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

一、前言

事业单位在社会发展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假设没有事业单位所供给的社会服务,整个社会活动将难以正常运行。事业单位作为国民经济不可或缺的部分,但国家对其财务管理只是政策性参与,在企业会计改革的背景下,国家财政部门发布了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财务规则以及事业单位会计制度,事业单位的内部经济活动和外部环境发生了较大程度的改变。事业单位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对资金的预算和收支管理,而是实施以绩效为主要方向的财务管理模式,以实现绩效最大化为目的进行财务管理工作。问题,是促进社会共同财富的提升,因此其具备一定的特殊。事业单位要保证国民经济安全、社会稳定、国家政策的推行以及供给人们医疗、教育、文化等服务或产品,这对于我国综合国力的提高、国民素质的增强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家对事业单位的评价标准,主要是看事业单位对其所布置任务的完成进度以及对上级下发的款项是否按照规定的标准使用。国家下拨资金的目的是为了创造社会效益,但其并不要求创造经济效益的大量增加,不需要回报。因此,各个事业单位都将工作重心放于年度任务的完成上,严重忽视了单位日常的财务管理,在资金使用、预算管理、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缺少管理,导致大量资金的浪费现象严重,资产的内部管理混乱,部分事业单位甚至生成官官相护的腐败现象。

二、事业单位的含义

事业单位属于非营利性组织,指的是为实现社会公益、承担国家某一方面的任务。由国家部门使用国有资产组织各种劳务方式和精神产品,为社会提供生活服务。事业单位主要从事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由于事业单位的构建不以获取利益为目的,从政策性的角度去分析。

三、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目标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指的是事业单位进行财务管理时希望达到的水平,它直接关系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总体方向,但同时也受事业单位目标的限制。依据事业单位资金来源、性质的特殊性,我们可以将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分为基本目标、发展中目标、终极目标。在考核事业单位的经营成果时,不单只是根据经济指标,还要实现事业单位的绩效最大化,增强各个部门间的运行效益,将有限的资金充分发挥出无限的作用。

(一)基本目标

事业单位的基本目标要保障国家资源的合理运用和事业单位的正常运行。事业单位的资金来自国家财政,财务管理的一项最基础目标,就是正确使用财政资金和严格管理财政资金。自觉遵从国家制定的会计规章制度和财经纪律法规,合理实施基础操作规范,保持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随时接受社会和国家的财务检查和审计,对于事业单位的各项经济业务实行财务监督和控制,保证国家资金的利用实现最大化。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应该根据自身的目标和职能,拟定具备较强可行性的财务管理制度和措施,完成事业单位的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

(二)发展中目标

事业单位在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投资和筹资,争取提升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为提高公众对服务的满意度,事业单位首先要增强自身的总体服务能力和水平,由于服务的顺利实施需要有足够的资金作为保证。事业单位必须全面考虑自身的发展方向和社会形势的需求,争取在保障为人们生活提供有效服务的前提下,获取资金流进。事业单位的发展要不断适应当今市场经济要求,转变传统单独依靠的财政拨款形式,积极开拓市场资金,逐渐实现将政府管理事业单位变为社会管理事业单位的新形势。在单位发展过程中积极的筹集资金,争取用最少的筹资成本和最小的筹资风险获得更多的资金。

(三)终极目标

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性组织,伴随着市场逐步进人事业单位的运行。事业单位想要顺利发展自己公益职能和社会事业职能,应该保障自身的合理发展和生存。其在向社会实施公益服务时,不应忽略经济效益。目前事业单位的内部经济活动和外部环境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财务管理不再局限于资金收支管理和预算,而应该发展以绩效为方向的财务管理方式。始终坚持发展最大化绩效的目标,实施成本管理,把事业单位的投人发展,组成一个良好的循环,争取实现事业发展和事业单位的共赢,从而实现事业单位绩效的最大程度化。

四、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的策略

面对如今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事业单位应该转变自身传统的粗放型财务管理理念,提升单位的财务管理水平。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要根据标准步骤实施预算管理,增强事业单位预算工作的质量,促进预算实施的可执行性,完善预算执行与预算制定相分离的现象。经过改善单位资产实物管理的核算和方案落实,保障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的合理应用,控制国有资产浪费和不良流失的状况。

(一)保证资金支出在规定的范围内,保障公众服务的实现

事业单位应该科学合理制定国家投人到的资金,设置专人专账的管理办法、制度,将事业单位日常的经济业务和生产经营活动分离开,财务人员的安排上不能够出现一人多职、多人多职等现象。准确计量和确认事业经济活动的成本和产出,详细分析成本的组成部分以及成本管理上还存在的问题,及时实行有效的控制手段降低事业单位成本,增强事业单位财务资源的利用率,争取用最低的成本实现最大的绩效。对于单位预算内的资金管理,应该依据国家规范化的编报预算,严格进行财政拨款顺序,根据国家财政部门规定的范围支出,禁止出现透支、超支以及各种不良浪费现象。而单位预算外的资金管理,则应该将所有归人财政预算一同管理。

(二)拟定内部管理制度,预防资金流失和各种腐败现象

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将依靠财政资金的模式转变为多种渠道筹资的模式,例如社会各界教育投资、捐赠、科研成果收人、债权人筹资、接受服务的缴费等各项资金。事业单位不仅要主动争取政府的支持经费,还要积极的面向社会筹集各项资金,扩展筹资的渠道。

固定实物资产应该交给固定的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固定资产的保管和运用应该由各个部门分配专门人员负责,增加对固定实物资产的日常保管,制定一系列科学合理的管理流程,明确各个部门、各个人员问的责任权利,确定管理的内容和环节。随后再设置全面化的管理制度,将内部财务管理做到照章办事、由章可循;设置固定资产累计折旧规范,不断完善固定资产的核算方式;设置固定资产清查规范,改善对于内部固定资产的财务处理方法。

(三)提升对资金收支控制和管理,增加资金的应用效率

事业单位要经过对成本核算分析、预算管理等环节,严格依照国家的预算步骤,根据进度使用资金,对单位内部人员的收人分配实施调节管理,使用激励分配制度,提升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单位支出管理要专项审查,减少事业单位成本,提升财务资源的利用率。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首先要做到科学分配资金,合理编制预算,增加经济核算,节约支出,按照法律规定组织收人;其次要增加对资金的管理力度,预防资产的流失,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单位经济业务实施预测、监督和控制,提升财政资金的利用率,以此实现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15

标签:论文   财务管理   财务其它   事业单位   目标   绩效   预算   资金   财务   单位   社会   国家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