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扎染的艺术特点及其现状分析

摘 要:本文主要介绍了湘西苗族扎染的历史背景、工艺制作、艺术特点以及发展现状。旨在深入挖掘湘西扎染的独特艺术魅力,为扎染的传承、保护和发展做出有意义的探索。

关键词:湘西 苗族扎染 艺术特点 传统

扎染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门防染技术,发源于民间的手工技术,其历史悠久,并且注入了广大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审美观念。苗族的地域背景和文化社会环境造就了湘西扎染的独特艺术魅力。

一、苗族历史背景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北部、云贵高原东侧的武陵山区,与湖北省、贵州省、重庆市接壤,素为湘、鄂、渝、黔咽喉之地。境内有汉、土家、苗、回、瑶、侗、白等30个民族,人口283万,世居主体民族土家族占41.5%、苗族占33.1%。辖吉首市和花垣、保靖、永顺、龙山、泸溪、凤凰、古丈7个县,总面积15461平方千米,州府吉首为武陵山区(湘、鄂、渝、黔边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

湖南省有155万苗族人,主要分布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其中在花垣、凤凰、吉首、保靖、古丈、泸溪居住的苗族达100万。旧时,苗族多居住在偏僻山区,往往在半山腰和高城上自立村寨,形成立体分布。近现代才迁往城市,长期以来他们与湘西各民族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的状态。聚族而居的湘西苗族自称“果雄”,为“九黎”“三苗”后裔。湘西苗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几千年来,苗族人诚诚恳恳,用双手不断记录着苗族的文化变迁。扎染作为苗族日常用品的表现织物,记录着苗族人勤劳、淳朴、善良的历史诗篇。苗族扎染艺术历史悠久,其起源现已无从考证,目前也尚无定论。不过据推测,这种印染工艺当在夹缬之前,因为早期扎染防染工艺较为简便,仅用针、线做工具即可。

二、苗族扎染的工艺制作

扎染,是指通过对染前织物进行缝、绑扎、绞结等防染处理,使染色后的织物因部分未上色而出现花纹的染色工艺。苗族扎染制作有九道工序,主要包括刷、扎、浆、脱、染、漂、晾、拆、碾等。

一道工序之刷,主要就是在制作好的白棉布上绘好图,然后在白布上蒙一层白色的薄塑料布,塑料布上面布满了许多花纹图案的小孔,用刷子沾染料的水在上面刷一下就能透色到白布上。二道工序之扎,在刷好的白棉布上用针扎穿线,扎花的技巧不一样,所形成的花纹和图案也不一样,有捆扎法、折叠法、卷针法、混合针法等。三道工序之浆,为了更好地着色就需要先去掉白棉布上的浆,一般扎结好的扎染白布需要放在冷水池里浸泡两到三天。四道工序之脱,浸泡好的扎染布由于上面有很多水,需要经过脱水处理才能做下一步的染色工作。五道工序之染,这是最重要也是最核心的程序,布料染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图案的美和纹理的清晰与否,在染色的过程中不可过快或过慢,应该顺着染布的方向来回搅动,有时候需要翻布搅动,而且需要多次反复的浸染。冷水里浸染周期长,现在一般都采用化学染料,在热水里浸泡大约几小时就能完成。六道工序之漂,扎染布染好色后需要在冷水池里漂洗,用棍子搅动布料使其更好地漂洗干净表面上的杂色,一般只需要两次清水漂洗就可以完成这道工序。在漂洗过程中需要注意轻微搅动,以防布料上的色料被破坏。七道工序之晾,漂洗完后就需要把染布放在室外朝阳的晾晒架上,在晾晒的过程中需要注意晾晒的方位和面积,以便更好地被太阳照射,这样就会加速晾晒的时间。在晾晒之前可以先脱干,晾晒时不宜暴晒。八道工序之拆,拆线是最需要耐心和细心的,一般都由年长者或有经验的人去做,拆线不可过快,一个好的作品拆线过程尤其重要。九道工序之碾,扎染布拆线完毕后就需要做最后一步――碾布,这样是为了面料效果更好地得到呈现,碾布时会把染布放在一个较为平整的桌上,多次碾布,凹凸不平的布在碾完后就会变得平整顺滑。

三、苗族扎染的艺术特点

扎染作为我国染织物的品种之一,在我国染织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湖南湘西苗族的工艺以及艺术表现力有着自身区域的独特风格,苗族扎染在图案造型、肌理纹样、色晕效果等方面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凤凰扎染从实质上来说就是一种古老的防染工艺,主要有以下艺术特点:

(1)图案优美。苗族扎染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其图案造型丰富多样,在化学染料出现以前,当地一直采用的都是草本植物染料制作,而板蓝根植物染料是家家户户必备的染料之一。板蓝根经过清洗和发酵放入扎结好的布料里,会形成蓝白颜色的扎染图案,给人宁静、淳朴、自然之感。蝴蝶花纹图案则是苗族人特有的图案之一,当地人崇拜蝴蝶,所以制作的图案多采用蝴蝶造型。还有枫叶图案,苗族人认为枫叶树是保护神,生病或祭祀时都会用到枫树或枫叶。这些图案不仅造型独特,而且花纹精美,线纹清晰,自然淳朴。

(2)肌理凸显。肌理是苗族扎染艺术的另一特点,在扎染过程中,经常需要对表面的面料进行夹叠、捆扎或挤压,这样就会产生不同的肌理效果,一方面不同的挤压或扭曲会形成不同的造型图案,另一方面也改变了面料的肌理褶皱纹样。苗族手工艺人制作的扎染工艺品,对肌理的喜爱来源于生活,由于经常需要劳作,所以肌理除了追求美观,更重要的就是为了更加持久耐用,苗族扎染的肌理层次丰富,效果明显,立体感突出。这种制作的扎染服饰或卧室棉被质感柔和,美观大方。

(3)色晕丰富。色晕效果是扎染比较典型和突出的艺术特点,在苗族的扎染晕色里,纹样、图案以及色彩的融合营造出了中国水墨画的效果。不同的材质会造成不同的色晕效果,以前湘西地区的很多手工艺人经常用老土布,在染色过程中,由于粗布着色不明显,染料的明度和纯度也不同,这样染出来的扎染就会色晕不明显。而如果采用的材质是棉布或一些高档织物,那么染色上去的料就会呈现出一种新鲜如彩虹般的美晕。苗族人的料大多取材于当地的草本植物,加上苗族独特的地域文化和制作工艺,从而产生出的色晕犹如中国写意画,朦胧含蓄的美感被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4)技艺精湛。苗族扎染的制作技艺代代相传,加上当地地理环境优越,有多种天然草本植物染料,除了常用的板蓝根染料,还包括藏红花染料、大黄染料、杜仲染料、苏木染料等。这些染料为苗族的扎染制作提供了充足和多色的染料来源。同时,正因为湘西苗族独居深山,与外世隔绝,他们祖先的扎染制作工艺才得以很好地传承和保护下来,尤其在工艺制作上,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和创新发展,扎染工艺精益求精,能够继续在现代社会生存和发展。苗族人吃苦耐劳,认真踏实,制作扎染工艺品时,他们的图案创作是在大脑里凭借着多年的经验随意构造,每个针法都极为熟练和轻巧,在染色过程中尤其注意染料的浓度与染布之间的染色关系,每一件扎染布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

四、苗族扎染的应用和发展现状分析

与其他地域的扎染一样,苗族扎染面临着相同的发展困境。目前来看,同质化比较严重,发展后继无人,在传承、保护和创新上显得乏力。苗族扎染的应用和发展现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用现状方面,从功能上看,苗族扎染可以分为实用性工艺产品、装饰性工艺产品两种。实用性产品可以运用于室内装饰,如壁挂、窗帘、台布、门窗、床罩、沙发罩、枕套等。近几年来,扎染工艺产品除了被广泛运用于室内设计本外,还被运用于影楼,作为婚纱拍摄的场景,极具古朴典雅之美。从学科专业来看,苗族扎染工艺产品主要应用于产品领域、服装领域、家居装饰领域,以生活类、装饰类产品为主,生活类产品有扎染被面、头巾、枕巾、汗巾、围巾、床单、手帕、挎包、茶杯垫、围腰、服装、拖鞋、帽子、马甲等。装饰类产品有门帘、窗帘、壁纸、壁挂、家具套、坐垫、桌布、抱枕、布艺小饰品(头饰、摆件等)等。

其次,发展现状方面,当前随着时代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业的兴起带动了手工艺的消费,人们普遍在各大景点买卖手工艺品,而传统的扎染工艺品为了迎合消费者也出现了多元化、个性化和批量化生产的趋势。不过,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以下问题:第一,手工扎染制作的成本与收入不平衡,一件手工品制作耗时耗力,但由于市场化的竞争,各大商家不得不薄利多销,甚至亏本销售。第二,大量化学染料的使用增加了安全隐患,人们现在更乐意追求环保物品,生产商为了降低成本而使用化学染料降低了大众购物的兴趣。第三,扎染制作的人员储备不足,现在的年轻人不太愿意长时间去从事单一的手工制作劳动,影响了扎染的进一步发展。

湘西苗族的扎染是传统民间文化的精髓,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是实用性与审美性兼备,并集艺术、文化、价值于一体的独特工艺,它是以湘西地域环境为背景,以苗族文化为依托。在传承、保护和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在传承中保护,在保护中求发展,只有当更多的人愿意去欣赏和喜爱扎染,苗族扎染工艺品产业化才能不断地持续发展壮大。

参考文献:

[1] 陈剑,李佩琼,谭鹏敏.张桂英扎染的题材与技术特征[J].艺苑,2014(6).

[2] 窦骁静.扎染的艺术特征和现代发展[J].现代装饰理论,2011(9).

[3] 董斌,郭凯.周城扎染技艺及其现状分析[J].民俗文化,2009(1).

[4] 王竹青.湘西苗族的历史、文化与民族特性初探[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10).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7

标签:论文   文化论文   文化研究   湘西   苗族   土家族   染布   艺术   肌理   工序   染料   图案   工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