息之后的暗含意义,求得与原文的最佳关联。须要注意的是,这里所指的认知语境,“并不仅仅局限于交际双方直接的外部环境,语段的上下文,还包括对未来的期待、科学假说、宗教信仰、对各种逸闻趣事的记忆。对文化的种种假定,对说话人思维状态的各种推测”[1]。

例如1:Старая дочь уже замужем,средняя женихается,а она ещё свободна.

译文一:长女已出阁,次女已许嫁,唯有她尚待字闺中。

译文二:大女儿已经嫁人了,二女儿也有了婆家,只有她还没有对象。

从表面上看,译文一的翻译很是优美,但译者没有考虑到说这句话的是一个文化程度不高的农妇之口,她的认知结构中不可能出现“长女”、“出阁”、“待字闺中”等文雅的词语,不符合人物身份和形象。而译文二的译者充分发挥主体性,认知到原作中说话人的身份,还原原文口语修辞的特点,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语境,获得同原文的最佳关联。

译者在寻求译文读者最佳关联过程中主体性的发挥

在与译文读者的交际中,译者是交际的主体,需要译者推理出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和认知语境。由于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原文的认知语境和译入语读者的认知结构必然存在差异,译文读者对原文中某些信息无法全面认知,甚至两者完全相反。这就需要译者预估译文读者的阅读期待和认知结构,找到适合译文读者的最佳关联,协调这种差异,从而使译文读者以最小的努力,得到最佳的语境效果。

例如1:Наш народ вышел из войны окрлённым и полным надежд на позитивнвые перемены в своей судьбе.

译文:我国人民摆脱了战争。他们欢欣鼓舞,满怀希望,期待命运变好。

我们看到,译文的语句结构和原文的句子结构有很大的差异。这是因为译者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如果直译的话,会造成汉语读者在阅读上的不便,理解起来很费事。因此,译者把原句中的形容词“окрлённым и полным…”和短语“полным надежд на…”分别翻译成四个小句,并添词把前后两句衔接起来,将原文一整句变成两个独立句,并且第二句又分成三个小句。不但,传达了原作的意图,又符合了译文读者的表达习惯,取得同译文读者的最佳关联。

例如2:Что будет дальше с этой школой-неизвесто.Её или снесут,или отремонтируют.“Но капремонт больших финансовых вложений”,-разводят руками чиновники.

译文:今后这所学校会怎样,没人知道。要么拆掉,要么维修。“可是大修需要一大笔资金,”官员们无奈地两手一摊。

成语разводят руками所要表达的动作正是“两手一摊”,可这个动作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译者预估到汉语读者很难了解,可能是“不解”、“惊讶”、“没有办法”等等。而在原文中作者没有说明,译者发挥主体性结合原文语境,推测出原文作者的意图进行翻译。译者不但复制俄语成语形象,同时,为了使译文读者明确原文作者的隐含意义,在一文中添加了“无奈”一词,从而点明“两手一摊”的感情色彩。这个例子充分向我们展示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在寻求原文和译文读者最佳关联时所表现出的主体性。

五、结语

关联理论将翻译定义为一种明示-推理模式下的认知活动,译者身为译文的创造者需要充分认知到原文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取得最佳关联,即译者的认知能力是保障翻译质量的关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01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俄语   主体性   托尔斯泰   译者   语境   译文   意图   视角   认知   原文   读者   理论   作者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