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议技工院校校企合作的实践与启示

技工院校是培养技能人才的重要平台,是承担技工教育、职业培训、技能鉴定、竞赛集训、公共实训、就业服务等工作的综合性技工教育培训基地。技工教育培养技能人才的目标要求决定了技工院校与生产性和服务性企业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为了协调和发展这种关系,技校应积极探索建立和丰富发展校企合作办学制度。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和职业岗位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增强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

一、校企合作的内涵

校企合作是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利用学校和企业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采用课堂教学与学生参加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来培养适合不同企业需要的应用型技能人才。它的内涵是产学合作、双向参与;实施的途径和方法是产学结合、工学交替、顶岗实践、定单培养。它改变了传统教育的培养,找到一条适合企业用人要求和学校培养技能人才的新路子;校企合作为学校和企业搭建了平台,学生到企业实习,既接受专业知识与技能实操的训练,同时又能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准职业人岗位素质要求、技能质量标准的学习,实现了学生由会考试型向学做人做事型的方向转变。

校企合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技工教育与企业共同发展的必然选择。一是能最大限度的满足企业对招用技术工人素质的要求;二是提高技工学校学生的岗位适应能力,缩短技能人才成长周期;三是使学校培养目标和企业需求对接,避免人才培养的盲目性。校企合作达到了供给与需求、培养与就业的统一。

二、某高级技工学校概况

某高级技工学校成立于1976年,校园面积59.7亩。现有专兼职教师273人,具有高级职称83人,中级职称136人,硕士研究生29人,双师型教师133人,其中,具有高级职业资格108人,中级职业资格25人。设有汽车维修、电气自动化设备安装与维修、数控加工、计算机网络应用、图文信息处理、市场营销、酒店管理等20个常设专业,4652名在校生。毕业生就业于北京、天津、上海、开封、苏州、深圳、山西等地的70余家大中型企业,初次就业率达97%以上。每年开展创业人员、失业人员、企业职工等各类培训3000人左右。该校是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人社部一体化课程改革试点单位、某省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省级公共实训基地。

三、某高级技工学校校企合作实践八双八共合作模式

要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办学,就要在学校与企业之间形成教育教学全过程的业务合作关系,即把校企合作关系嵌入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和环节中去,实现全方位、全过程的校企合作。这么一项浩大而复杂的工程,在国家和政府层面尚未形成一整套人才培养、税费优惠等校企合作的法律体系之际,企业参与教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还未达成共识之时,如何开展校企合作,是摆在技工院校面前的一大难题。近年来,某高级技工学校通过实施教育教学改革,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不仅在学校层面建立了校企合作委员会,而且在学校各教学系都成立了有行业企业专家、职业教育专家和校内专业带头人参加的专业建设委员会。校企共同研讨专业建设发展,共同建设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企业兼职教师队伍,共同承担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教学任务,逐步形成了八双八共的校企合作模式,为专业教学发展提供了更强有力的教育组织保障。

模式一:校企双制,共定培养模式

校企合作要开展,就要以适应企业为前提,培养模式要适合校企两种体制对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学校与企业双方以培养学生综合素养为目标,重点加强职业道德教育、职业技能训练和学习能力培养,共同构建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企业实训、顶岗实习相交替的三梯次、三对接、三提升的三三三人才培养模式。第一学年实行学校教学与社会实践交错,实现教育与社会需求的对接,提升学生的行为教养。安排学生在校第一、二学期上课期间,进行为期一周的德育教育实践周活动,让学生参与到学校的环境卫生、纪律检查以及食堂、图书馆、校长办公室等岗位的辅助管理、服务岗位上。暑、寒假期间,学生必须参加不少于一个月的社会实践活动,拿工资条、企业盖章证明和自己参加社会实践体会回校交账。第二学年实行学校教学与企业实训交替,实现职业与产业需求的对接,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为期半年的企业制度、企业管理、企业环境等方面的实训,让学生对职业、产业、行业有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第三学年实行学校教学与顶岗实习交融,实现专业与岗位需求的对接,提升学生的技能修养。

在传统校企合作模式中,学生是在最后一个学年安排到校外实习企业顶岗实习。学生经过两年的学校生活直接进入一年的顶岗实习,对企业需求不了解、不适应,脱岗现象严重。在相当程度上影响了顶岗实习的效果,进而影响了培养的质量。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学校深入企业调研,结合教育教学实际,将企业实训加入培养方案中,并制定了《企业实训管理办法》,对企业实训涉及的相关内容提出明确规范和标准要求。企业实训是在第二学年,以工学结合的形式,整班建制,根据教学计划,由教师带领学生在第三或第四学期到大型的现代企业进行为期半年对口企业实训,并和企业师傅随堂授课。去企业实训一学期是四个月,每半年企业有两个月岗位上无人,企业不愿接受实训学生。为此,学校将企业实训时间延长到半年,保证企业岗位不断档。

自2012年9月以来,学校已先后安排2500余名学生到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大唐电信集团公司、青岛海尔、天津三星光电子、天津津住汽车线束、北京冠捷、天津光电通讯、北京湘鄂情等10余家企业进行了为期半年的企业实训。通过企业实训,增强了学生对行业、对现代企业生产、企业文化、管理制度的认知,激发了学生学习技能的热情,提高了学生的职业素养,为学生第三学年的顶岗实习和毕业后的就业稳定率打下了坚实基础。通过企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相互渗透,加快了学生职业素养的塑造。校企文化在互动中形成合力,较好地引导了学生正确处理奉献与索取、效率与公平、自主与监督、竞争与协作的关系,使学生从中学会了做人、做事,与人相处,增强了与他人合作的能力和团队精神。

模式二:校企双谋,共商课程体系

校企合作要发展,就要以企业工作任务为学习任务,校企双方专家共同谋划课程体系。结合学校承担的人社部和某省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试点工作,该校在北京大学中国职业研究所专家指导下,根据人社部《一体化课程规范开发技术规程(试行)》,制定了《一体化课程改革顶层设计方案》,对课程框架、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学生工作页(学材)、教案、学业评价等做了统一设计。安排教师深入企业调研,邀请70余位企业一线技术专家,校企合作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提炼典型工作任务,共同谋划人才培养方案。创新教育内容,应用行动导向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法,设置一体化课程,开发一体化教材,构建起一体化课程体系。教师先后编写出《机床电路故障的检修》、《汽车检查与维护》、《单片机控制系统的编程与调试》等一体化课程标准56份,编写并出版了《汽车电器拆装与调试》等22本校本教材(工作页),并全部投入使用。学生通过学习一体化课程,学习内容与工作任务有机结合,进一步提升了适应工作岗位要求的能力。

模式三:校企双向,共筑资源平台

校企合作要长远,就是要与企业共同搭建课程、技术、人力等资源平台,双向交流,双向服务。学校与企业共同研究开发课程资源,建成了包括5个专业平台、24个课程平台,涵盖案例、试题、视频、教学素材等内容的通用教学资源库。开发过程中,全部由专业老师亲自策划、动手、主控完成。课程平台的开通,使教师的授课流程更加规范,同时,也方便了教师的集体备课、教学研讨,以及学生的课后自学和远程在线学习。学校门户网站的系(部)网页与合作企业网站建立了链接,方便教师及时了解企业前沿技术。企业也可与学校分享课程、技术等方面的资源。校企人员共同设计建成教务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等7个系统,远程在线学习、网络考试管理等4个平台,实现了教学、管理工作的数字化、信息化。

模式四:校企双任,共育师资队伍

校企合作要牢固,就要与企业建立血肉联系,交叉任职,共同培育师资队伍。教师到企业任学员和技术员,既参加实践锻炼,提高专业能力,又参与企业技术攻关。合作企业派出一线优秀技师来校任兼职教师,既优化了师资队伍结构,也提高了教学质量。

技校的教师平时忙于上课,缺乏企业实践能力,已成为一个普遍问题。为此,学校专门制定了《教职人员下企业实践实施办法》,要求教师每年必须有两个月进企业实践研修。根据需要,在不影响教育教学工作的情况下,每个系每年可安排1名实习指导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6至12个月。新进教职人员,根据岗位需要,可安排脱产到相关企业实践锻炼一年。教师下企业锻炼要完成了解企业工艺流程,熟悉岗位(工种)职责,顶岗操作演练,掌握新技能、新工艺,根据企业用工需求推进教学改革,为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带项目、课题下企业,参与企业新产品开发研制与技术改造,对本校实习生进行管理,对毕业生进行跟踪调查等10余项研修任务。顶岗实践研修,考核等次为合格以上的,视同完成额定工作量,发放一定津贴。

针对青年教师缺少企业实践经验的现状,学校按照企业师徒制培养青年技术工人的模式,组织53名青年教师与某国营大众机械厂等30余家企业的45名技师、高级技师签订师带徒协议。徒弟在师傅指导下通过一年学艺在专业技术水平上至少提高一个等级,并完成一定量的理论研究成果。同时,制定了《师带徒管理考核制度》,加以考核与检查。此外,学校还从某省首届文博会上聘请布艺、剪纸、面塑、木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为相关专业兼职教师,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与专业教师的对接。

模式五:校企双地,共建实训基地

校企合作要深入,就要与企业利益共享,共建实训基地。学校与企业共同新、改扩建了楼宇自动化综合实训室、电控发动机检测实训室、数控车工实训室等20个实训室。联手世界500强企业法国施耐德电气公司和法国蓝格赛集团共建了体现世界最新能源技术成果的智能照明实训室。在这一过程中,师生与企业专家共同进行方案的设计、研讨、论证及设备的安装、调试、运行,极大地提高了实践能力。学校引入ISO9001质量管理和6S管理等现代企业制度文化,按照企业管理模式建设校内实训室,依据企业工作规范管理各个环节,提高了教学效果,营造出企业化的工作和教学环境,推进了工学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学校先后引入中国电信、唐久超市、德博印业等9家合作企业进驻学校,建设校中厂,制定了《校企合作过程控制程序》对合作进行管理、考核,实行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建设成为相应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由校企双方管理人员交叉任职,生产与实训兼顾。

学校还积极联手名企共建校外实习基地,与北京奔驰、北京大唐微电子技术有限公司、中化二建集团、山西新华印刷有限公司等省内外大型企业共建了71家校外实训实习基地。根据校企共同制定的教学计划,学生带学习任务在校外实习基地完成一学期的企业实训和一学年的顶岗实习,并填写《学生实习手册》。教师随学生进企业共同生产、劳动、生活,使师生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在企业真实的生产环境和企业文化熏陶下得到提升,并与校内实训基地形成互补,同时也为企业输送优秀技能人才、创造经济效益发挥了积极作用。

模式六:校企双研,共造技术项目

校企合作要升华,就要以科研项目为纽带,为校企双方提供智力支持。学校与北京、天津、沈阳、山西的8家企业合作,开展了普通车床数控改造、智能语音安全控制系统开发、汽修实训教学设备研发等12个研发项目,成功研发出电控发动机运行控制台、丰田普锐斯混合动力实训台、数控机床培训系统、协同管理考试系统、网络课程及网络实训平台等近30种设备或系统并运用于教学。

模式七:校企双融,共组职教联盟

校企合作要见效,就要与企业水乳交融,形成合作长效机制。学校每年召开由政府、行业企业和学校共同参加的高技能人才培养专家咨询委员会年会,搭建起集团化办学的桥梁与纽带。牵头发起并成立了由某省21所技工学校组成的技工教育联盟(集团),各联盟单位建立紧密的联系,整合职教资源,形成整体优势,通过加强产教结合、校校联合、校企合作,发挥组合效益和规模效应。承办职业教育、技工教育行业的教育教学科研工作会议,促进院校与企业间的交流与学习。

模式八:校企双元,共创评价模式

校企合作要提升,就要引用企业用人标准,制定人才培养评价标准。参照企业用人标准,校企双方共同创立评价模式,构建起学校、行业、企业、政府、科研机构和社会团体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

学校通过实践探索,深切感受到通过校企合作,企业节省了人力资源开发与培训成本,招聘到了合意的人才。学校学生学到了岗位真正适用的技能,学校节省了设备、场地,改善了实训环境,并提高了就业率和就业质量,实现了校企双赢。

四、校企合作的启示

(一)校企合作,互利共赢是前提

合作就是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利益共享、风险共担。只有以互利双赢为前提,以企业需求为中心,以学校为主体,才能构建起校企双方良好互动的合作机制,培养出符合企业岗位需求的技能人才。

(二)校企合作,培育团队是关键

在参与校企合作的过程中,学校的专业教师一起钻研、取长补短、攻坚克难,形成了一支理念先进、技能过硬、团结协作的专业团队。教师通过跨系部、跨专业的合作与研究,形成了一支凝聚力大、战斗力强的学校团队。教师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实践,与企业师傅切磋技艺,拜企业师傅为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研讨、实践,形成了一支优势互补、产学结合的校企合作团队。这些由小到大的合作团队成为学校教学改革创新的动力源泉。

(三)校企合作,运行机制是保障

校企合作要全面发展,关键在于找到实现校企双赢的平衡点,使校企合作产生最大效益,而能不能使校企合作产生最大效益,双方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就显得尤为重要。首先校企双方要设立专门校企合作机构来负责对校企合作各项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其次还要建立与企业在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教师培训、技术开发应用等领域的相关合作制度,保障校企合作顺利开展。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29

标签:论文   工学论文   其他工学论文   三星   技工   人才培养   启示   院校   技能   模式   教师   学校   学生   专业   企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