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辰河高腔的“开台” 与“扫台”

在辰河高腔演出开始、结束以及进行中, 都会有一系列的祭祀仪式和约束鬼魂的仪式, 演出开始俗称开台, 演出结束俗称扫台, 并有专门的人负责主持, 这个人称掌坛师, 他本身是演员, 但又是仪式的主持者。开台 与扫台 是辰河高腔中宗教活动的突出表现, 因为辰河高腔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掺入了许多宗教内容, 后与当地语言、民歌、傩戏及其他戏曲音乐的长期融合, 具有浓郁的宗教色彩。辰河高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它是地方上旨在祈祷上苍保佑乡民清吉平安的酬神深唱, 是沅水流域最大的演出活动, 其大多数剧目主要是为酬神, 在演出时有严格的仪式, 从某种程度上说, 辰河高腔就是一种祭祀仪式剧。据史料记载, 2 000 多年前, 沅水流域被称为五溪蛮地, 这里属于南方巫官文化, 巫风盛行, 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辰河高腔的流传。《溆浦县志》载: 溆俗信鬼神由来已久, 平民常年祷禳, 不独请僧道、巫觋拜祝, 并为演剧酬神, 而傀儡尤多。清道光元年(1821 年) 《辰溪县志》载: 秋成岁稔, 民醵钱建醮, 或演傀儡, 或集优人作剧以酬神。据溆浦溪口《贺氏通谱》记载: 明崇祯十三年(1641 年), 贺氏宗祠落成后, 每逢农历四月初八贺姓先祖贺贵箴寿辰前后, 除延请僧道主持寿诞祭祀外, 还要接辰河戏班为祠演唱一月以上的连台大戏。并承先祖遗训, 初八前唱辰河昆腔、弹腔戏, 初八后唱辰河高腔。此祠万寿台 后的壁间, 至今仍保存清道光十五年(1836 年) 至光绪八年(1882 年) 间各辰河戏班来此演出的记事。内容有辰河戏班名、班主、班内成员姓名、姓名上还注明他所担任的生、旦、净、丑行道, 以及官箱、火房、杂物分工、演出日期、演出节目名等。同时还绘有人物脸谱、舞台形象和高悬于桅杆上的班旗。 早期, 辰河高腔演出的目的是驱除鬼祟、酬神还愿、超度亡灵、保佑地方平安。辰河高腔《目连戏》中的发五猖, 捉茅人请神开台, 都是从宗教祭神、驱鬼的仪式中演化而来的。余曾对辰河高腔的剧目、唱腔、唱词等进行了探讨, 这里主要考察辰河高腔的开台 、扫台 与打彩头 问题。

一、辰河高腔的开台

开台 是辰河高腔演出前举行的一种祭祀仪式, 是艺人们在戏台布置完毕后的第一场法事。在沅水中、上游地区, 辰河高腔的演出和人们的祭祀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 与流行于本地的傩祭活动一样, 辰河高腔在演出之前必须举行酬神仪式。在辰河高腔演出前, 要举行开台 仪式, 由专门的掌坛师主持。开台 一定要先请神、接灵官、杀鸡祭台, 将鸡血由上马门洒至下马门, 再扯一片鸡毛贴在灵官头上,两片鸡毛贴在钢鞭首尾。掌坛师口念咒语, 人们分别上台参拜灵官, 行礼跪拜, 燃放鞭炮。此时, 灵官念道: 众家善士诚心可佳, 道场圆满, 全城平安。 过后, 鞭炮锣鼓齐鸣, 人们有秩序地慢步走下舞台。然后是发五猖、捉寒林, 在演出中还要穿插游叉捉鬼等祭祀仪式。比如发五猖、捉寒林, 事前要在舞台口架上三四尺宽的特制木板梯, 直通台下, 便于演员下台及观众和其他人员上台使用。在台上发五猖, 五猖神跳下台来, 举着钢叉直奔野外去捉寒林。这时, 台上停止演戏, 场内观众便一起尾随着追至野外, 等五猖神抓住寒林后, 又喧闹着尾随回到台下。把寒林安置于台下桌后, 五猖神由楼梯上台, 再接着演出。有的地方在表演发五猖 时, 五猖头目丁源带领4 个小鬼自东、西、南、北、中跳出剧场, 先来到乱坟岗找, 再跑到街市上把寒林捉住, 押回剧场。据文献资料记载, 辰河高腔招请的神鬼包括佛、道、巫、傩各路神祇。掌坛师在祭坛上祭祀鬼神是有所讲究的, 第一是上坛祭奉: 正乙冲天风火院内岳王戏祖老郎神君、金花大姐、银花二娘、陈平启教傀儡先师等。第二是下坛祭奉: 五路五猖神、三洞梅山大王黑二道将军、伏波将军、历代疡亡艺人。解放前, 泸溪浦市地区的辰河戏在开演前, 先在后台设一个老郎神(相传为戏曲祖师爷) 牌位, 有的地方还在老郎神牌位两边分别设立金花大姐和银花二娘的牌位, 在牌位前每天要3 次上香, 所有演职人员在演出前和演出后, 都要向牌位行礼如仪。开台 也称镇台, 一般在台上正中位置悬挂着绘有福、禄、寿星的三星赐福。乐队打完开台锣鼓, 掌坛师上场,焚香通诚, 就是表明在什么地方, 为什么事, 演出什么戏, 从什么日子起, 共演多少场, 请求保佑。然后用多张小黄纸画符, 杀一只鸡, 将鸡血洒在符上, 贴于舞台各处, 以保佑演出平安。在开台 仪式上, 要有掌坛师主持, 掌坛师要念咒语, 以镇住各路无名鬼神, 如下段开台 咒语:伏以神通浩浩, 圣德昭彰。

开台演唱, 一心奉请, 正义冲天, 风水园内, 岳王戏主, 老龙太子, 陈平启教。一切宗师, 梨园启教。傀儡先师, 台前台后, 茅人五猖请降台前, 领受荤性酒礼。场空之中, 大小神祇, 上下左右, 半下神祇, 请神到位, 荤酒借献, 领受钱财。上乾坤太, 包雷天地转, 处处在中央, 各位诸神。

所谓灵官, 就是民间称呼的道教护法神, 有的地方叫王灵官, 原是道教的护法大神, 掌管天上人间的纠察之职业。在辰河高腔演出前要接灵官护台, 因为灵官在人们的心目中是刚正不阿的形象。据地方文献资料显示, 自明代以来, 沅水流域的人们把灵官看作是天上人间纠察之神, 并且把灵官又分为多种, 如镇台灵官 行台灵官 扫台灵官 等。在戏中, 灵官凶神恶煞, 面具造型凶悍, 面色赤红,头戴道冠, 额突纵目, 耳朵大并竖立起来, 眼鼓突出, 是一位镇邪驱鬼的凶神。泸溪武溪地区辰河高腔在开台 中, 灵官的面具为黑色, 口吐八瓣獠牙, 是铁面无私的护法正神。辰河高腔在演出前, 为防止当地鬼神骚扰, 艺人们都请灵官扫台、镇台。如今, 流行于泸溪县浦市地区的辰河高腔还保留着灵官镇台 的古老形式, 对逐步走入娱人 活动的辰河高腔来说, 还没有完全脱离宗教祭祀的影响, 在开台 祭祀仪式中, 仍然尊傩戏 的傀儡 为先师。从《天官赐福》跳加官 中我们可以看出, 辰河高腔仍然保留着带面具上台表演古老傩戏 的风俗。在泸溪县浦市地区, 辰河高腔演出有灵官镇台的仪式, 灵官是道教护法神, 辰河戏班当家花脸装扮灵官, 先在戏场外的寺庙内等候, 掌坛师命一队人马请出灵官。在鼓乐手和迎接队伍簇拥下, 打着写有国泰民安 字样的巨大万民伞, 拱卫着灵官坐架子敞轿来到戏场。灵官所经之处是人山人海, 百姓在家门口和道口烧香跪拜、燃放鞭炮。掌坛师在给灵官开光 后, 灵官开口和表演(表示此灵官是真神)。灵官被接来后必须在主人屋前下马, 然后灵官唱道:

头顶火烟紫金冠, 身穿衣领作火烟。

四大部州和五州, 察尽凡间善恶人。

吾神善恶督察尽, 纠察爷爷下凡尘。

如今, 辰河高腔戏班演出还保留着开台 的程序, 其演出剧目以祭祀剧为主, 如演出较多的有传统整本戏《目连救母》《封神榜》《西游记》《精忠》《南游》等, 演出这类戏均是宗教仪式和戏曲表演相互杂糅。在演出时, 戏台前围栏上必须套上纸糊的牛、马的头, 每本戏的第一场是开台, 每天由掌坛师举行开台 仪式。在开台 时, 台上放有猪头肉、鸡、酒等祭祀用品。掌坛师点燃香烛, 祭叉, 烧纸钱。而后, 灵官居中, 四神分两厢站立。灵官手持钢鞭, 口中念念有词, 然后舞动钢鞭, 把钢鞭指向东、南、西、北4 个方向, 以示镇四方。然后杀鸡, 把鸡血点洒于舞台四方以及《目连戏》剧中要绑刘氏的木桩及其他器皿上。鸡血点洒完毕, 再将剩余的鸡血滴于酒中, 掌坛师将鸡血一口喝完, 猛喊一声, 将碗摔得粉碎, 钢鞭往台下一指, 四神将从台上一跃而下, 穿过观众, 拥至预先用稻草扎好的茅人, 将茅人 揪出, 叉挑到台前, 用符镇住。在锁住寒林时, 灵官要拿一面圆形镜子站在台上, 给扮五猖的演员照出原形。在耿氏上吊时, 掌坛师必须上台撒五谷、驱野鬼。开台 完毕, 演出开始。开台 仪式极为凝重、肃穆、威武。开台 时炮仗震响, 富户及宗教信徒还要封赠利市。灵官在开台 演完后,演员用布印下脸谱卖给观众。据说把灵官的脸谱贴在病人床前, 可以使病人躲避恶鬼的侵扰。

二、辰河高腔的扫台

扫台 是辰河高腔演出结束时举行的祭祀仪式, 主要是奉送诸神返回, 辞别主家人员, 当地人们俗称杀鸡扫台。待辰河高腔快结束时, 掌坛师带领班友数人, 捧着香、纸钱和一只活鸡, 在街上游一圈,再走到戏台正南方三叉路口, 挖一坑, 将鸡头扭下埋起来。旁边立纸钱竹竿, 周围用芦席围起来, 掌坛师在里面安五猖神位牌, 供上酒, 并沥鸡血, 名鸡血酒。最后焚香, 化纸钱, 点长明灯, 整个演出期间香火不断。在扫台 仪式上, 掌坛师口念咒语, 把诸神送走。扫台 祭祀咒语为:启眼观青天, 师父在身边, 何人收起?祖师弟子收起, 本师收起, 傀儡弟子收起。东路五猖, 南路五猖, 西路五猖, 北路五猖, 中路五猖, 五五二十五猖, 三十六阴五猖, 梁上猖, 梁下猖, 华山得道, 部下茅人五猖。收起七大都猖, 领受红花钱财。(此时杀雄鸡)此鸡不是非凡鸡,身穿五色衣。天杀, 地杀, 某年某月某日某时, 一百二十凶煞, 恶煞。太上老君, 祭了如灵(钱纸涂上鸡血, 并将鸡血洒向南北方), 四大元帅光照。红日正方中, 诸猖并百怪, 一归永无踪。正法是太阳, 邪法是冰霜, 太阳一出, 冰霜消荡。

辰河高腔扫台 的咒语与道教祭祀咒语源出一脉, 辰河高腔舞台咒语中提到的人们所信奉的神祗,也是沿袭道教所信奉的神祇。由此不难看出, 戏、教合一的演出是早期辰河高腔的传统。如《目连戏》【回煞】一折中, 刘氏死后, 其魂魄回家探望, 目的是请儿子为其超度。当唱完为老娘做个超生计 一句后, 听到鸡叫, 于是她唱出听金鸡, 恨金鸡, 五更里, 喔喔嘀, 这公差, 逼娘亲相抛。鬼畏鸡, 鸡在鬼离。所以杀鸡祭台意在镇鬼。泸溪武溪地区演《目连戏》有一习惯, 就是演出结束后必须举行扫台 撵鬼仪式。人们认为, 请来的鬼神不送走会干扰滋事。在扫台 时, 带小孩看戏的大人必须将自己的小孩带回家, 一些有病或运势不佳的人也要纷纷回避, 在当地有不看扫台戏 的说法。按照当地习俗, 因为开台 已经镇压鬼煞, 保证了演出平安, 但因戏中鬼怪较多, 阴灵四处游走, 但慑于灵官(掌坛师) 镇台法术而未敢作崇。在灵官扫台 时, 掌坛师必须给灵官开五光。扫台 仪式虽然简单, 但也免不了杀鸡滴血、焚烧香纸, 然后押着茅人 至场外烧掉。辰河高腔在演出结束后, 还得举行送神撵鬼 仪式, 将请来的鬼神送走, 以免在人间干扰滋事。

三、辰河高腔的打彩头

在辰河高腔演出中有打彩头 的习俗。辰河高腔台风规范, 不主动讨彩, 而是兴打彩头。所谓讨彩, 是指有的戏班在演出过程中, 根据剧情发展进度, 有意在正剧中加入一小节甚至一大段情节的唱词, 一般为受苦、蒙冤、乞讨等表演情节。演员在表演时, 声情并茂, 念、唱、做、打样样俱到。此时, 台下会有观众向台上扔钱币, 也有事先约好的富户, 或是当地堂口 的堂主, 放炮送礼, 以造声势。这有意增加的一段情节和唱词, 虽然没有超出剧情, 却是专门为讨彩 演出的。若是没有观众投钱币, 或是投的不多, 演员便反复演唱这一情节。有的戏班为了多一些收入, 有意拖戏, 拖延至扔投钱币者逐渐稀少, 才继续往下演唱, 这就是所谓的讨彩。

辰河高腔演出的彩头, 是观众自发送 的, 不存在讨。在演出时, 当地士绅、各堂口堂主为了比气势, 往往要求主动送礼, 而且礼也送得重, 这便是打彩头。打彩头 很讲究艺术, 从打彩头 的行为中可以看出观众的文化水平和人生涵养。当地戏迷, 从不在戏的关键情节或高潮时打彩头,而是待剧情较为平缓时打彩。打彩头 一般表现为: 炮仗、彩头出现、演员退场或不退场、演出暂停乐队奏迎奉曲 等。直到打彩 完毕, 演出方才继续。打彩 者, 不在戏的关键情节或高潮时进行,为的是不影响演员和观众的情绪, 真正的戏迷是很懂戏的。打彩头 相比于讨彩 有着截然相反的表现, 充分地展现了辰河高腔与其他戏曲的不同之处。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8

标签:论文   艺术论文   电视电影   三星   高腔   道教   戏班   牌位   彩头   祭祀   仪式   观众   演出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