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宋茶诗与茶事(2)“分茶”(续)

点茶如此,分茶如何?其实所谓“分茶”,除蒋礼鸿先生所揭第一义外,两宋通常皆指点茶,或曰分茶即点茶之别称。王安中《进和御制芸馆二诗》“风好知从宫扇动,茶香宜入御瓯分”(注:第二十四册,第15978页。);虞俦《和孙尉登空翠堂鼓琴酌茗有怀冷令二首》“巧分茗碗消磨睡,静拂琴徽断送愁”(注:第四十六册,第28496页。);晃补之《和答曾敬之秘书见招能赋堂烹茶二首》“一碗分来百越春”(注:第十九册,第12871页。);华岳《赠楞伽老瑛上人》“拂床展卷呈诗稿,炙盏分茶当酒杯”(注:第五十五册,第34408页。);又吴文英《望江南·茶》“玉纤分处露花香”(注:《全宋词》第四册,第2897页。),王千秋《风流子》“卷茵停舞,侧火分茶。笑盈盈,溅汤温翠碗,折印启湘纱。玉笋缓摇,云头初起,竹龙停战,雨脚微斜”(注:《全宋词》第三册,第1466页。),由诗词中的形容,可知其“分”与“分茶”,皆指点茶。不过偶然也有专指,这时所谓“分茶”,便是点茶法中特有的一种技巧,对此,诗也描写分明。仅举诸家称引较多的三例。

例一,陈简斋《和周绍祖分茶》:

竹影满幽窗,欲出腰髀懒。何以同岁暮,共此晴云枕。摩挲蛰雷腹,自笑计常短。异时分忧虞,小杓勿辞满。

例二,陆放翁《临安春雨初霁》:

世味年来薄似纱,谁令骑马客京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矮纸斜行闲作草,暗窗细乳戏分茶。素衣莫起风尘叹,犹及清明可到家。

例三,诚斋《澹庵座上观显上人分茶》:

分茶何似煎茶好,煎茶不似分茶巧。蒸水老禅弄泉手,隆兴元春新玉爪。二者相遭兔瓯面,怪怪奇奇着善幻。纷如劈絮行太空,影落寒江能万变。银瓶首下仍尻高,注汤作字势嫖姚。不须更师屋漏法,只问此瓶当响答。紫薇山人乌角巾,唤我起看清风生。京尘满袖思一洗,病眼生花得再明。汉鼎难调要公理,策勋茗碗非公事。不如回施与寒儒,归续茶经传纳子。(注:第四十二册,第26085页。)

杨诗之前,记述如此之艺者,有托名陶谷的《清异录》(注:《清异录》非出陶谷之手,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王国维《庚辛之间读书记》旨论之,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撮录各家之说,而以王说为是,见卷十九《子部》九。),其《茗荈》之部“生成盏”条:“馔茶而幻出物象于汤面者,茶匠通神之艺也。沙门福全生于金乡,长于茶海,能注汤幻茶成一句诗,并点四瓯,成一绝句,泛乎汤表。”又同部“茶百戏”:“茶至唐始盛。近世有下汤运匕,别施妙诀,使汤纹水脉成物象者,禽兽虫鱼花草之属纤巧如画;但须臾即就散灭。此茶之变也,时人谓之‘茶百戏’。”(注:《清异录》卷下,惜阴轩丛书本。)杨诗所谓“屋漏法”,亦见于《清异录》,即“漏影春”条所记。此乃点茶法运用至妙之戏。不过戏成而“须臾即就散灭”,陈棣诗所以曰“急景岂容留石火,余香何处认空花”(注:《次韵王有之主簿》,第三十五册,第22032页。)。或曰“茶叶溶质在水中扩散成花草图案,是由于饮茶者在茶溶解过程中以羹匙类食器搅动所致”(注:戴念祖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史·物理学卷》,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439页。),不过这里的“饮茶者”当易作“点茶者”,“食器”当易作“茶器”。至于烹茶之际盏面乳花蒙茸,尚与茶的加工过程有关。放翁《入蜀记》记其经镇江,“赴蔡守饭于丹阳楼”,“蔡自点茶颇工,而茶殊下。同坐熊教授,建宁人,云:‘建茶旧杂以米粉,复更以薯蓣,两年来,又更以楮芽,与茶味颇相入,且多乳,惟过梅则无复气味矣。非精识者,未易察也。’”(注:《陆游集》,中华书局1976年版,第五册,第2412页。)此言之最切。《大观茶论》说点茶,曰“量茶受汤,调如融胶”,茶而能够“调如融胶”,即因经过加工的茶饼,其中掺入米粉、薯蓣、楮芽之类。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6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   隆兴   建宁   金乡   鱼花   羹匙   薯蓣   春雨   百戏   物象   米粉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