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女性主义

一、前言

「後現代主義」勾勒出西方現代性根基面臨震撼性危機的當代經驗。在這「晚期」資本主義時代中,新科技改變了我們對於地球時空的看法,也重塑了身分認同與歷史。一開始,後現代主義的內部論爭與女性主義沒有什麼關係,反之亦然。不過,後來,後現代主義有助於女性主義將其內部兩難情境概念化:一方面在既有建制與論述中追求平等,另一方面要同時挑戰並瓦解這既有的建制與論述。女性主義與精神分析一樣,植基於現代性(modernity)。 真理、正義和主體姓等現代概念出現於啟蒙時期,那時人們相信人類可以經由理性作用,在道德及知性的自我實現上不斷進步。 合法化的後現代危機意味著,女性主義者也必須開始對他們的合法化程序進行自我反省與質疑。

後現代女性主義並不表示女性主義已經結束,而意指女性主義理論的轉折,並質疑女性主義在語言學上的意識型態,諸如:陰柔的(feminine)和陽剛的(male),以及女性的(female)和男性的(male)等等形容詞的定義。後現代西方女性主義,形成於十八世紀,經過兩百多年的發展,於1960年代融合「後結構主義」與「後現代主義」等思潮,終於進入後現代主義之發展階段。基本上,當代女性主義提出之口號及基本要求,都是直接或間接地表達與實現「後現代主義重建人類文化之基本目標」。她是一種非常複雜的社會運動及文化現象,結合了一切為女性不平等地位與非正義待遇之思潮活動,正因為如此,使得她不論在組織或精神層面都有難以劃分之多元性及含糊性。

二、後現代女性主義之醞釀

六 年代起開始蓬勃發展的後現代女性主義,除了文學界、藝術界之外,實際上已流行至每個生活區域(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就英國的克莉斯 維東為例,她強調他們主張的是一種政治、一種實踐。其中有更激進之份子,否認並仇恨傳統理論和歷史,認為當中充滿「男人中心主義」,認為那些都是「男人的理論」及「男人的歷史」,不怕因為否定過去之觀念可能導致「否定全盤之文化觀念」之結果。

後現代女性主義者從七 年代開始著手「發現和再發現已被遺忘的女性生活史」,而大多女性歷史學家都意識到:要正確將女性納入歷史中,就需要一系列新的研究方法和對歷史研究本身之主題進行修正,例如「生殖」、「身體」、「性」等一向背說成是「自然的」、因而被長期排除在歷史研究之外的現象,現在都成為歷史學家們研究之焦點。

嚴格說來,其名稱「女性主義」其本身之意函與她們本身所堅持之信念與行為之「關聯性」並非如此重要,真要論期關聯性,恐怕是「父權制」。

2-1 對「父權制」之解釋

這裡所認為之「父權制」並非只限定予以男性家長為中心之傳統家庭或親屬關係之制度、而是指「以男性家長中心之制度為典範而建構之人類傳統體系、生活方式與社會制度」,是從人類有文字記載以來,使男性在文化史上取得絕對統治地位後所建之文化。他看似一種「男人為中心,女人為邊陲」的文化,但實際上,他已把女性排除在社會文化體系之外。而為何會有父權制這種產物,說穿了,便是「兩性關係」。從「性」的差異轉變為「性別的差異」,而後再轉至「性別的不平等」。

2-2 兩性之關係

在自然界與自然狀態中之「性的差異」,主要是以身體與肉體結構的差異為基礎。在人類社會與文化初建之時期,男性利用其肉體對女性肉體之優越性(避免月經、懷孕、育嬰),而且也在整個文明發展過程中,男性繼續擴大其肉體對女性肉體之支配地位。除了對女性肉體客體化及佔有外,也對非肉體客體化及佔有(一方面以對女性肉體之客體化及佔有為基礎,另一方面以更複雜之文化象徵形式及觀念形式將上述課體化及佔有繼續擴大)。就因為如此,假如要顛覆、解構以男人為中心之社會文化,必須先顛覆男性肉體對女性肉體的支配;為了深入揭露及批判這種統治模式,又必須集中批判以男人為中心的整個統治模式之權利制度及知識系統。

實際上,人類文化就是兩性文化及其發展,是在最原始及最自然的生物學意義之兩性關係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李維史陀研究人類文化史時指出:「食物交換」及「性的交換」在人類文化發展佔有極端之重要性;因為「性」的關係,才使人類文化從原始至社會之過渡,使文化不斷更新及複雜化,簡單地說,人類社會以越來越複雜與象徵化的文化形式掩蓋了原始的兩性關係(文化越發展,人類越遠離與自然之關係)。而這種發展,成功地使人類「驕傲自豪地」脫離動物那種毫無規範禁忌的性行為,終於完成兩性關係之文明化。可悲的是,這種遠離自然之過程,表面上因建立社會文化規範而調整兩性關係,實際上卻使男性絕對統治並排除女性。就西蒙德波娃所言:「女人並非天生的,而是變出來的」。言下之意,女人已非原來之女人,就父權主義之後,「女人」的概念都是由男性中心主義之文化所界定出來,變成男性的附屬物,簡單的說,這是一種男性為維護其統治地位所創造出之文化迷思。

2-3西方之女性思想及運動

絲碧娃克 (Delhi University 從事印度殖民使研究的賤民研究組織成員 ) 結合了女性主義、後結構主義技術及後殖民研究,來關注「受到雙重壓迫的土著女性」。對她而言,本土性是否在異己性(otherness)和無聲性(voicelessness)的行程過程中也被串謀了?絲碧娃克論政,在大英帝國主義之下,土著,特別是土著女性,被迫成為〝啞者〞。 後女性主義與殖民研究業已聯合起來質疑西方女性主義學術的總體化( 或殖民) 傾向,批判的焦點在於殖民主體所遭受的帝國主義與父權意識型態的雙重殖民。

因為馬克思及恩格斯在他們的革命理論中(馬克思人文主義從勞動價值理論與西方的自我概念角度,來看待人類主體),始終支持並維護婦女之社會平等權利,隨著馬克思思想之發展,婦女從十九世紀末期,開始轉向與社會主義運動相聯繫之婦女解放運動。基本上,從此時期至二次大戰之前,婦女運動大致可分為「馬克思主義領導之婦女解放運動」及「自由國家中之女性主義運動」。遺憾的是,成效並不彰顯。

從馬克思至史達林至期間的婦女解放運動,由於緊密地與政治鬥爭相聯繫,同時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與歐美各國工人運動、社會主義運動及反法西斯運動結合之結果,行程有嚴密組織之政治勢力,但也具有強烈之馬克斯色彩。

至於歐美國家各類型之婦女運動,因為婦女的參政及投票權問題已在第一次大戰前獲得基本問題之解決,故那時之主要任務便是「使男女平等在社會文化各方面獲得更徹底的實現」,所以說,從理論上尋求新的論證形式以取代原有以男性主義為主體之論證形式,便成為首要條件;而自二次大戰結束後開始,隨著各家主義(結構主義、存在主義、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學、後結構主義)的發展,史女性主義產生思想理論方面之根本變化。

2-4兩性理論之類別

(一) 分析及批判兩性不平等之社會理論及社會學理論。從社會理論及社會學理論之角度研究性別不平等最普遍及最一般之特徵,並指出其對整個社會基礎及結構之影響。

(二) 馬克思主義之理論。強調其階級區分及經濟剝削之分析原則,並把它看做理解及批判當代女性被奴役之關鍵。

(三) 非馬克思主義之唯物論。因為認為經濟不平等是構成兩性不平等之最主要因素,所以,她們把改善婦女之經濟地位列為主要之奮鬥目標。

(四) 政治理論之女性主義。針對西方男性在政權結構中所佔之優勢或壟斷之現象,集中批判「男性統治」之政治現象,並歸結於歷史上長期發展之男性「好戰」及「軍事主義」或者「暴力癖」。她們並力圖實現女性在社會與國家生活中的強有力統治地位。

(五) 偏向女性軀體之理論。把父權中心主義文化歸結於對女性軀體之蹂躪與歧視,所以,她們把女性軀體隻自由解放當作文化重建之關鍵因素。

三、對傳統「性」觀念之顛覆

3-1西蒙德波娃(Beauvoir,Simone de )與依麗佳蕾(Irigaray,Luce)

談到後現代女性主義,不能不談到她的早期奠基人:西蒙德波娃。在他的『論第二性』一書中明白談到關於「傳統語言室一種對男性優惠之語言」之見解;語言由「聲音/意義」二元對立模式建構,在其運用過程中,始終都以男性作為主體下去論述,舉例而言,在法語之中,以「男人們」(les hommes)指整個人類(les etres humains),又如,在西方國家中,「陽性的」與「肯定的」、「正面的」都是同一詞,甚至成為整個類的代名詞,既然如此,作為「陰性」的女人自然成為「消極的」、「被動的」、「反面的」。在論述及說話之中,女人只能以被動語氣和被動式表達或被表達。

種族歧視、性別歧視和殖民主義都被文化的「自然表象」(natural appearance所掩飾,這就是巴特(RonaldBarthes)所說的「神話」。「神話」的作用是以常見和普通的事物來囊括差異。 Barhtes認為所有的文化產品都應該成為意識型態和符號學的批判對象。它的方法被女性主義文化理論家廣泛採用,來分析大眾文化中的“性別歧視”意涵。而法國學者依麗佳蕾並不打算僅在語言論述內加以討論。她不打算建構一個同男人直接相對立或與男人相隔離之女性哲學,她要建構的是重新思考整個人類社會歷史及其文化結構,並在其基礎上拋棄以往唯一以「性」作為思考主體之哲學原則;並不再重複傳統女性以「女性主體化」取代「男性主體化」之理論思考模式,而是以普遍化之角度,試圖通過「去中心」的理論思考程序,徹底取代作為男性父權主義和整個傳統文化的哲學理論基礎之「二元對立主客體模式」。她的另一觀點,將哲學和人類學、社會學、心理學及語言學等理論結合,注重從一般化及普遍化之觀點,去探索男性父權制度文化及傳統文化的哲學原則整個內在化過程。她指出,整個西方文化及社會制度,都是建立在母親的生產者和在生產者的角色之基礎上,但西方文化之發展卻扼殺了「母親」的作用。

3-2哈洛威的觀念

女性主義本身就是一個高度複雜的、由科學論述等社會運作所建構的範疇,而這些建構機制現在都受到挑戰。過去女性主義假設所有的女人都會因其女性身分而團結起來,並沒有考慮到種族或階級差異的影響。把差異普同化的結果,是抹煞了所有的文化差異。哈洛威拒絕把女性視為生育者,也反對強制性異性戀核心家庭以及反對個體整體和全盤的概念、基督教異中的階層秩序 (神 / 人 / 動物) 、對死亡的恐懼及機械行為說 (automatism)。

3-3「性」觀點之批判

在西方文化發展史上,對「性」的傳統論述及社會文化制度,曾經做過一系列之批判,大致上可分為五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古代神話傳說階段;第二階段是古希臘時期;地三階段是中世紀基督教神學論證階段;第四階段是啟蒙運動後的現代資本主義科學知識論證階段;第五階段是後現代論證階段。前四個階段皆屬傳統論述,就與言論述之基本模式而言,大致上是一樣的(除道德內容及社會規範外)。值得注意的事,在第四階段的最後一百年中,十九世紀的馬克思及尼采已經對傳統之「性」及「性別」有了批判;之後一系列論述受其影響,終於構成第五階段之萌芽。

對傳統性及性別之全面批判,由馬克思及其學派首先發起。對於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及文化之全面批判,使他從社會文化的整個性質、從性論述同社會文化基礎的相互關係角度進行批判。「資產者原來是把自己的妻子僅僅當作一種生產工具來看待的,……他們連想也想不到,問題正是在於要消滅婦女被當作簡單生產工具看待的這種地位。……只要現在的生產關係一消滅,那從這種關係中生產出來的公妻制以及正式與非正式的娼妓制,自然就會隨之消滅」。他的批判,深刻影響後現代女性主義之發展。

在資本主義現代文化中,尼采是繼馬克思後第二位批判傳統「性」論述之思想家。他的貢獻,不僅從根本上顛覆傳統人文及理性主義的兩性理論,更提出新的性概念,因為他的批判,導致對於西方傳統文化和基督教道德原則的懷疑及否定。他對太陽神阿波羅的批判及對酒神性慾放縱之讚揚,實際上是後現代女性主義思想理論之最初版本。

另外還有一位重要人物--福柯。從理論及方法論之基礎而言,後現代女性主義對傳統性之批判,首先是受到福柯所啟發,他成為後現代女性主義同馬克思及尼采的性論述批判鄉連結的中介思想家。到了七、八 年代,他集中批判「性」的問題,並以性為主軸深入探討知識、權力和道德同人的主體化過程的相互關係。所以說,關於性之論述,福柯之思想成為後現代女性主義思想論述之基礎。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5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   西蒙   尼采   土著   后现代   男性   自然   女性主义   女性   男人   女人   文化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