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族饮食文化政策问题的原因及对策研究

我国学者对满族饮食文化的研究多数是从民族学、社会学、民俗学等多个角度进行深度挖掘和探究。笔者对满族饮食文化及其政策的发展历程及现状进行分析后发现了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满族饮食文化政策几乎都在地方性和民族性的法律法规条例中,如《城市民族工作条例》、《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凤城自治条例》中略有涉及满族饮食文化的内容。但是,还没有建立一种针对满族饮食文化方面的法规政策。并且,满族饮食文化政策少有关注其产业的发展与传承性等问题。这一点我们应该向回族清真食品的发展规划学习,清真食品有着健全的产业政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政策方面的支持。第二,满族饮食文化政策执行力不够,许多政策得不到及时落实。第三,满族食品安全管理制度方面的问题。虽然,相关部门对此领域有着高度灵敏性和重视度,至今,制定了诸多法律法规来保障食品安全,如,《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制度》、《食品药品行政处罚程序规定》等法规支持极力保障了我们生活中的饮食安全问题。然而,我国在满族食品方面的安全保障政策却少之又少。

一、满族饮食文化政策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满族饮食文化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1、满族饮食文化的产业发展政策落后

现在一些地方尤其是东北地区有一些满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项目。中华饮食文化馆里面有收录一些满族菜品和满菜体验项目;沈阳满族一条街、满族风情园等地方有一些小商铺经营满菜;当然也有一些大型餐馆经营满菜,比如,满菜八大碗连锁店、沈阳清文化主题、沈阳老八旗酒楼、东北佬菜馆等;民族文化旅游景点也有经营一些满菜餐馆,如沈阳市怪坡旅游景区的满菜馆。由此,可以看到这是具有潜力的一大开发项目,我们应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发展满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让其星星之火燎原中国甚至世界的各个角落。

2、对满族饮食文化的传承性不足

辽宁省是满族的发源地,其省会城市沈阳曾经也是满族的政治中心。如今,还较好地保存着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有一宫和两陵。当然,沈阳市街上也能零星碰到几家满菜餐馆,如八大碗、大清花饺子,但是这些餐饮业在经营过程中也存在着诸多问题,比如,菜品不符合大众消费习惯;资金短缺;厨师缺乏;品牌竞争等等,导致一些老字号的餐馆也走向了没落,长此以往,满菜将逐渐淡出餐饮业的舞台,这些问题都严重阻碍了满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这些问题的出现使得满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工作具有极大挑战性。

残酷的现状迫使我们必须重视满菜的未来发展道路。其实,与别的菜系相比,满菜也自己得天独厚的优势,它的发展道路更是开阔。比如,满族的民族特色文化游,尤其是满族风情一直都是东北地区文化旅游的品牌之一,受到社会一致好评。很多游客都希望能品尝一下地道的满族菜。因此,大力宣传满族饮食文化,不仅能丰富各地旅游的内涵,而且能使满族饮食文化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满族饮食文化政策相关机制不完善

每一项政策制定的目的都是经过政策执行来实现预期目标。所以每一项政策都要有有效的执行机制方能保证政策的高效率的执行。然而,满族饮食文化政策就是缺乏有效的政策执行机制,而导致一些政策没能真正走出去。比如,在政策执行的资源保障方面,有时会存在预算下降,无法继续支持满族饮食文化政策的执行等问题;由于政策执行细则方面的漏洞,使得满族饮食文化相关单位在运营过程中得不到相应的政策扶持,据笔者走访了解,有许多经营满族菜品的餐饮业都没有得到应有的政策福利。

(三)满族食品管理机制不完善

我国一些民族饮食文化产业如清真食品都有相应的立法保护,规范了清真食品的从生产到销售等相关环节的执行标准,促进了清真食品业的极大发展与进步。当然,这些法律也间接或直接的提到 了满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方面的内容,但是,至今,还没有一部法律对满族饮食文化产业相关的产品安全进行体系认证,这不仅阻碍了满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不利于满族饮食文化的传承、发展与进步,同时对广大消费群体的身心健康也形成了潜在威胁。

二、进一步完善满族饮食文化政策的建议

(一)完善满族饮食文化发展的法律、法规及政策体系

我国相关部门应该结合满族饮食文化的自身特点,出台一些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的政策,比如,出台一些对满族饮食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方面的政策、对满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及加快促进满族饮食文化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步伐等方面的政策,做好从满族饮食文化传承人、文化产品的市场需求、饮食文化发展等不同角度来促进满族饮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同时,要构建一个完整的满族饮食文化发展战略构想,分步骤,分阶段的来发展满族饮食文化,让其成为一个长期性的发展战略,而不只是一阵风的效果。这样量体裁衣的打造一个适合满族饮食文化发展的平台,就能更好地为满族饮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

1、促进满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

对满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做出更多的政策倾斜、资金投入和财政转移等,为满族饮食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一定的物质保障。可以专款专用,政府可以专门筹集一部分资金用于满族饮食文化发展。对满族自治县或者其他满族集聚的地方进行必要的财政转移功能,这样目标明确,责任到位,能更有效的支持一些偏远的贫困地区的满族饮食文化发展。而不是像从前一样把资金分拨在整个分化产业领域或者整个满族自治县等笼统的做法。具体来讲,可以对从事满族饮食文化事业相关的企业或者事业单位进行税收优惠、减免等政策支持,以促进这些单位能减少压力,更好地参与市场竞争活动;可以在拨出一笔资金来支持培养满菜传承人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以帮助和支持更多的人投身于满族饮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事业中;可以对满族一条街等小吃街、民族风情园、满族饮食文化体验中心等有关满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的领域进行政策倾斜和资金投入,这样可以促进满族饮食文化从非物质性更好地向物化发展,让人们能更多亲身体验满族饮食文化的经历,从而不仅能传播和发扬满族饮食文化,更重要的是能帮助当代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产生活的改善。所以这些建议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满族饮食文化的传播、发展与进步,同时也能丰富满族饮食文化政策的内容。

2、引导和加快满族饮食文化申遗的步伐

我们可以借助联合国加快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工作的热潮,运用国家政策的进行积极引导,集中优势资源,努力创造满族饮食文化申遗的条件。具体来讲,首先加快满族饮食文化的保护力度和资源利用,一方面,广泛宣传满族饮食文化对我国乃至世界饮食文化的影响力及其生命力,另一方面,加快满族饮食文化产业的发展,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使物化的文化让世界各国的游客更具视觉和味觉的体验,让人们深刻体会满族饮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推进满族饮食文化政策执行机制建设

满族饮食文化政策的制定必须充分考虑其内外部环境因素,以确保后期能有效进行政策执行活动。

满族饮食文化政策的制定必须符合其地区性、特色性、时代性等特点。首先,要充分考虑满族人民集聚地的地方特点,满族人大都数居住在东北,尤其以辽宁省为主,这些地方天气夏热冬冷,四季分明,地势是高山也有平原,由此,决定了满族人民的饮食具有四季分明性和地区差异性。因此,满族饮食文化政策主要倾向于东北地区满族自治县地区,并且,在不同季节可以针对不同的菜品及相应的产业做出政策支持或技术指导。其次,要注意和其少数民族饮食文化政策区别开来,针对满族人们的饮食喜好、饮食礼仪、祭祀风俗等制度相应的政策,尊重当地的饮食文化,比如,现在满族人民还流行小孩和妇人不许上桌子吃饭,政策的制定时就可以少谈男女平等、人权等来强制改变他们的风俗。最后,满族饮食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尤其是在当代社会,满族人们的饮食文化有一部分被汉化了,融入了汉人和其他民族的元素。这就要求我们在制定满族饮食文化政策的时候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可以在保持民族特色和融合多元化两者之间找到契合点。这样在政策制定这个政策的源头部分就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对满族饮食文化的冲突或者不敬之处。

(三)促进满族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

第一,满族饮食文化产业发展应该接受工商和质检及卫生等部门的监督与检查,必须符合《食品安全法》、《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也应当符合其萨马教的教规。当然,相关部门应该积极制定专门的有关满族饮食安全的法律法规,以使相关利益部门能依法行事。第二,在满族饮食文化食品监管过程中,可以由民族部门和宗教部门带头。由于民族或宗教部门有多年食品管理经验和熟悉法律法规,所以,在满族饮食文化政策的整个环节应当积极接纳这些部门的意见,这样,满族人们在心理上也比较容易接受。第三,在制定满族饮食安全等政策时,必须构建一套协调民族、质检、卫生、宗教部门和工商等食品监管部门的执法机制,使他们职权分明,能较好的协调合作。第四,积极\发挥辽宁大连满族食品协会等相关民间组织在满族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监督作用,保障满族饮食的安全。第五,可以有限的聘请萨满教信徒为满族饮食安全政策执行的监督员,委托监制等办法,以取得满族群众的支持。第六,积极发展食品质量安全契约机制。第七,还需要相关部门对满族饮食文化相关产业的产品进行质量标准体系认证,并跟进监督政策执行情况,保证产品的管理、物料来源、加工生产、生产流通、产品消费等环节能过关,让广大消费者能真正体验到满族饮食文化的精髓与魅力,同时能安心享受其带来的舌尖上的触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31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社会文化   满族   东北地区   饮食文化   政策   清真   机制   饮食   部门   民族   原因   食品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