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传统文化为视角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存在,它来源于多个方面,从这一角度来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价值观构建的重要思想源泉之一。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接班人,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培养科学的价值观理念十分重要,在具体的培养策略上,可以借助传统文化,从传统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已有的思想意识体系。

1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关系

1.1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

从国家的角度来讲,任何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都必须要扎根于本国传统文化中,只有这样可以始终保持生命力和影响力。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有深刻文化基础的,并且也具有必然的现实基础,而这个深刻的文化基础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作为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它是鼓舞民族精神的重要动力,并且也影响着人们的意识形态和行为,那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现阶段我国文化体系的主体,就离不开传统文化做基础[1]。

1.2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

文化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它具有传承性的特点,正是基于这种传承性特点才决定了传统文化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思想源泉的地位。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它所提及到的方方面面都不同程度的反应力传统文化的精髓所在,例如十八大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其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有明显体现,这就不难看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传统文化之间是具有传承性关系的,两者是密不可分,相互融合的,当代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必须要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2传统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

价值观的形成并不是一朝一夕实现的,它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同样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来说,也需要有一个长期的过程。

2.1重视德化教育

大学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教育手段和教育方法是否得当会对学生的价值观形成产生重要影响。在当前市场化经济繁荣发展的今天,很多大学对于人才的培养过于注重实用性,把培育的重点放在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播上,而忽视了学生意识层面的塑造和完善,这就需要高校在把握传统文化内涵的前提下,切实加强道德教化功能,进一步增加大学课堂传统人文主义教育的比重,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引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中,丰富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2]。

2.2重视课堂教学的渗透作用

大学阶段的学生思想意识上具有较为独立的思维方式和处事原则,在对新的文化意识进行接受需要有一个反复的过程。首先,合理选择教育内容,我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含多个层次和内容,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就要选取精华,以那些具有积极、乐观、向上的文化精髓为主,实现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完美融合;其次,合理安排教学课程。要改变传统的轻视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增加和传统文化相关的新课程,并增加教学时数,形成一个新的课程体系,在各个课程的安排上科学合理。同时也可以定期的举办关于传统文化的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3从实践中强化意识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在与传统文化的融合过程中还要重视社会实践的强化作用,通过实践来丰富理论体系[3]。高校在这方面要积极引导和组织学生走向社会,通过参加社会公益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等来把枯燥的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实践,从而使学生可以直观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进而可以更好的将其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中,养成一种自觉性和主动性。

3总结

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后继力量,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融入传统文化具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在具体的教育培养上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有针对性计划性的进行,循序渐进,从而提高学生的整体思想觉悟,以便更好的服务于社会。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9

标签:论文   政治论文   社会主义   传统文化   友善   核心价值观   视角   价值观   意识   体系   思想   基础   大学生   文化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