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石油储备的时机-综合新能源论文(1)

纽约商业期货交易所原油期货从2011年底每桶43.5美元到今年8月7日每桶79.85美元,上扬了83.8%,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内,价格一路下跌至9月22日每桶60.6美元,跌幅超过24%。一般来说,影响石油价格的要素包括国际石油生产和消费的供求关系、政治及突发事件因素、投机因素、美元汇率走势等几个方面。

例如,目前活跃在石油期货市场有近7000个对冲基金,其交易相当于总交易量的60%,其控制的资金可能有1万亿美元。其中对石油的需求和供给是决定国际油价的决定性因素,因为其他影响石油价格的要素最终也要落到供求关系上来。

其他因素会极大地影响短期的油价走势。已经有许多分析来说明以前的价格快速上涨和近期急剧下降的原因。

日益升高的对进口石油的依存度使中国更加关注并且深刻地体会和认识到了油价的不稳定性,在短期内可以有很大波动。 石油储备应包括两方面,即商业储存和战略储备。

商业储存主要指由从事石油生产各环节的企业自行储存,以应付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石油供应短缺以及油价的过大起伏和调节需求方的峰谷差等,国家或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规定与企业规模相应的最低储存额。战略储备一般都由国家进行或参与调控,主要目的是应对重大的突发事件造成的供应中断(或严重短缺)。

价格是关键 价格是石油战略储备的最关键要素。根据业内人士,设计的理想吸储价位是30 40美元/桶,如果不到这个价位,储备就不合适。

那么,我们应该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是不是不到这个价位就不储备了?我们有什么把握油价一定会到这个价位?在建立石油战略储备的问题上,如果就价格来说,合适时机是不存在的,因为我们无法预测油价。我们只能对石油的需求和供给的中长期走向有一个基本的判断,短期油价是不可预测的,因为油价的短期影响要素如政治及突发事件因素、投机因素、美元汇率等是不可预测的。

这充分反映在现实中有关短期油价的预测不仅历来有争论,且价格的预测区间很大。事实上,中国有关决策部门也一直在抱怨国际油价的“投机”因素太重。

例如,当油价在70美元/桶的时候,有专家和机构认为油价必须回落,也有些国际组织和金融机构则估计油价将冲破每桶100美元。即使今天价格在每桶60美元,有人总结目前国内的意见是,“中国石油储备”何时出手?看起来现在还不是给出明确答案的时候。

有一种说法是中国石油储备可以不从国际上采购,而是结合国内油源直接收储,因而在建立石油储备的过程中就不会受到国际原油市场价格变动的影响。这是误解。

中国是世界第三石油进口国,国内油源直接收储意味着增加进口,这是同一个道理。且国内石油产出已经到顶,总需求量还在高速增长,这种关联性可想而知。

中国只能通过在国际市场上采购原油来增加石油储备。 中国石油储备的关键是要认识到:一是石油供需决定未来几十年里石油价格会短期波动,但长期上涨趋势不会改变,二是石油储备是应付突发事件,实现能源安全的重要手段。

所谓的国际油价高企的背景,是相对的,各个国家、各个专家的理解都不同,欧佩克组织的主席多次表示欧佩克致力于维持原油的“合理价位”,但他也没能具体说明“合理价位”是多少。购买石油用于储备必须冒价格风险,从这一点出发,任何时候开始储备都是适宜的,能讲究的只是储备的策略和手段。

中国显然不能从国际市场上短期购买非常大量的石油来建立储备,按照9000万立方米的储备数量来推算(相当于90天进口量的原油储备的要求),所需的资金投入合75.4亿美元,短期的买家力量是巨大的。也就是说,即使是突然的购买也会引起价格的大动荡。

因此,比较可行的储备策略是,中国可以配合石油进口进行小量逐步购买储备,尽量降低储备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简单说,就是起步快、购量小、不操之过急。

其次是石油储备不因为价格波动而受影响,只能是利用波动进行相对有利的储备。也就是,当价格高了,多购一些;价格低了,少购一些。

中国石油储备势在必行。而相对透明的储备策略可以通过减少不确定性来降低储备对国际石油市场的影响。

加强国际合作 对其他国家来说,尤其是石油消费国,应当认识到,基于中国日益增长的石油需求和对国际石油市场的依赖,中国的储备对国际市场的稳定不仅有益,而且举足轻重。因为一旦发生严重的供应中断,中国就可以有能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论文   工学论文   交通运输   中国   欧佩克   国际市场   新能源   突发事件   油价   要素   时机   因素   石油   美元   价格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