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泰国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一带一路背景下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泰国面临的问题及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不断健康快速发展,改革开放不断升入,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国际社会对汉语教学的需求日益增长。汉语的国际推广是国际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在政治、经济、投资、商贸、法律、旅游和学术研究方面,汉语都起着人与人交流和沟通工具的重要作用。在国际社会掀起的汉语热也不断升温,国外学习汉语的人数据不完全统计已超过4000万人。泰国作为中国在政治、经济、贸易、文化等方面密切联系的友邦,随着中国东盟自贸区的进一步发展,截止到2016年底,泰国学习汉语的学生人数约为76万人(不含私立教育机构中的学生人数)。

一、泰国汉语教学状况回顧

泰国华文学校的兴起与华人华侨在泰国的数量增长、地位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关联。自泰国第一所华文学校建立到当今汉语的国际推广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因种种原因,历史上泰国的华文教育发展较为曲折。笔者认为,20世纪以来泰国的华文教育可以分为以下三个大的阶段。

第一阶段为20世纪初至30年代。这是泰国华文教育的起步阶段。移居泰国的华人很早便开办了些私塾教授华人子弟华文及中华文化。这些私塾一般规模较小。相对正式的华文教育机构是同盟会在泰国开办的华益学堂。之后,泰国的华文教育机构逐步增多及扩大。到了20世纪30年代,由于中泰两国民间往来的密切往来,泰国有了自己的华语学校,而且多达330所之多。[1]到了1938年,銮披汶政府执政,实行排华政策,相关教材需要经过政府批准才能使用,这把泰国华文教育推进了寒冬期。

第二阶段为20世纪40年代至70年代,这一阶段是泰国华文教育的寒冬期。从1938年到1940年底,由于銮披汶政府对华文教育不断严格地限制和打击,被强制查封的华文学校就有242所,加上被间接停办的另外51所华文学校,共有293所华文学校被关闭。

此外,銮披汶政府时期还有许多华文报刊及其他华文刊物被迫关闭。由于历史政治原因,20世纪5070年代中泰关系处于历史的低谷,在泰国的华文教育也是雪上加霜。1952年泰国当局颁布政令,禁止教授华文,违者重罚。这时期的泰国华文学校几乎都被迫关闭,华文教育受到巨大的冲击。许多华人教师不敢再教华文,只得另谋他职。这导致了华文教育阶段性的衰退,只能步履维艰地发展。

第三阶段是1975年7月中泰正式建交至今。这一时期又可分为泰国华文教育的起飞及蓬勃发展时期。中泰正式建交后,泰国逐步取消了对华文教育的限制。建交之初,泰国并没有立即对泰国华文教育给予较大的重视,相反没有放松限制,甚至泰国安全委员会秘书巴颂在1983年11月25日关于华侨华人政策的讲话中公开表示,允许华校存在只是暂时的,今后会慢慢取消。[2]1985年,泰国境内的华文学校只剩下123所。直至20世纪世纪80年代末到冷战结束,华文教育才开始逐渐放开到全面解禁。

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泰国的华文教育受到了教育部门、政府甚至是皇室的推动,进入了复兴起飞时期。1992年,汉语被泰国纳入其外语教育范围,各学校可将汉语作为选修课,也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教师和教材。这标志着华文学校不再是唯一能够教授汉语的地方。1998年,泰国高校将汉语列入入学考试外语选考科目,汉语正式进入泰国的国民教育体系[3],其重要性和关注度不言而喻。

此后,泰国教育部除了在国内积极推动汉语进入大学、中学、小学校,同时也开始与中国政府建立合作关系和开展学术项目交流,逐渐使泰国的华文教育转变成政府间的行为。

2006年,泰国的第一家孔子学院在孔敬大学落户。伴随着一带一路政策的实施,泰国华文教育事业不断地深化,泰国孔子学院的数量已居亚洲榜首。

二、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泰国面临的问题

1.语言不通

语言是横亘在泰国汉语教师志愿者面前的首要问题。不论是在课堂上与泰国学生互动、与泰方教师的合作,还是日常生活交流,都需要运用泰语。虽然泰国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有许多是泰语专业出身,但大多数从未接触过泰语或者只在从教前接受过短暂的泰语培训。这不仅在生活上带来不便,同时在学校也容易给泰方老师和学生留下不好的印象,甚至会被欺负、不被重视。特别是初中生,他们简直就是一群放缰的野马,上课各种不听话、玩手机、说话、随便离开座位,有时候还明显可以感觉到他们合伙欺负你语言不通。我就遇到过好几次这种情况,我说打开书他们就一起笑着跟着你说,你去责骂他,他就说一大串听不懂的泰语然后用嘲笑的眼神看着你。[4]也有老师说:每天早上每个老师要在自己班管理学生是否来参加升国旗仪式、诵经等,但这位志愿者老师不仅没有来,还不尽力想办法跟学生交流,跟他同班的老师非常不满。[5]由此可见,由于语言不通或外语能力差,会直接影响到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泰国的生活、教学、工作以及社会关系的好坏。

2.生活条件及饮食文化不适应

泰国地处热带,终年炎热,不同于国内的气候条件。这让志愿者必须重新适应在泰国的生活。尽管在泰国的大城市,如曼谷、清迈、芭提雅等市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工作和生活的环境较好,但是外府其他一些学校和生活环境有可能较差。有志愿者表示,宿舍是蟑螂与老鼠共存的泰式木屋,有时候还会滑过一条蛇,厕所是手舀式冲水,或者宿舍根本没有厕所,或者是男女共用的厕所生活上最大的差异,大概是泰国人喜欢洗冷水澡,所以很多宿舍都没有热水器。[6]

此外,外府工作的志愿者教师提及,可以经常看到有猴子、蜥蜴等小动物在宿舍旁出现。这对男志愿者教师尚还能适应,但对女志愿者教师而言却需要一定的时间适应。由于我国目前的大学毕业生许多都是独生子女,从小养尊处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差,再加上大多数志愿者刚走出国内高校的象牙塔,所以到泰国之初甚至是很长时间都难以适应。

在饮食文化方面,泰式食物分四大菜系,分别为北部、东北部、中部与南部菜系,主要以酸辣口味为主。其主要作料为小柠檬、鱼露、咖喱酱、辣椒、椰乳、糖等。鱼、虾及蟹是主要菜谱的食材。在制作方式方面,主要以烤、油炸、炒等方式烹饪。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因天气炎热,泰国人在餐前都喜欢上一杯冰水,以便消暑就餐。这对尚未适应的初到者来说,无疑是引起急性肠胃炎的罪魁祸首。由此可知,生活环境及饮食文化是志愿者们需要适应的重要条件之一。

3.教学任务重,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泰国,半数以上的志愿者每周承担15 20节汉语课,承担21 24节的占 16.3%,承担25 30节的占1.5%。[7]由于泰国小学及中学每节课的课时为50分钟,大学为1小时,要比我国的课时稍长,加上任务很重,心理压力大,使得志愿者对教学工作不太习惯。在备课、制订教学计划、课堂授课和纪律管理等方面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

相比大学而言,在中小学从教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还要面临的一个因素就是如何控制好课堂。泰国的中小学课堂教育普遍存在秩序混乱、学生上课不注意的现象,与我国有着明显的区别。除留任的志愿者外,许多新来的志愿者教师都是非师范类学校毕业,刚走上岗位去兼顾教学安排和課堂管理,对他们来说是值得挑战的事。所以,志愿者们虽能基本完成教学任务,但反观学生的课堂表现和反馈,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4.对职业缺乏使命感

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不断深化,我国将为包括泰国在内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断地派遣汉语教师志愿者。意义在于减少语言的障碍,增进相互间的了解,促进政治与经济关系的友好发展,达到共同发展的目的。

汉语教师志愿者是一个极具历史使命感和自豪感的岗位。目前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团队中除少数志愿者学习过泰语且有泰国留学经验外,许多教师志愿者不会说泰语。尽管许多汉语教师志愿者能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和教学,但是他们很难在课后与当地的教师及学生打成一片,甚至有时他们在处理事情与问题上因对当地文化了解不透彻,很容易引起误解与误会。这会使部分心理比较脆弱的志愿者不易融入当地的教师群体或学生群体当中,慢慢形成孤僻的心理特征,丧失职业远景规划的思考,忘却了在此岗位上所该拥有的自豪感和责任感。出于对自身专业、海外教学环境、人生规划等方面的考虑,部分志愿者对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工作大多抱着完成任务的态度,甚至出现任期未满便提前回国的情况。

5.部分学校汉语教师志愿者需求有所放缓

虽然泰国的汉语教师的缺口较大,志愿者的数量每年也都在上升,截止到2016年已有15批志愿者教师共计约13000人赴泰国教学[8]。但总体来说,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泰国部分学校的需求已开始下降。以曼谷北部大学为例,20112012年学校向泰国教育部申请了两名志愿者教师,2013年缩减为1名,到2014年则不再申请志愿者教师。[9]

笔者认为,尽管对于暂时性、流动性的汉语教师志愿者能够满足或缓解泰国汉语教学的需求,但泰国本土汉语教学师资的缺乏,从某种程度上说应该是对有教学经验的、能够固定工作的汉语教师求贤若渴。

三、汉语教师志愿者在泰国面临问题的成因

1.汉语教师志愿者专业的多样性

中国一带一路的政策涉及海上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共64个国家,需要大量汉语教师志愿者人才服务其中。因受大学毕业生择业观、汉语与泰语相关专业毕业生人数、学生个体综合素质等条件的影响,赴泰国汉语志愿者教师专业及学校存在多样性的特点。

就志愿者的专业背景来看,对外汉语、汉语国际教育、中文和语言学占72.9%,外语占10.3 % ,教育学占5.4 %, 历史学占2.5% ,其他( 包括民族学、市场营销、酒店管理、金融学、经济学、光信息科学与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 占8.9 %。[10]从抽样调查的数据来看,多数赴泰的汉语教师志愿者专业不是泰语,所以根本无法达到流利使用泰语辅助教学的要求。同时,师范类专业的志愿者人数也较少,缺乏汉语教学经验,部分人也可能不明白海外汉语教学的性质。教学时,一味注重语法学习和单一的教学模式,不能寓教于乐而提高学生的兴趣。部分非汉语师范类专业的志愿者自身汉语能力不够,在教学时也并不能完全强调语法重点及难点。可见,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汉语教师志愿者专业的多样性及不平衡性会对汉语教学造成一定的困难和问题。

2.区域性文化差异

尽管中泰两国的风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或某些方面具有相似性,但也存在明显的区别。首先,在政体及宗教方面的文化差异体现尤为突出。泰国是一个拥有着佛教信仰的君主制国家。泰国王室受到特别的崇敬和尊重,国王的画像随处可见。但要注意的是在泰国与人讨论关于国王、王室的话题有可能会触犯法律。这可能让在国内言论、信仰自由的志愿者们会稍有不适应感,从而产生误解与非议。其次,泰国是一个佛教国家,人们对佛祖、僧侣以及佛教圣地有着虔诚的敬仰之心。与之相关的风俗习惯,也需得到充分的尊重。如不能侮辱僧侣,女性不能触碰僧侣,进寺庙前需脱鞋,女性进入寺庙时的着装上须过肩,不能露出手臂,下须过膝。不得在寺庙中喧哗吵闹,不能对寺庙里的佛像拍照等。最后,社会生活文化也有所不同,泰国人认为脑袋是人最神圣、不可让人触碰的部位。如触碰到别人的头意味着对别人进行了严重的侵犯。而在中国,老师抚摸学生的脑袋则表示一种关怀与亲切。泰国是一个非常讲究礼仪的国家,被称为微笑的国度。中泰两国在礼仪方面,泰国要求得更加严格,中国则相对随意。除了上述方面,中泰两国文化差异在其他方面也有体现,如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等等,不一而足。

3.教学体制与环境有所不同

(1)不了解泰国教育体制。中国与泰国两国的基本国情有所区别,因此两国的教育制度以及教育环境皆有所不同,受中泰两国教育体制所教育出来的学生的思维也大相径庭。无论是到泰国高等院校还是在中学或小学任教过的汉语教师志愿者,绝大多数都认为不少泰国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主动性,课堂纪律相对宽松,而泰国教师对此的反应却并不像中国教师在中国课堂上那样严厉。许多汉语教师志愿者初来乍到,碰到课堂纪律比较混乱、消极学习等情况,便从严肃课堂纪律着手,进而加强知识的传授。然而情况并不如他们所愿。甚至有些汉语教师志愿者对泰国的教育制度感觉不适应。殊不知泰国《国民教育法》中指出:新世纪的学习应该是一种快乐的学习一种参与性的学习。[11]所以,泰国的教师和家长都认为学生应该在一种轻松的状态下主动地去学习,而不是受到外界的压力。而中国教育主张服从式的师生关系,重视应试教育,教师在课堂中习惯于掌控学生。而在一定程度忽略了学生个体生命的需求。[12]在我们中国教育体制及环境下成长的汉语教师志愿者,尽管许多人都学习优良、成绩优异,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可应用于泰国的汉语教学当中,结果却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对此,笔者认为在泰国的汉语教学需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因地制宜。

(2)教学条件不足。首先,汉语教材是汉语言教学的重要教学条件之一,缺少教材或是对教材选擇不当都会严重影响汉语教学的质量。国家汉办从2003年就开始向泰国派出汉语教师志愿者支持泰国的汉语教育事业,至今已有14年。尽管泰国的汉语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显著的成绩,但由于客观条件限制,部分学校存在没有固定的汉语教材,需要教师自己编写教材的情况。甚至有少数学校汉语教学教材严重缺乏,整个学校的汉语教学共享一套教材,这令汉语教学的效率与质量大打折扣。

有些教师感慨,在我的学校,学生都没有汉语教材,全校只有一套汉语教材,在每次上课时给学生发,下课还要收回来。这个问题还是其次,重要的是这教材的内容和学生学习内容的吻合度不高,所以教材起到的作用也就不大。[13]再加上部分学校的教室并没有配备电脑、投影等教学设施,志愿者们在上课时只能依靠传统的板书进行教学。

据笔者了解,泰国部分偏远地区的学校由于开设汉语课经验不足、课程设置不合理、缺乏师资力量等,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志愿者们的教学质量。

4.泰国本土汉语师资队伍自身建设较弱

泰国的汉语教育自跨入21世纪后迅速发展,目前,泰国汉语教师主要由两部分组成:输入型汉语教师和本土型汉语教师。输入型汉语教师主要包括公派教师、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校际互派教师以及自行应聘的教师,其中国际汉语志愿者教师是主力。[14]虽然在泰国的汉语教师志愿者数量年年上涨,但其流动性较大,从长远来看并不能解决泰国师资不足的困境,甚至会产生不利的影响。

中泰两国政府都意识到了这个问题,双方于2008年启动了中泰合作培养泰国本土化汉语教师项目,2011年签订了正式签订协议。按照协议,中国国家汉办将从2011年起,每年提供70个泰国本土教师赴华进修一学年的奖学金名额,承担学员在华学费、住宿、生活费和医疗意外保险。[15]在中国一带一路政策实施后,双边合作领域不断扩大与深入,这对掌握汉语能力的人才需求不断加大,而现有的泰国本土汉语教师的数量却远远不能满足需求。

四、建议

1.端正自身态度

身为汉语教师志愿者,要想把汉语教学工作做好,首先得端正自己的态度。在申请之初,就该多方面、全方位地考虑,预见性地看到潜在的困难与问题。汉语教师志愿者的工作是神圣的,也是艰辛的,是对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检验。结束国内培训,远赴泰国后,要面对全新的生活与工作环境,与其抱怨种种不适应,不如让自己主动融入环境。其次,在泰生活与工作,我们要与别人打交道,这就不得不面对一个全新的社会关系构架,全身心地投入这个社会关系构架当中。与其拒绝交流,不如开诚布公、与人为善、广交朋友。最后,当面对繁重的教学工作、混乱的课堂时,广大汉语教师志愿者更需从大局着想,加强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责任感认识,积极投身到教学工作当中。

作为汉语教师志愿者,也要认识到自身不仅仅只是普通的语言教授者,而更是新一代的年轻泰国学生了解汉语文化和中华文化的窗口,是中国一带一路政策框架下的海外形象代表之一。

2.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是减少区域文化障碍,促进交流与沟通,增进人与人之间相互了解的一种社交能力。由于地域不同、文化各异,汉语教师志愿者需要在国外生活与工作,就必不可少地要接触当地的风俗与文化。要想迅速融入当地社会,尽快投入教学工作当中,汉语教师志愿者们就必须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第一,增加泰国历史文化学习内容,在汉语教师志愿者外派的行前培训中加强跨文化交际的学习。强化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并能够通过跨文化交际方法,来处理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的沟通问题与困难。

第二,加强到任汉语教师志愿者的跨文化交际管理。通过定期或不定期的会议形式,对大家生活与工作当中遇到的跨文化交际问题进行讨论,共同商讨解决办法。

第三,汉语教师志愿者要认真剖析自己,了解当地文化与时政消息,加强与中国驻当地的使领馆联系。身在异国他乡生活与工作,更应该时刻反思自己的处事方法是否有悖于当地的文化和风俗。在涉及政治见解与宗教信仰方面观点时,更应时刻谨记自己的立场,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误会。世界文化是多样性的,每一个民族都有其自身的信仰和崇拜,没有先进和落后之分。

第四,面对与国内截然不同的教育制度,志愿者们可以酌情改变教学风格,大胆尝试与泰方教师默契配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也能收获好的教学效果。

3.加强交流,消除孤独感

在异国他乡生活与工作,面对的是一个崭新的环境,一些汉语教师志愿者被单独分配到泰国的中小学,有时难免会产生孤独感,尤其是遇到困难和问题的时候。

第一,语言是交流与沟通的桥梁。汉语教师志愿者们因生活在当地的语言环境中,需要不断地学习当地的语言,并把它运用在自己的生活与工作当中。这样才能加强与当地同事、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的交流。在交流当中,不仅可以加强自身的语言运用能力,还可以增进与当地人与人之间的了解和情感。

第二,加强在泰汉语教师志愿者们的内部交流。汉语教师志愿者们由于平时工作繁忙,缺少了志愿者们之间的交流,不利于相互之间的沟通与经验的交流。要消除孤独感,汉语教师志愿者们应常联系,多沟通,从志愿者伙伴们的身上找到安慰和鼓励,以便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更好地为汉语国际推广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第三,志愿者们应当常与对应的国家汉办管理机构联系,寻求行之有效的心理减压、调整心态等方法。这种沟通和交流是必要的,可以减少志愿者们的心理压力,让他们将压力释放出来,使他们能有一个更加积极和乐观的心态去面对工作和生活。

五、结语

一带一路政策的不断深入实施,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的数量增长平稳。而在东盟一体化迈进新起点的大环境下,这无疑在东盟地区起到先锋模范作用,使得汉语教师志愿者能够在东南亚地区发挥教授汉语,传播中华文化,加强区域性人文交流,增进相互理解等方面应有的作用。尽管目前赴泰汉语教师志愿者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了各种问题和困难,但笔者深信,中泰两国政府将会大力支持泰国的汉语教育事业更上一层楼。汉语教师志愿者们也将共同努力,勇于面对困难与问题,携手迈向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8

标签:论文   语言论文   汉语   泰国   志愿者   教师   泰语   中国   教材   建议   学校   学生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