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价值论视阈下的环境价值

21世纪的人类,面临诸多全球问题的挑战。环境的恶化,生态的失衡,各种能源的危机,无一不在表明,人类在毫无节制地享用自然带来财富的同时又将自身推向生存危及的边缘。毫无疑问,这是人类工业发展遗留下来的沉重遗产,是人与环境关系不和谐的表现。从本质上讲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作为一种价值关系而存在的,想要正确处理好这一价值关系,就必须对环境价值的内涵有一个深刻、全面的认识。从哲学的角度上看,价值这一概念是对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主体性描述,它代表着客体主体化过程的性质和程度,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合乎规律的变化与主体尺度相一致、相符合或相接近的性质和程度。因此,站在哲学的高度上,从价值学的视角对环境价值进行探索尤为重要。

1价值哲学视角中的环境价值

1.1环境价值

环境范畴是人类对其周围世界认识的概括和总结,随着人类社会文明的整体性发展和进步其内涵和外延也是不断丰富和拓展的。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使人类在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而如果一味的固步自封,那么就会陷入哲学思考的深渊,必然得不出符合实际的结论。传统的思维模式下的劳动价值论得出的结果只能是:劳动是价值的源泉,环境的价值所在是由于环境中已凝结了大量的人类劳动,从而凝结在其中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被理解为是环境价值的本质。显然这样的理论是无法在实践中实现的,因为自然界中有相当一部分环境资源是不需要人类劳动加工而直接为人所用的。

在《价值论》一书中,李德顺教授为我们明确了环境价值这一概念:任何事物包括人的行为在内,对于人依赖环境的本性和人对于环境的需求来说有什么意义。这表明了对一定自然环境的依赖已经成为了现实生活中人的一种基本需求,而满足和实现这种需求则就变成了对人的一种直接价值,换言而知,只要能够促成环境有助于人,那么它对人就有正的环境价值,反之则对人有负的环境价值。在这种理解中我们可以看出环境已经成为主体性尺度的一部分,而实现周围环境的良性循环则是人类自身生存和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1.2环境价值与环境的价值

回顾自然与人的关系发展史,我们经历了否定之否定的过程。从最初把自然与人的关系仅仅看成母子关系,再随着人类能力地不断发展,将自然与人的关系看成是主奴关系,直到今天以一种新的拓展与升华走向人与自然界的一体化,并从价值的角度把环境价值还原为人的权利和责任。这种还原并不意味着轻视环境对人的作用,而是要求我们深刻认识到环境价值所给我们带来新的信息,理清环境价值与环境的价值。

环境价值是与环境的价值不同概念,笛卡尔的二元论为主客体的分化奠定了逻辑基础,它使人们只关注到环境的价值,而从未认识到环境价值。环境的价值所引导我们思考的是环境能在哪方面满足人的需要?,即环境作为客体,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所具有和可能具有的意义。在这种概念的引导下,我们依然用传统的方式去对待自然界,无节制地开发和利用自然界。而环境价值引导我们思考的是如何保护和优化我们的生存环境以保证人自身?这就表明自然环境不再只是人的利用的手段和工具,而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内容和标志、权利和责任之一。

马克思指出:在实践上,人的普遍性正表现为这样的普遍性,它把整个自然界首先作为人的直接生活资料,其次作为人的生命活动的对象(材料)和工具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马克思强调自然是人的无机身体,也就是说自然环境已经成为主体的一部分,成为人活动的目的性内容本身。在人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中,自然界处于优先地位,人则居于创造主体的地位,这一辩证关系启示我们在通过实践将自然改造为人们所适宜生存的环境的同时必须重构主客体关系,也就是说应当同自然界的万物保持和谐亲近的关系,而不是对抗的关系。这同环境价值所引导的观念是一致的。人类与自然是一个生命整体,我们应该像爱护自己的身体一样爱护自然界的万物,保护自然界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环境价值概念的形成正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升华,对环境的价值的深化,也是人类与自然界关系认识的质的飞跃。

2环境价值:超越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作为一种价值论,通常是被作为一种价值和价值尺度而采用的,有且只把人类当作价值判断的主体,并把人类的利益作为价值原点和道德评价的依据。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所引导的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即人类中心的基本原则:人始终处于主导的地位,在开发和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承担着管理和维护自然责任和义务。

人类中心主义的实质即人类把自身的生命和理性看成是人类的内在价值,将其视为世界上最有价值的存在,拥有它们的人类理应成为万物活动的目的和中心,自然万物只有不断满足、服务人类需要的义务。而这种关系被看作是主体和客体、目的和手段、改造和被改造、支配和被支配等等一系列不平等的关系,从而形成了以人类为中心的观念。虽然这种人类中心主义在人类历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一味强调人类的主体地位,反而不断激起人类征服大自然的野心,也造成了人对自然的破坏,环境不断恶化,威胁到了人类生存。

随着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关于环境价值的探讨成为中外生态哲学界的研究热点。这种价值观的变化是从批判人类中心主义开始的。环境价值并不是对人类中心主义的否定,而是一种超越。环境价值所反映的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即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某种功能或效用,因而对主体来说,客体是有价值的。要解决各种环境问题就应该以人为本,按照人的方式、需要和能力来解决,因为各种环境问题的本身也都是从人类生存的角度提出的。这里的主体虽也是人类,但其并不是一种奴役关系。如果离开了不是以人为中心的这个前提,那么我们也将无法对人类对自然界的权利和义务作出明确规定。

环境价值的这种超越就在于对人类中心主义并不是盲目地批判,而是做出了准确的判断。首先,不仅看到它不只是一个价值命题,而且还看到它是不能用来否定或者是取代的关于普遍存在的根本命题;其次,承认其不能用任何理由来废除的价值原则,因为它在总体上具有必然性、合理性。环境价值更是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人与人的关系中,即人类如何对待自然界在实质上已经成为了人类如何对待自己的问题,是人类的部分与整体、现在与未来之间的关系问题。因此为了全人类的幸福和发展,我们应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树立科学的生态观,以人道主义的态度与情感对待人类自己的生存环境。

3可持续发展:走向价值关系的回归

把环境、社会和经济分裂开来,只顾谋求自身的、片面的、暂时经济性发展的做法,只能带来的是未来的不经济性甚至是灾难。自1972年联合国会议提出可持续发展后,这一新兴的发展观点便迅速获得认可。挪威首相布兰特夫人于1987发表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一文中与其在巴西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发表的《21世纪议程》一文中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为: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的发展。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在其本质意义上正是对人与环境价值关系的深刻理解与把握。

首先,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和落脚点仍然是发展,如果抛弃发展这个核心观点,空谈可持续就没有任何意义了。这就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如何实现经济增长,而不是一味的否定经济增长。同样,这是客体满足主体所需的必然要求,也是探讨人与环境价值关系的重要方面。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包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其中包含的需要和满足这对范畴从哲学的角度来理解其内涵,正是主体与客体之间相互作用的价值关系,需要在人类社会中是生存和发展的必然表现,同时也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需要不断改善优化我们生存的环境,正确处理好人与环境这一价值关系。价值遵循其本性,正是基于人类对客体的需要及客体满足人类需要的能力的关系之上,创造同样也是来源于人类与客体的本质关系上,如果客体缺失,即便人类有再大的创造和再多的需要,也难以形成价值关系。价值关系这种特殊的关系,强调的是客体事物在满足人类需要中的有用性,是客体事物对主体需要的意义所在。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还应满足后代人的需要,而且在满足需要的同时还应具备维持生态系统自身的正常循环和演替的能力,保护和恢复生态良性循环和生态平衡的能力,从而保护和优化我们的生存环境以保证人自身。

其次,可持续发展主张要实现人与环境的全面和谐发展,就要合理利用环境与环境承载力相协调。除此之外,可持续发展强调在实现人与环自然和谐发展的同时,还要实现人与人的和谐发展,即人类自身代际之间与代内的和谐、持续的发展。《里约宣言》曾指出:人类应享有以自然和谐的方式过健康而富有成果的生活的权利,并公平地满足今世后代在发展与环境方面的需要。这正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理性指南。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发展实践中,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而且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的背后的并起着支配作用的就是人与人的关系。可持续发展这一主张正是为环境价值的实现提供了具体路线,人与环境这一价值关系的主体性也得到充分体现。

最后,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在以环境系统利用为前提,经济系统发展为保障,社会系统有序为目标的经济社会系统中的。而正是在这一系统综合作用下,人与环境这一价值关系才能得到真正的回归。

环境价值是客观存在的,它在满足人类生存、发展和享受需要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随着有关环境价值理论地不断完善,环境价值的应用也更加广泛。而对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增多,形势日益严峻的我国,更应树立正确的环境价值观,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论文   工学论文   环境工程   价值   环境   价值论   客体   自然界   可持续发展   主体   人类   自然   关系   中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