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生存还是死亡--互联网时代的文学生态论

数字化的生活,将把人类带入一个后信息时代。现行社会的种种模式正在迅速转变,形成一个以“比特”为思考基础的新格局。比特,作为信息DNA,正迅速取代原子而成为人类社会的基本要素。

--尼葛洛庞帝《数字化生存》

一、数字化对文学的触摸

走进21世纪的文学赶上的是一个知识经济的新时代,却又受到来自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强烈狙击。 1、用比特再造文学“通天塔”

文学是在生存困境中与电脑网络邂逅并联姻的。传统的文学在走向成熟和老道的同时,它所扮演的精神审美的社会角色在现代社会却越来越受到自身两大痼疾的困扰:贵族化的存在方式和预设的传播壁垒。前者使文学远离了“劳者歌其事,饥者歌其食”的平民状态和“心之忧矣,我歌且谣”的本真形态,也淡化了“兴观群怨”(孔子)和“熏浸刺提”(梁启超)和美刺传统和寓教于乐、怡人情性的娱乐功能,日甚一日变成了操觚捉笔的文人雅士把玩书斋、挥洒才情的贵族书写,或者为文而造情的艺术实验场。后者则由于文学活动规则和文字的纸介质传播的局限,在创作与阅读、作者与欣赏者之间预设了诸多沟通的壁垒,如发表作品难、制作成本高、流通周期长、传播速度慢、消费环节阻滞、文本艰深不堪卒读等等,于是不得不把众多的文学钟情族挡在了文学围墙之外。当文学的心灵审美特性与社会公众的精神需求越来越远,文本的存在方式与文学的价值内涵一道疏离了人类的人文视线,而文学的平民快意式阅读又变成奢侈消费或犬儒主义苦旅的时候,文学就要变了,它要寻求新的表达形式,新的存在方式,新的传播载体和价值模式。

历史总要催生它的文化形态不断发展和蜕变,又总是在为这种存在形态的嬗变提供机遇,肇始于20世纪末叶的信息革命和全球化浪潮就给困境中的文学传递了一条“阿里阿尼彩线”。雅克·德里达是这样描述这个时代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9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   孔子   文学   壁垒   平民   困境   形态   文本   生态   人类   传统   方式   时代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