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电联产的发展-综合新能源论文(1)

一、中国热电联产的发展时期

1、热电联产的兴起与发展时期 从1953年到1967年期间,电力工业第一个五年计划及十五年远景规划中,当时学习原苏联经 验,发展热电联产,建设区域性热电厂是很受重视的。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任务中明确确 定了发电量与供热量的增长数字,在技术政策上也明确要建立供工业用的热电厂和供工业及 市政公用的热电厂,发展热化事业。

所以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中,大部分新建的电厂是热电厂 ,都装有抽汽式供热机组,1957年供热机组占全部火电设备容量,从1952年的2%增加到17% 。在世界上仅次于当时苏联,居世界第二位。

在制订电力规划中,提出除了在用热多的大企业近旁建设大型热电厂外,还应注意到小型工 业热电厂建设问题,只要工业企业有热负荷40 50t/h,就应研究建设热电厂。同时也认识 到热电联产不仅是电力工业部门的事,也要与其他工业部门密切配合,要考虑综合经济效益 。

在 制订区域热电厂计划时,重视热力负荷的真实性,选好供热机组型式,以切实保证热电厂节 约燃料的目的。 当时市政生活热化方面尚未提到主要日程,以满足工业热负荷为热电厂建设原则,不专门建 设热化热电厂。

当时提出建议各地区采用自备锅炉供暖,采用热水为介质供热,以为今后大 量改由热电厂供热时,可以不再改造已建的用热设备,以免造成浪费。 在此期间,电力系统在华北电力设计院组建了供热管道室,约有近百人,专门负责研究热化 发展规划,热力网建设等问题。

为培养热化建设人员,还聘请了原苏联专家指导热化规划设 计。这个机构同时还承担了区域热电厂的热力网工程设计。

从1954年建立到1960年初,这个 组织已全部掌握了热化的规划设计工作,并建立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热化发展的基础资料 ,提出了国家发展热化有关研究调查报告。 1962年为摸清第一个五年计划以来所建热电厂的经济效益,总结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 以便更好地结合我国国情,研究发展热电联产。

以华北电力设计院供热管道室为主,组成六 个强大的调查组,对十五个热电厂进行了全面的系统调查。 报告认为:这些热电厂供热能力平均利用程度仅为48%,其中有15%左右的机组投产后2 3年 供热能力可以充分发挥,节能效果较好;而大多数热电厂投产后要经过5 7年供热能力才能 充分发挥,平均的节能效益较低;少数热电厂投产后,由于各种原因热负荷显著减少,甚至 主要热用户由于计划变动,搬到其他地方建设,致使机组长期不能发挥效益,也有因机组选 择不合理在非采暖区装了具有低压抽汽的供热机组,降低了热化效益,影响热电联产事业的 进一步发展。

尽管有上述问题“总结报告”提出:1960年15个热电厂共发电110.25亿度;供热 11.72×1 0 6 百万大卡;节约85.41万吨标准煤;平均每百万大卡节约73公斤标准煤;比较好的热电 厂 ,每供热一百万大卡,平均节约标准煤89.64公斤。热电厂建设中比凝汽电厂多耗钢材,经 计算每多耗一吨钢材,每年平均可节约34.4吨标准煤,热电联产的优越性仍然是显而易见的 。

2、1971年 1980年期间 热电联产项目发展处于低潮,主要原因是第

一、

二、三个五年计划期间建设的热电厂,由于 热负荷设计偏大,造成热电厂节能效益下降,同时建设区域热电厂需要协调有关工业建设和 城市建设规划,工作量很大,一时难以定案,致使热电建设受到很大影响。同时由于热负荷 限制不可能发展大容量供热机组(当时供热机组最大容量为5万千瓦),而大容量高参数凝汽 机组,热效率高,热电联产方案与分别生产热能、电能方案比较,热电联产效益差。

在此期间,由华北电力设计院支援各大区设计院的热网专业人员也因热电工程不多而改行。 后期国民经济发展较快,用热量增加,热电厂仍然增加了供热机组97.5万千瓦,占新增火电 装机的6.8%。

但公用的供热机组占到23%,也就是说这段时期自备热电厂的比重增大了。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6-02

标签:论文   工学论文   交通运输   热电   标准煤   热电厂   新能源   设计院   机组   负荷   节约   效益   平均   计划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