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西方视觉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浅谈西方视觉艺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

西方现代视觉艺术从印象派开始,实际上是带着强烈的西方传统继承性一路发展下来的。正是有了抽象表现主义推崇以艺术的方式来记录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行为,才进一步激发了波普艺术家,把废品引入艺术,试图让艺术与生活直接相联。这些无穷无尽的花样翻新,也就导致了观念艺术家干脆省去构造艺术品的所有形式介质,让视觉艺术以“无”为有。

正是这种西方的艺术形态对今天的中国现代艺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根本性的影响。

二 可以把西方现代艺术看成是一座大厦。由各种不同类型的视觉风格组合而成,建造这所大厦的原理,是科学和理性。这是西方数百年来的思想文化核心,也是我们这里比较缺乏的东西,西方人凭借这些在技术和社会管理 方面取得飞速进步;但也带来局限,是抑制生命的部分活力,比如男女相悦离不开自然的吸引力,如果只从职位、收入、门第角度考虑和计算,理性态度是有了,但感情会受影响。所以,在涉及人类情感和性灵的地方,不能只听科学的。

本世纪初,五四新文化运动曾掀起过输入西方文化的热潮,正当“国粹派”与“西化派”争得水火不容之时,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陈独秀、李大钊以及稍后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人,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检讨与历史反思,对当时传入中国的各种西方理论与思潮的比较与选择,最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这一理论形态的西方先进文化,转向趋从社会主义的新方向,使新文化运动很快地转变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运动,进而转化为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经过共产党人的艰苦努力和不断斗争,最终建立了新中国。与之相应地建立起全然不同于以往的新文化。

然而,中国传统文化在我国各个领域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几千年来,这些文化早已深入人心。在不同时代的不同主导思想,也造就了许多辉煌的成就。历代的思想家和哲学家也为我们留下了许多精彩纷呈、别具一格的管理之术。最近几年我国又掀起“国学热”的思潮,可见中国的传统文化,对我们今天的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对我们的个人事业和企业成长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西方文化重视实际,也重视精神的价值。尤其重视哲学和宗教,把对美好社会和人类本性的探究放在重要地位。西方文化尊重人,西方文化的核心,是社会伦理和人道主义

价值观。西方文化的成果建成了一个较为公平、公正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人适应社会,关注的是人的处世,是人的修行。然而离开美好社会,去适应一个专制社会,结果只能造就一代又一代萎靡畸形的中国人。

西方文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主张社会适应人,关注的是社会的公平,社会的改造,让社会符合人性。所以,既改造了社会,又促进了人性的解放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西方文化结晶出一套关于公平社会的社会伦理。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已进行了一百多年。亚洲几个发展中国家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比我们快得多。这可能同他们直接走上资本主义道路,便于接收同属资本主义国家的西方世界先进成果有关。学习西方文化那些先进成果,结果反过来影响了我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

但是,中华民族这个传统民族,走向现代民族的脚步,是历史发展必然要求,是谁也难以阻挡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尽管路途坎坷,却是最终要完成的。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国内改革的深入,和国际上对外交往的增多,我们的胸怀将更开阔,我们对文化发展的规律将认识得更深刻,各种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的障碍,将逐渐被打破,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化进程必将大大加快。

这里还想就国家热谈一谈自己的精浅想法。

这十多年后,又出现国学热,涌现一些国学大师。但笔者发现,一些人只是就国学谈国学,这已经走入歧路。时代不同了。今日谈国学,应站在整个世界文化背景去研究。要研究国学,就必须精通西学。就必须了解现代社会发展趋势。一个现代国学家,就必须同时也是现代西学家。这样,他研究国学,才能真正得出比较全面、成熟、中肯的结论。

四、结论

西方现代视觉艺术进入中国,实际上是对中国的文化发展,艺术创新都有着新领域的开拓,正是有了抽象表现主义推崇以艺术的方式来记录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与行为,才进一步激发了波普艺术等新兴艺术形式在中国传统艺术的导向,正是这种西方的艺术形态对今天的中国现代艺术和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了更新的血液和创新,发扬和宣传中国传统文化更是当下更值得探讨和重视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西方文化   视觉艺术   中国传统   文化   国学   传统文化   中国   中国传统文化   艺术   社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