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连续剧《知青》中体现出的传统鲁剧上的突破意识

电视连续剧《知青》中体现出的传统鲁剧上的突破意识 电视连续剧《知青》中体现出的传统鲁剧上的突破意识

:电视包装与电视节目产业化 后现代主义及其相关音乐 电视栏目纪录片的特性探析

电视连续剧《知青》中体现出的传统鲁剧上的突破意识

翻看近些年来的鲁剧,不难发现鲁剧的优良传统是在主题思想上追求积极健康的主流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富有浓厚的历史沉淀和齐鲁风格。电视连续剧《知青》继承了这一传统,叙事结构宏伟,画面大气磅礴,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保持原有风格的同时,《知青》在鲁剧传统上又有了崭新的突破和定位意识。

一、全景式格局化摄制手法为传统鲁剧创作视角带来新思路

(一)时空架构更加开放

七连、山东屯、陕北坡底村、山东海滨某知青点、边防女兵驻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这几个知青点之间通过艺术的处理手法,运用独具特色的镜头语言,驾驭起了复杂的时空架构,恰到好处随着剧情进行切换,流畅生动,并在戏剧场景上将北大荒、陕北黄土高原、内蒙古草原和山东黄海之滨的山河风情做了充分的展现,并将哈尔滨、北京的一部分也水到渠成地融入到剧情之间,而且暗写了他们的另一处家乡上海,还有冯晓兰父母劳改地的甘肃。剧中,北大荒生产建设兵团地处黑河的某团七连是主场景,由身为上海一个资本家女儿的周萍先在七连“借读”,而后,借由周萍镜头摇到了40里外的在山东屯插队的另外一些上海女知青身上。由七连男知青赵天亮的哥哥赵曙光在陕北坡底村插队,镜头摇到了陕北黄土高原上贫瘠乡村里插队的知青身上。接着,因为一种北大荒常见病需要海带进行治疗,由团长吕东阳和他家乡妻子的关系,镜头摇到了山东海滨的又一个知青点上。还有,由周萍到国境线上戍边的男一班路上,镜头又摇到一处边防女兵驻地,引出来鲁楠几个知青女兵;由孙敬文到内蒙古买马,镜头又自然地摇到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引出来蔡苗苗等几位兵团女兵。这像是把一幅绵绵地全景式的知青生活画卷一一展开,娓娓道来,令人耳目一新。

(二)情节来回交叉的叙事结构

全剧并不只是将这些知青点连接在一起,而是通过来回交叉的巧妙的叙事结构,通过对赵天亮、赵曙光兄弟命运的展开述说,通过周萍、赵天亮情感故事,让镜头在七连——坡底村——山东屯之间频频来回切换,给足了坡底村和山东屯的戏份,牵动着观众一起随着那里的知青生活和命运起起伏伏,这也是很好的艺术构思。

二、不失去大气磅礴的情况下,结合青春偶像剧的很多元素,细腻刻画,让鲁剧也有了扑面而来的青春气息

鲁剧创作不以娱乐和追求最大化利润为目的,不受“戏说风”、“宫庭风”等影响,提到鲁剧,观众想到的往往是叙事结构宏伟大气磅礴,难免略显写实有余而写意不足。《知青》将历史剧和青春偶像剧的笔法巧妙融合起来,在不失去历史剧厚重质感的前提下,又添加了青春偶像剧的很多清新元素,在观感上令人心生愉悦,让人难忘。

鲁剧较倾向于塑造大英雄、大人物的男主角形象,或许这些都是大气的齐鲁文化所孕育的人物个性所决定,但也会略显剧情表现效果单一。《知青》选择青春靓丽的帅哥美女来出演在“上山下乡”时同样正当青葱岁月的剧中人物,《知青》以生动的细节、细致的情感熨人心田,不仅吸引了当年的老知青, 80后、90后的新生代也被这如偶像剧般的澄澈纯净的情感感动,加入了追剧大潮。山东屯女支书梁喜喜、白桦林火车站站长杨秉奎等人对周萍这样“黑五类”子女的关爱;院子里的简易杠铃、单双杠,甚至包括绿树环绕中的一洼水塘;刘江为知青们朗读一本书中一段亲吻的文字,大家听得入迷,如痴如醉;也许是哪怕有着出身和家庭的限制,少男少女们仍在生根发芽、蔓延生长的情愫……使剧中人物平淡枯燥的生活中撷取温暖,以宽广乐观的胸怀面对挫折与苦难。而所有这些在剧中以年轻姣好的面孔,清新纯净的画面中出现时,又宛如偶像剧般吸引着并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年青观众。

综上所述,鲁剧要持续辉煌发展,需要更上一层楼,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鲁剧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做出的更多的努力和尝试,无论是题材选择上还是在表现形式上,《知青》的播出都为鲁剧的发展开拓了新思路,带来了新启示。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3

标签:论文   艺术论文   电视电影   知青   电视连续剧   北大荒   陕北   传统   大气磅礴   内蒙古   女兵   山东   镜头   意识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