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与儒家核心伦理价值观比较

三纲五常中的三纲是中国儒家伦理价值观中最重要的道德准则,本文前半部分将从三纲中的两纲即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两个方面为引入点,以来讨论基督教与儒家伦理价值观中的不同点;基督教与儒家之间有一个共通点,即两者都强调爱,虽然仁爱与博爱有很大的不同,但也有很多相似之处,本文后半部分将主要讨论好仁这一共通点。

一、最先爱谁?保祖先牌位与信上帝的冲突

在儒学中,三纲中其中一纲为父为子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孝在儒家伦理价值观中的重要性。在孔子的学说中,他认为孝是根本。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这说明了仁最深层次的根源是家族血缘的亲情之爱,离开了亲情的仁,就是无本之木了。这显现了孔子作为封建礼教的维护者,他认为爱父母是根本,其次才是敬重长上、博爱他人。反映和说明了孔子爱具有很明显的伦理性。

而在基督教中,神学美德强调信、望、爱,即信仰上帝、寄希望于上帝、爱上帝。《圣经新约》中,耶稣就说:

爱父母过于爱我(指上帝)的,不配做我的门徒,爱女儿过于爱我的,不配做我的门徒。强调人对上帝的爱,只要人类全身心地爱上帝,上帝必会回馈人类。如《马太福音》中说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们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而且是最大的。《马可福音》中说要尽心、尽性、尽意、尽力爱主你们的神。《路加福音》中说你要尽心、尽性、尽力、尽意爱主你们的神。

很明显,基督教所提倡的爱,就是要爱上帝胜过 爱父母,爱上帝才是根本,指出并且强调了上帝的无尚崇高的地位。维护上帝、维护教义、追随耶稣才是最重要的。这也很明显地反映了基督教爱的护教性。

在明清时期基督教传入时,基督教与儒学也在爱父母与 爱上帝中产生了很大的冲突。沈榷就曾说过:

臣又闻其诳或小民,辄曰:祖宗不必祭祀,但尊奉天王,可以升天堂,免地狱。夫天堂之地狱说,释道二氏皆有之,然以之劝人孝悌,而示惩夫不孝不第造恶业者,故亦有助于儒术耳。今彼直劝人不祭祀祖先,是教之不孝也。

明朝旧臣杨光先,在康熙三年(1664)九月十五日,向礼部呈交控诉汤若望的《请诛邪教状》,指控汤望若等传教士有不父其父的贼子等罪状,认为不合中国忠孝礼法。且使得汤若望等人背叛凌迟,后应皇太后出面才免遭死刑。

二、婚姻家庭观与妇女观

在儒学中,三纲中有一纲为夫为妻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家庭观与妇女观在儒家伦理价值观中的重要性。在儒家伦理思想中,特别是在封建社会,家庭很大程度上就是传宗接待的工具,如孟子曾说过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舜不告而娶,为天后也,君子以为犹告也。在中国古代社会,夫妻双方很多都只是媒灼之言而没有真正的爱情,很多婚姻只是在 义务和责任下勉强维持着。在男尊女卑的中国古代社会,尤其是从原始社会末期开始,女人很大程度上没有什么社会地位,《诗经》中曾写道乃生男子,载弄之璋。乃生女子,再弄之瓦从出生之日起,女子就无法与男子享有同等地位;出嫁之后,有得出嫁随夫,顾炎武《日知录》云:已嫁也,于国则称姓,冠之以国;于大夫则称姓,冠之以夫之姓已婚妇女不但称谓随丈夫改变,在家庭生活中妻子也得随夫除此之外,在婚姻上,古代实行一夫多妻制,丈夫娶妾也是社会所默认的,妾的地位相比妻子而言更为低下,《唐律疏义》明确有妾乃贱流妾通买卖等规定。

在基督教中,按照《圣经》和天主教传统,在基督教伦理价值观中,男女婚姻问题是个大问题。如《创世纪》中就这样写到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为,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连合,二人成为一体。家庭是由上帝造男女而建立的,婚姻是神配合的,是神圣的。

《圣经新约以弗所书》中说你们作妻子的,当顺服自己的丈夫你们作丈夫的,要爱你们的妻子;正如基督爱教会,为教会舍己丈夫也当照样爱妻子,如同爱自己的身子;爱妻子,便是爱自己了。由此可见,基督教要求丈夫要对自己的妻子如同对待自己一样,强调要爱妻子,珍惜婚姻,强调了夫妻间要像基督教和教会间的关系一样,力求做到忠贞和互爱。

在明清时期基督教传入时,基督教与儒学也在婚姻家庭观与妇女观中也产生了很大的冲突。黄贞曾记录过与基督传教士的以下对话:

又彼教中有十诫,谓无子取妾,乃犯大忌,必入地狱是举中国历来圣帝明王有嫔妃者,皆脱不得天主地狱矣。

三、好仁

在基督教与儒家之间有一个共通点,即两者都强调爱,虽然仁爱与博爱有很大的不同点,但是也有很多相似之处。

仁德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孔子对仁赋予丰富的道德内涵。儒家仁德是由内而外、由己推人、由近及远,由父子、君巨、兄弟、朋友以及所有人际关系推及自然万物,仁德也由此演化为忠、孝、剃、信、恕、爱等各种具体的道德规范。

仁是根,恻隐是萌芽。亲亲、仁民、爱物,便是推广到枝叶去。孟子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仁学,主张德主刑辅的治国方针和以德望天下的王道政治。

基督教也强调了爱人如己。基督教的博爱思想,也强调了人要对自己的同类友爱,这也是回报上帝、为自己赎罪的一种方式。强调人应该完善自我、宽以待人、学会忍耐和宽恕他人,甚至要求人们要爱仇敌,反对暴力和报复。如《圣经新约》中言你们听见有话说:以眼还眼,以牙还牙。只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与恶人作对。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转过来由他打;有人想要告诉你,要拿你的里衣,连外衣也由他拿去。

根据教义和文献资料,我们可以得知,孔子的仁爱和基督教的博爱这两种爱,虽然有不同之处,但都体现了友爱这一美德。都要求人们要互相关爱、互相帮助、甚至要达到宽恕的境界。同样的爱人如己的思想,产生几乎相似的社会功用:仁爱和博爱的思想,对个人而言有利于修身养性对教育而言,为了爱平民子弟,给他们提供平等的学习和教育机会,孔子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私立学校,而相同的,基督教也一直承担着教育和保存文化的重要作用,西方神学院等的发展和壮大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在伸张仁义改革运动等方面,这两种思想,都起到了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如西方社会的废奴运动,中国汉武帝时期的治国政策的改革等。

正是由于有爱等异中有同的共通之处,才能使得基督教能够被一些中国人所接受。而明清时期基督教的传教士也发现了爱与仁至少在表面上所拥有的相一致的成分,采取了一些合儒的方法,而将儒家的仁等同于基督教的爱,也是其合儒中的关键点之一。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4

标签:论文   哲学论文   哲学其它   儒家   基督   仁德   伦理   基督教   博爱   孔子   儒学   中国   价值观   上帝   核心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