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唐人小说中的节庆民俗意象及其文化审美价值

在唐代社会生活中,节日众多是一个鲜明特点,一年之中,就有元日、立春、人日、上元、晦日、中和节、春社日、寒食、清明、上巳、端午、七夕、中元、秋社日、中秋、重阳、下元、冬至、腊日、岁除等时序节日,此外还有佛诞日、皇帝诞日及老子诞日等特殊节日。且这些节日往往有法定假期,《唐六典》吏部卷第二云:内外官吏则有假宁之节,谓元正、冬至,各给假七日;寒食通清明四日,八月十五日、夏至及腊各三日,正月七日、十五日并给假一日。〔1〕故在节日中有颇多节庆活动,其中唐人的游赏吟咏,最为后人欣赏羡慕,明代胡震亨曾对唐人的节庆与诗文吟咏有过述评,他说:

唐时风习豪奢,如上元山棚,诞节舞马,赐酺纵观,万众同乐。更民间爱重节序,好修故事,彩缕达于王公,粔籹不废俚贱,文人纪赏年华,概入歌咏。又其待臣下法禁颇宽,恩礼从厚。凡曹司休假,例得寻胜地宴乐,谓之旬假,每月有之。遇逢诸节,尤以晦日、上巳、重阳为重,后改晦日,立二月朔为中和节,并称三大节。所游地推曲江最胜凡此三节,百官游宴,多是长安、万年两县有司供设,或径赐金钱给费。选妓携觞,幄幕云合,绮罗杂沓,车马骈阗,飘香堕翠,盈满于路。朝士词人有赋,翼日即留传京师。当时倡酬之多,诗篇之盛,此亦其一助也。

这一点无须赘述,除此而外,唐人在节庆活动又尚有其他许多独特的习俗,这些习俗在唐人小说中也有许多呈现,本文试以唐人小说中上元赏灯意象与中秋玩月意象为例略作爬梳。

一、唐人小说中的上元赏灯意象

唐时上元节即今之元宵节,上元节或起源于汉武帝之时,《史记》卷二四《乐书第二》云:汉家常以正月上辛祠太一甘泉,以昏时夜祠,到明而终。常有流星经于祠坛上。使僮男僮女七十人俱歌。《汉书礼乐志》亦有相似记载。宋朱弁在《曲洧旧闻》则追溯颇详,其云:上元张灯,按唐名儒,沿袭汉武帝祠太乙自昏至明故事。梁简文帝有《列灯赋》,陈后主有《光璧殿遥咏灯山诗》,唐明皇先天中,东都设灯,文宗开成中,设灯迎三宫太后。是则唐以前岁不常设,本朝太宗三元不禁夜,上元御端门,中元、下元御东华门,其后罢中元、下元二节,而上元观游之盛,冠于前代矣。又或以为与佛教有关,《涅盘经》云如来遗体焚后,收舍利,绕城步步燃灯。其后成为习俗,玄奘《大唐西域记》云:每岁至如来大神变月满之日,出示众人。(即印度十二月三十日,当此正月十五日也。)此时也,或放光,或雨花。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此俗或亦随之而来淤。

二、唐人小说中的中秋玩月意象

挂在长空中的那轮皓月,往往让人生出无尽的遐想,总想纵身一跃,飞入其间,或轻举衣袂,揽之入怀。于是就有了嫦娥奔月的神话,有了诸如李白欲上青天揽明月的浪漫奇想,也有了一年一度专门的赏月节日中秋。

据宋人朱弁在《曲洧旧闻》中对中秋之夜、赏玩明月的源起做过考述,他说:中秋玩月,不知起何时。考古人赋诗,则始于杜子美。而戎昱《登楼望月》、冷朝阳《与空上人宿华严寺对月》、陈羽《鉴湖望月》、张南史《和崔中丞望月》、武元衡《锦楼望月》,皆在中秋。则自杜子美以后,班班形于篇什,前乎杜子美,想已然也。第以赋咏不著见于世耳。江左如梁元帝《江上望月》、朱超《舟中望月》、庾肩吾《望月》,而其子信亦有《舟中望月》,唐太宗《辽城望月》,虽各有诗,而皆非为中秋宴赏而作,然则玩月盛于中秋,其在开元以后乎!今则不问华夷,所在皆然矣。可见,中秋玩月之俗,流行起来或当在唐玄宗开元以后,而玩月赋诗则始于杜甫。

三、唐人小说中节庆民俗意象的小说功能

除上述上元与中秋之外,唐人的其他节庆习尚在小说中亦多有呈现,比如,七夕夜的乞巧之俗,《开元天宝遗事》即有两处言及,其一云:帝与贵妃每至七月七日夜,在华清宫游宴。时宫女辈陈瓜花酒馔列于庭中,求恩于牵牛、织女星也。又各捉蜘蛛闭于小合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候。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又云: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数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嫔妃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候。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唐语林》则对此俗的流变做了考述:七夕者,七月七日夜,《荆楚岁时记》云:七夕妇从穿七孔针,设瓜果于庭以乞巧。今人乃以七月六日夜为之,至明晓望于彩楼,以冀织女遗丝,乃是七晓,非夕也。又取六夜穿七窍针,益谬矣,今贵家或连二宵陈乞巧之具,此不过苟悦童稚而已。又,陈鸿《长恨歌传》云:秋七月,牵牛织女相见之夕,秦人风俗,是夜张锦绣,陈饮食,树瓜华,焚香于庭,号为乞巧。宫掖间尤尚之。《西京杂记》云: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夜,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则秦汉时已有此俗。

四、唐人小说中节庆民俗意象的文化审美价值

综观中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唐人小说无疑是中国古代小说特别是文言小说的成熟形式,桃源居士在《唐人小说序》中认为唐人小说的成就可与辉煌的唐诗相媲美,亦堪称绝代之奇。唐人小说广泛地触及与表现了现实生活,而民俗内容的大量存在,就是典型体现之一,书中汇萃了唐代小说、笔记及杂著之名篇佳作,其中还有大量的民间文化的内容,是研究唐代文化和民俗风情的不可忽视的材料,兼具有文学和史学的价值。所以,考察唐人小说中的节庆民俗意象,无疑有助于深化对唐代民俗风情及其文化审美价值的认识。唐人始有意为小说,在小说中十分重视和强调一种不同于诗文的特别之味,对于小说的这种特别之味,段成式的认识最为深刻,他说:夫《易》象一车之言,近于怪也;诗人南箕之兴,近乎戏也。固服缝掖者肆笔之余,及怪及戏,无侵于儒。无若诗书之味大羮,史为折俎,子为醯醢也。炙鸮羞鳖,岂容下箸乎?固役而不耻者,抑志怪小说之书也〔34〕而民俗意象常常是构成唐人小说中这种独特之味的重要原料。且其所酿成之味,往往浓郁而鲜明。比如唐人小说《叶法善》中叶法善与玄宗腾空驾云而至西凉观灯事,牛僧孺《玄怪录开元明皇幸广陵》中叶法善架虹桥而与玄宗至广陵观灯事,《神仙感遇传罗公远》《龙城录》《叶法善》中的唐玄宗中秋登月、得《霓裳羽衣》之曲事,以及《宣室志周生》中的梯云挈月事,均异想翩翩,给小说增添了几许烂漫的趣味。唐人为小说,常持游戏心态,故每每标榜所作为助谈资。如韦绚《刘宾客嘉话录序》云:传之好事,以为谈柄也。〔35〕佚名《大唐传载序》云:虽小说,或有可观,览之而喁而笑焉。〔36〕由此造成了唐人小说的多趣味,于是,我们看到许多唐人小说并不表现或者承载严肃的主题与思想,它只不过是在表现某种兴趣,或者说趣味一种生活情趣,一种奇趣,一种谐趣,一种文趣〔37〕。节庆民俗意象中的这种趣味蕴含无疑是十分显著和突出的。

考察唐人小说中的节庆民俗意象,无疑是观照唐代民间俗尚与民俗文化的重要途径。总之,考察唐人小说中民俗意象,有助于更加深刻地认识与把握唐人小说的美学品格。同时,对发掘唐人小说的民俗文化价值,拓宽唐人小说研究的视野,也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论文   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   节庆   意象   唐人   中元   民俗   开元   上元   小说   望月   中秋   价值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