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在文化生活教学中传播中华传统文化

中央台热播的《汉字书写大会》掀起了收视狂潮,汉字是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见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气,让学生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生发精神、孕育思想,同时,也让教师为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代代传承贡献自己的绵薄之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及其祖先在长期的实践中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而内涵博大精深的民族传统文化。现行的《文化生活》教材,虽然介绍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但像春节、清明、端午这类能极大程度地唤起学生的共鸣、有深刻情感体验、同时象征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的重大节日,教材中只是粗略地或辅助性地做了阐述说明,并没有对其渊源与内容习俗做具体介绍,更不要说挖掘其深刻独到的文化内涵、升华其民族情感了。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接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地气,让学生在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的熏陶下生发精神、孕育思想,从而让我们的民族精神能够薪火相传、代代传承。要做到《文化生活》教学过程接地气,我认为必须注意两点。

第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百花园是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教师必须有意识地带领学生融入进去。

如在学习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时,我们可以先播放中央台《汉字书写大会》的有关视频,让学生震惊于同龄人甚至于比自己小的那些选手的汉字功底,进而以专题的形式引导学生系统了解汉字这一方块字的独特魅力:(1)通过介绍,学生了解到日本、韩国乃至东南亚的一些国家的大街小巷和商号店铺招牌上,触目皆是方块汉字。这说明方块字在人类文字发展史上是独树一帜的,这是汉字和中华文化神奇魅力的具体体现。(2)我们可以让学生了解:汉字是表意文字,每一个汉字都有其特有而丰富的含义,这是刻板而枯燥的拼音文字所不可比拟的。(3)目前,世界上已有2300多所大学开设了汉语课程,约有5亿多外国人在学习使用汉语和汉字。我国近年在全球78个国家建立了300余所孔子学院和課堂,以满足各国人民学习汉语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今天,古老的汉字又重新焕发出青春活力,依然显示出无限的生机。通过这样的专题学习,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和使用汉字的积极性。

第二,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一整套严整而又富有吸引力的价值系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外在表现形式,我们应让学生通过学习,在完整认知的过程中形成价值分享的冲动。

几千年以来积淀的无数文化本身在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所有个体,从而形成一些社会氛围,进而产生不同的精神,从微观的角度来看,文化造成社会氛围,社会氛围影响社会中的绝大部分人,进而形成一些特殊的文化传统。这些传统流传下来,经过渲染润色,以及后人的不停加工提纯,最终形成了民族精神,民族精神又反过来影响了传统文化的发展,所以两者是相互影响,共同发展,相互补足的。比如在学习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时,我们可以向学生介绍《易经》《诗经》《论语》等古代经典中关于中华民族祖先勤劳勇敢、爱好和平、自强不息等内容,这说明中华民族精神的历史渊源,展示民族精神的发展轨迹。

总之,作为教师,教书育人、传播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责任。我们只有在教学实践中,深入钻研、勤于思考,立足课堂、立足学生、立足改革开放的时代,才能不辱使命,为我们的民族精神的薪火相传、代代传承奉献自己的绵薄之力,也为早日实现中国梦做出自己的贡献。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传统文化   中华   汉字   薪火   汉语   文化生活   中华民族   民族精神   民族   社会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