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影梅庵忆语》服饰三考

明末清初,中国社会政局动荡不安,华夷之辨与王朝嬗替引起社会意识形态之激荡。报国无门的晚明士大夫阶层在变革中谱写出数段可歌可泣的华采文章,既悼惋一个王朝的覆灭,又折射出个人命运辗转于国家命运中的深深无奈。

自古名士悦倾城,才子佳人的话题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重要位置《影梅庵忆语》为明末复社风流才子冒襄(字辟疆)为爱妾董小宛所做之悼亡文章,洋洋洒洒四千言道不尽绵长思恋。董氏原为秦淮河上一青楼女子,后脱离妓籍嫁于冒辟疆为妾,《影》文回顾了冒辟疆与董小宛共同生活9年间的生活巨细,在其后的明清文坛传为美谈。

服饰是历史的镜子,历代王朝更迭之际多改正朔,易服色,以宣扬新王新政。从服饰史的角度来看,《影梅庵忆语》中亦出现寥寥数语提到晚明女性服饰,似能与中国古代汉装形制中的服饰品一一对应,特考证之,是为缘起。

《影梅庵忆语》第一部分中冒辟疆曾有十五年前,眉公先生(陈继儒)谓余视锦半臂碧纱笼,一笑瞠若之说,此处锦半臂与碧纱笼应该分别指代女色与才名,意指冒辟疆视美色与才名一笑了之。之所以锦半臂能成为美色之代言,还需从古代半臂的发展谈起。

半臂,实为一种半袖服装,是从魏晋以来的上襦发展而来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其特征是袖长及肘,衣长及腰,无钮无袢,穿着时用衣襟左右的小带子当胸系结,或做敞胸套头式。唐代半臂穿着方法大抵有二,或着于衫襦之外,掩去部份裙腰(唐代已有高腰掩乳式裙装),或穿着于裙下如衬衫状。半臂在唐初较多见,宫中制作或用锦,每年由成都广陵两地上供长安,《唐六典》《通典》中均提及成都、广陵织贡锦半臂之事。亦有学人以龟兹壁画等材料引证,认为半臂发端于北方游牧民族所着之半袖衫。后多为下层劳动人民穿着,或用于男子军戎服饰,隋唐后传入宫中,谓之半臂,很快在民间流行。初唐服装受胡服影响,窄袖上装流行,其上易套穿半臂,而唐后期宽袍大袖服再次流行,半臂则不多见。宋随唐制,只是半臂上装的长度逐渐加长,袖长也渐及腕,逐渐演化为在宋代女性服装中颇为流行的褙子。宋代高承《事物纪原半臂》载:《实录》(隋)又曰:隋大业中,内官多服半臂,除即长袖也,唐高祖减其袖,谓之半臂,今背子也。江淮之间或曰绰子,士人竞服,隋始制之也。今俗名搭护。说明半臂是从隋唐到宋代一直沿用下来的上装形制,到宋代被通称为褙子,俗称搭护。宋代以后,这种半臂褙子仍有流传,后袖长逐渐变短,形成无领对襟的无袖长衣,衣长及膝,明代被称为比甲,在各阶层中均广为流传。

《影梅庵忆语》第一部分中谈及董小宛为执着追慕去金陵应考的冒辟疆,不顾风涛浪险、买船渡江去见冒襄,被拒绝后,冒襄奴役自董处归来,云:姬归不脱去时衣,此时尚方空在体。谓余不速往图之,彼甘冻死。《后汉书》注:方空者,纱薄如空也。或曰,空,孔也。可见方空二字至少可从两方面解释,从字义来看,空者,说明其薄凉之质地,穿着如未穿;从字音来看,空,即孔也,说明其表面应有方形孔洞。宋代王安石《和祖仁晚过集禧观》诗云:妍暖聊随马首东,春衫犹未著方空。烟霞送色归瑶水,山木分香绕阆风。描写的是春色晴好还未穿着夏季薄衣的时节。而明末清初诗人吴伟业在其现实主义诗歌《再观打冰词》一诗中写道河伯娶妇三日眠,霜纨方空张轻烟,则是以比喻的手法描写了河伯娶妇霜做轻纱(即方空)烟雾为帐的效果。

方空其实均指中国古代的一种轻薄纺织面料方目纱。目在此处为孔眼的意思,所谓方目纱,即古代的一种表面有方形孔眼的丝织物,早在汉代即已出现,当时名纵或纚,织造时经线不相扭绞,仅在二经或二纬之间空出一个筘距的位置,是一种经纬留空的平纹假纱组织。中国古代有方孔曰纱,椒孔曰罗的说法。纱与罗均是古代丝织物中非常轻薄的品类,只是组织结构略有不同。纱多为平纹组织,孔眼均匀,布满整个织物表面,透孔率在75%以上,因此纱的特点是质地轻柔透亮,如古诗所云轻纱薄如空是也。

关于纱织物最早的记载见于春秋时期的《周礼天官冢宰内司服》,其中言及王后之六服以及外内命妇之服中均提到素沙。(礼记亦载周王后、夫人服以白纱縠为里,谓之素沙。此处所言素沙即为素纱,这种白色轻薄丝织物为秦汉时期制作宫廷夏衣和衬衣(内衣)的常用面料。明代帝后、太子礼服均使用纱制作中单(内衣)。《中华古今注》中也记载纱衫盖三代之衬衣也,由此可知,纱织物质地薄凉,在古代常用来制作夏衣与内衣。

《影梅庵忆语》中此处所说董氏方空在体的方空应为夏衣。文中情节可以为证。此前冒辟疆曾与董氏约定,让其俟季夏(季夏,夏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六月)应试,相约同赴金陵,秋事毕,第与否,始暇及此,此时缠绵,两妨无益,而冒辟疆六月科试回家后就听说小宛已遣其父赴冒家提亲,她自己则茹素不出,惟翘首听金陵偕行之约。此时的冒襄有感于荆人相成相许之雅,遂不践走使迎姬之约,独自一人赴金陵了。而董氏于桂月三五之晨,也就是农历八月十五来到桃叶寓馆与冒辟疆相会。此前其遇盗舟损,困于江中,炊烟遂断三日,历经艰险,于初八到三门山,又恐扰辟疆文思,直待八月十五考完才与冒相会。从其坎坷的行程来看,小宛离家时至少在农历八月初之前,且她本意与冒襄偕行金陵,很可能出发更早。那时天气尚暖,所着衣物应为夏衣。如此则不难理解后文中姬归不脱去时衣,此时尚方空在体的意义了,盖她与冒襄分别回苏州后,日夜思念冒襄,不肯脱去见面时的夏衣,而冒襄得知这一切时已是阳月(既阴历十月,阳历约十一月),气温已寒,而董氏此时尚方空在体,仅穿着一薄凉的夏衣,无怪乎家奴说谓余不速往图之,彼甘冻死。至此,董小宛对冒辟疆的拳拳深意可见一斑。

《影梅庵忆语》第四部分中,曾描写董小宛于患难中衣饰尽失,归来后亦不置一物,而在戊子年(1648)七夕,看天上流霞,忽欲以黄跳脱摹之,此处所言之跳脱应为中国古代女性常用的臂腕装饰臂钏或腕钏,亦即臂环或手镯。

半臂、方空和跳脱,其实均是中国古代服饰史中常见的品类,并无稀奇之处,而这三件服饰品出现在《影梅庵忆语》一文中的行文情境,却均可称得上点睛之笔。开篇指出冒襄视锦半臂碧纱笼,一笑瞠若,点明其淡泊名利女色,超脱世俗物外的文人清高之心,为其后冒董二人的爱情故事奠定了基础;之后两人初心始结,董氏为冒襄方空在体,甘愿冻死,深入塑造了董小宛坚贞不渝、敢爱敢恨的女性形象;而文末对于董氏临终前独留冒襄勒书之黄跳脱不去手的细节描写,更是对二人爱情结局的绝佳暗示。乞巧覆祥也好,比翼连理也罢,美好的愿望与悲凉的现实形成鲜明的戏剧冲突,更为《影》文增添无限动人之情思。

明末清初,山河飘摇,《影梅庵忆语》中才子佳人的风月故事背后,似乎也能看到时代更迭之狂潮。《影》文中最后部分多描述冒辟疆全家在兵荒马乱中颠簸流离的过程,亦提到清初薙发之令初下,人心亦皇皇之情境。顺治元年五月(1644年5月),清军入关,相继颁布数道剃发易服令,规定凡投诚官吏军民,皆著薙发,衣冠悉尊本朝制度,抗拒不遵者遭到清廷的残酷镇压。满清统治者妄图通过剃发易服来削弱明朝遗民的国家身份认同感,从精神上彻底击垮汉族群众的民族精神,从而巩固其统治。然而,剃发易服令的颁布在汉族遗民中激起强烈反抗,如冒襄等明朝士大夫阶级,在心理上无论如何也无法接受几千年章甫缝掖之传统就此淹没于历史的尘埃之中,然而,个人在时代的进程之中微如蝼蚁,风流遗老冒辟疆只能于影梅庵中忆语前朝之良辰美眷,而大清王朝的历史则正展开着新的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6

标签:论文   文学论文   古代文学   丝织物   孔眼   纱笼   夏衣   金陵   王朝   跳脱   宋代   中国古代   穿着   服饰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