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山东省海河流域水环境演变的成因分析

论文摘要:山东省海河流域水环境在近2000 年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受气候、降水的影响并不显著,受黄河北流、南徙泛滥冲积的影响较大,而历代人类活动影响为主要因素。建国以来,该流域兴建了大量水库、闸坝、机电井工程,并治理和调整了水系,发挥了巨大的防洪除涝、城乡供水功能。

但改变了水流情势、自然状态和水的存储方式,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水生态环境。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水资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而水资源开发利用不够科学,对污染物、污废水和污废气等的排放控制不够等问题的存在,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因此,亟须探索山东省海河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模式,建立水生态环境保障体系,遏制水环境恶化的趋势。 论文关键词:海河流域;水环境演变;成因分析中图分类号:TV213.4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9- 6159(2008)- 04- 0017- 031 流域概况山东省海河流域属于华北平原,位于海河流域的南部,南以黄河为界,西、北以卫运河、漳卫新河为界,东邻渤海。

东西长360km,南北宽80km,地形西南高东北低,地面坡降在1 /5000 1 /20000 之间,是一个相对封闭的流域,总面积29713km2,人口1485 万人,耕地面积160 万hm2。该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546mm,其中70%集中在7 9 月。

多年平均蒸发量约为1300mm。流域地表水资源量14 亿m3,地下水资源量27.9 亿m3,水资源总量36.41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不足300m3,属资源性缺水地区。

2 流域演变情况山东省海河流域有3 条骨干排水河道,分别为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另有流域面积在300km2 以上的支流32 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排涝体系。史书记载,徙骇河最早位于河北省献县至沧州市、青县间,后为滹沱河所经。

明代万历十年(公元1852),徒骇河称土河,经过历代变迁,到了1931 年,基本形成了如今的徒骇河。1949 年后,对徒骇河进行了统一规划和治理,在莘县和聊城的四河头闸与陶桥闸之间进行了截弯取直,形成了今天的徒骇河。

马颊河在唐代时由黄河分出,也叫新河,在山东省禹城市以西,公元700 年,在平原县以上利用西汉黄河故道,平原县以下循古笃马河,开挖一条从清丰、南乐,经莘县、冠县、高唐、夏津、平原、陵县、乐陵至无棣入海的排水河道,是现代马颊河的前身。以后历经金、元、明、清,均无大的变化。

1933 年疏浚时,马颊河又延伸至河南省濮阳县境内,成为如今的马颊河。德惠新河是1968~1970 年新开挖的一条排水河道,该流域原系徒骇、马颊河间的低洼狭长地带,为解决这一区域的排涝问题,开挖了这条长172.6km,流域面积3248.9km2 的德惠新河。

至1933 年,山东省海河流域水系基本形成并稳定下来。3 历史上影响海河流域水环境的因素近千年来,山东省海河流域水系各河流迁徙频繁,湖泊洼淀逐渐缩小,但并不明显。

近一二百年,这种趋势有所加快,显著的变化发生在20 世纪60 年代以后。海河流域水环境的萎缩,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3.1 降水对水环境演变的影响海河流域湖泊洼淀的盈缩与气候变化存在内在联系。从更新世最后一个寒冷期结束并进入全新世以后(约为12000 年前),气温上升,雨量增多,海河平原开始出现湖泊洼淀。

到全新世中期(约5000 年前)气候温暖湿润,雨量充沛,海河平原湖泊众多。但到全新世晚期和历史时期,气候逐渐干燥,湖泊洼淀又开始消亡。

通过遥感图像分析,在黄淮海平原上,唐宋时湖泊洼淀面积达11000km2,而如今只剩6000km2。但是,从多年平均值来看,降水的年际变化虽然显著,3000 年来都围绕一个均值上下波动,并不是一味显著地向干燥化发展。

因此,降水量的变化,气候的干燥,是导致湖泊洼淀盈缩演变的主要因素,但不是唯一原因。与海河流域大水环境相联系的山东海河流域水资源,2000 年中没有显著的变化,汉唐期间水资源虽不丰富,但能够适应于当时农业生产发展水平。

3.2 黄河南徙对山东省海河流域水环境的影响山东省海河流域的主要水系有徒骇河、马颊河、德惠新河和鲁豫冀边界上的漳卫河。这些水系受黄河泛滥影响特别大,自公元前602 年至公元1949 年的25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论文   工学论文   交通运输   海河   山东省   德惠   流域   新河   水环境   黄河   水系   成因   水资源   湖泊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