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视角下的小学美育教育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康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语文学科是以人文性为根本属性的语言教育,语文教科书中的语言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是语言美的集中体现,通过它进行学生美育教育,不仅能让学生掌握最美的、符合美的规律的语言,同时也能使人的情感变得高尚、美好。因此,语文教师要思考如何抓住教学契机,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对学生进行美育教育。

一、小学语文课堂融入美育教育的意义

鲁枢元先生曾说:语言、生命、诗是三位一体的,真正的语言是诗的语言,真正的诗性是人的本性,人类将在语言的虹桥上走过诗意的人生。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存在着丰富多彩、耀眼绚烂的美,明亮的星辰、广阔的大海、晶莹的露珠、飞舞的落花它们在语文教材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语言的美、情感的美、各种艺术形象的美语文教材以语言文字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斑斓画卷。翻开语文课本,一篇篇充满人性美的文章俯首即是。因此,小学语文课应该是最富有趣味性、美感性和人文性的课堂。

然而,长期的功利主义笼罩下的应试教育,将语文教学变成了灌输知识的渠道,只顾应付考试,无暇顾及学生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更勿论激发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潜能。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要适应时代的发展,转变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理念,通过对语文教科书中语言艺术作品的审美活动,培养小学生初步地语言运用和创造能力。同时,培养儿童初步爱美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感,美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初步地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从而为他们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二、小学语文教学美育实施的途径

第一,感知是美育的基本路径。

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生活经历不多,阅读面不广,对美的理性认识还不够深刻。因此,通过"感知教育"的方法,比枯燥乏味的灌输美学概念、术语效果会更好。我们可以在一些贴近学生生活的篇章中,寻觅生活美的感知点。例如教材中《触摸春天》一课,一个名叫安静的盲童小女孩,在绿地里面的花丛中用自己神奇的灵性,准确的用双手拢住了一只花蝴蝶,过了许久,才恋恋不舍把蝴蝶放飞。对于盲女孩来说,这一切就是一个奇迹!在她拢住花蝴蝶的时候,就是她对生活产生全新认识和感悟的阶段。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让学生扮演盲人来体验生活,如:让学生蒙着眼走路、找朋友、写字等行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到盲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再从文本中体会盲女孩安静神奇抓住蝴蝶时,在内心深处所产生的震撼和感悟。

第二,通过诵读,加强审美感知。

所谓"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让学生通过诵读来品味小学语文经典诗句形式美和内容美,从而获得情感上的共鸣,得到美的享受和体验。例如,学习《柳树醒了》,教师可以在示范朗读后进行朗读指导:春雷/跟/柳树/说话了,说着/说着,小柳树呀/醒了,指出重读的词语,如说话了、醒了,让学生在读出春雷呼唤柳树时的温柔,读出小柳树被春雷唤醒时的惊喜之情;还可以指导学生把握好语速,"说着/说着",读慢一点,温柔一些,到醒了的时候可以读快一点,读出那种惊喜之情。

第三,以读促写,鼓励审美创造。

儿童的创造性与艺术的创造性有着最为紧密的联系。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为。听和读是输入、领悟和鉴赏,说和写是输出、表达和创造,重在主动表达自己的感情和对事物的理解,也是一种创造美的过程。因此,语文教师要珍视学生的好奇心,积极鼓励学生去观察生活,发现生活中美好的事物,将自己的体会写下来。学生在观察感知体味写作的过程逐渐获得美的感悟和享受。

素质教育发展的今天,重视学生的审美教育己經是教师的共识。美育,是关于生命和情感的教育,指向的是学生的心灵。语文视角下的小学生美育教育,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感知、诵读、写作等方式,培养儿童爱美的思想、陶冶情感、美化心灵,为学生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奠定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美育   春雷   语文   盲女   柳树   视角   蝴蝶   语言   教师   小学   情感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