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改革范例

一、新闻传播学教育与现实媒介融合环境脱节

媒介融合(Media Convergence)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普尔教授1983年在《自由的科技》中提出传播形态融合,本意是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这种关于媒介融合的想象更多地集中于将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介融合在一起。

新闻传播学教育担负着对新闻传播从业人员素质和能力培养的重任。随着媒体融合传播环境的改变,新闻传播学教育方式也应随之有相应的改变。但现今大多数高校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依然沿袭传统的教学模式。总结起来,笔者认为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课程设置单一,重视理论而忽视实践

国内一些高校的新闻教育都因袭传统的教学模式,专业课程大多以采写编评为主,以培养文字记者或文字编辑的标准来培养学生。而一部分高校又缺乏实践的空间,学生只能在理论范畴内消化这些知识,导致大多数学生的知识基本上处于纸上谈兵阶段。

2.教师知识的更新落后于传播现实

媒介融合的传播环境需要教师在教学理念和知识更新方面进行有效整合。但有的新闻传播学专业教师的教学理念依然停留在传统媒体阶段,知识更新的速度跟不上新媒体传播技术的发展变化,这导致在媒介融合环境下,教师在教授学生时往往会显得力不从心,也造成学生在这方面知识的更新速度上与社会现实脱节。

3.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忽视了其他知识的培养

传统新闻教育最大的弊病就是专业细分与业务实践能力的不匹配。在媒介融合环境下,传媒需要的是综合知识人才,而现实中的一些学校的新闻传播学教育欠缺的恰恰就是这一点。例如有的新闻专业学生除了新闻学方面知识以外,其他知识掌握甚少,在现今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学生综合知识的欠缺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4.跨媒体、新媒体教育滞后

媒体融合环境下我们需要的是跨媒体新闻的人才,而国内一些高校在新媒体教育方面很缺乏。一些新闻学院并没有把媒介融合教育纳入教学体系,导致学生们只接受了纯理论的新闻学与传播学教育,这种教育体系与现实的媒介融合传播环境存在脱节的问题。

二、复旦大学新闻学院2+2培养模式探讨

针对以上的问题,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于2012年9月开始进行新的教学模式改革。所谓复旦2+2培养模式,其实也是新闻学界与业界、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融合创新模式。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对本科生专业教育采取2+2培养模式,即新生入学的第一、第二学年,先学习其他专业知识,第三、第四年才开始新闻传播专业的学习。这样新闻学院的毕业生将有望至少掌握两门专业知识,真正成为适应媒介变化的复合型新闻人才。以下笔者就以复旦模式为例,探讨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传播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1.通识课程教育和新闻专业教育相结合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新生入学伊始,先接受两年的通识教育,然后再接受两年的专业教育。所谓通识教育,即重在育而非教,没有专业的硬性划分,它提供的选择是多样化的。而学生们通过多样化的选择,得到了自由的、顺其自然的成长。

从2012年开始,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就将本科四年制培养分成两个阶段,即第一、二学年的通识教育阶段和第二三、四学年的专业教育阶段。在通识教育阶段,学生可以在经济学、社会学、电子信息科学技术、法学、政治学与行政学、汉语言文学、国际政治学、行政管理这九个方向中任选一个方向进行学习。在这种通识教育理论的基础之上,第三、四学年学生转入专业新闻传播学教育阶段。接下来的两年时间里,他们按照自己的新闻传播学方向进行专业课程学习。

从以上课程设置我们可以看出,学生在本科阶段的前两年并没有专业的限制,他们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或专业进行学习。新闻传播学本来就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学生具备法律、中文、计算机、政治、经济等多方面或某一方面的知识,单一的教育无法满足学生对这一方面知识的要求。复旦新闻学院这种改革让学生在接受专业知识之前,已经接受了一定的其他专业知识。这种方式让学生在现今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能够很快地融入其中,而且能很快胜任各种传播环境,也能很快胜任各个岗位的T作,为新闻传播类人才培养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2.学界业界结合,传授新媒体前沿知识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不仅利用自身资源讲授新媒体前沿知识,也引入业界资源,由业界人士进行授课,让学生对所要面临的工作环境和要求有充分的了解。

首先,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在大三、大四阶段开设《新媒体传播与发展》、《网络新闻传播原理与应用》、《媒介融合概论》课程。《新媒体传播与发展》和《网络新闻传播原理与应用》分别由对新媒体有一定研究的杨鹏副教授和邓建国副教授讲授。而《媒介融合概论》则以理论为基础,以技术为指导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的同时学会对技术的应用,并能更好地应用到实践中去。

此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从大三上半学期开始开设《新闻传播前言讲座》这门课,由业界人士进行讲授:另外,还举办复旦新闻大讲堂,请业界人士给学生讲授新媒体前言知识。比如在2014年秋季,学院分别请了腾讯公司网络媒体事业群总裁刘胜义、澎湃新闻网时事新闻总监、澎湃新闻产品总监孙翔、新媒体排行榜创始人徐达内、界面高级编辑彭朋、东方网媒体中心副主任陈旭东、上海观察执行总编尤莼清、财新传媒执行总裁张翔等前来讲授新媒体经验。这些人都是新媒体的领军人物,让他们来讲授业界情况,让学生对所要面临的工作环境有了充分的了解,也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有的放矢。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学习就是一种直接的引导。

3.推行本科生专职兼职导师制度

复旦大学自2008年开始就在全校推行本科生专职、兼职和特邀导师制度。这些导师各自分工不同,比如专职导师由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复旦大学教师组成,主要给予学生生活、学业和人生指导。兼职导师由各院系具有学术能力的教师组成,为学生提供专业学习指导。特邀导师则由社会名流组成,从实践能力和社会经验等方面给学生加以指导。

在2+2培养制度和学校导师制的基础上,在2013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根据复旦大学本科生导师制的安排,以本院老师为依托,实行有异于学校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新闻学院在学生入学伊始,就由相应的导师进行学习和生活等各方面指导。每位导师所带学生原则上不能超过20个。学生在大学4年期间所有关于学习、生活等方面的困惑、要求等都由这位导师解决,这从根本上解决了学校导师制中存在的一对多的问题。

另外,复旦大学新闻学院还邀请一些知名学者、社会名流等作为兼职导师。他们或开设讲座,或者直接给学生上课,让学生直接接触学科前沿知识。在2014年9月学院就聘请袁隆平、韩美林、崔永元、海岩、冯仑、刘胜义、袁夏良等为新闻学院兼职教授。这些兼职教授和兼职导师有业界的实践经历,而且这些内容与媒介融合的环境非常接近,让学生从另一个方面了解新闻传播所面临的环境。比如文汇报的高级记者袁夏良就曾经给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本科生上过一个学期的课。他主要以自身经验为主,讲述其在采访中的过程和细节,通过自己这个当事人现身说法,使得课堂教学变得鲜活起来。这种学界和业界结合的导师模式,让学生不仅在理论知识、学术能力方面得到帮助,而且在实践能力、业务能力方面也能得到很好的提升。

三、结论

在当今媒体融合的环境下,新闻传播学教育要想更好地发展,并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作为国内知名院校,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2+2培养模式在全国新闻类院校里属于首创。这种方式从根本上解决了新闻类专业的学生实践能力缺乏、知识面单一、新媒体知识不够的问题。

当然,复旦大学作为全国重点高校,有其天然的资源优势,普通高校可在借鉴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经验的同时,主动与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采取联合办学的形式。比如,可让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把这些新媒体课程内容进行共享,让其他高校的学生在没有这些资源优势的情况下也能了解到相关知识,并能很好地和市场接轨。另外,普通高校还应让本校老师走出去,学习新媒体知识,熟悉现实中的传播环境,然后才能在新媒体课程上,让学生们在新媒体教育中既获得知识,又了解现实发展情况,最终实现学生们对新媒体知识与技能的融合应用。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08

标签:论文   文学论文   资讯传播学   传播学   复旦大学   新闻   媒介   范例   导师   环境   媒体   知识   学生   专业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