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空间艺术设计具体分析

近年来,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 博物馆事业也呈现出盎然生机, 影响着大众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在城市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由于广大群众的审美日新月异, 所以对于博物馆空间设计的研究和改革也在持续进行。本文将选择研究其中一点, 即以博物馆内部和外部空间的规划研究作为出发点来探讨。空间作为一种超越描述概念的意念, 逐步完善新的空间探索理念的目的是使其在相同的空间中满足不同人群的需求。同时, 博物馆的空间表现也具备了更深层次的艺术内涵。其中, 交通空间在整个博物馆中起到了连接各功能空间的作用。许久以前的博物馆因各种因素的制约表现出了功能单一、场景单调的缺陷。因此本文在馆内的功能划分、空间的合理利用和交通空间的灵活性方面做出了极为具体的分析, 通过合理的流线组织, 灵活的空间布局, 使博物馆内部更显人性化, 释放传统的压抑。同时, 交通空间与各类展示空间的巧妙衔接, 增添博物馆内布局的灵动之感。

一、初识博物馆

1. 博物馆的文化价值

博物馆作为收集、珍藏和探究作为环境与人类遗产的代表物品的地方, 其设计的魅力就在于交通空间和展示空间的衔接。伴随着多种人文文化的融合发展促使了现代博物馆的表现形式多样化。一个合理的博物馆空间设计, 会使游客在潜移默化中走进历史的长河。即使帝王将相风云际会的尘埃已落定, 即使文人墨客讴歌颂吟的余味已散去, 但我们也就可以在博物馆中感受历史的质朴和恢弘, 文明的凄美与雄健, 以及中华文化的自信和自豪。

2. 博物馆的历史渊源

博物馆一词最早起源于希腊文缪斯, 是公元前三世纪在亚历山大城建立的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 也被称为亚历山大博物馆, 这是被公认的最早的博物馆, 其没有明确的空间划分。现在我们提到的博物馆是17世纪后期从欧洲发展起来的, 1753年成立的大英博物馆, 是世界第一个对外公开的大型博物馆, 根据需求所建立的博物馆此时已经有了初步的展示功能和收藏区域的空间划分。

现代博物馆和传统博物馆相比, 其设计的概念、空间和文化定位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已不再是旧时的历史文化场所, 而是集保藏、陈列展览和研究为一体的公共文化场所。博物馆作为一个民族历史的重要见证, 不仅展示人类历史文化, 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传承和延续。进入二十一世纪, 博物馆的空间艺术设计被提升到了一个关键的位置, 博物馆不仅具有学习、教育的功能, 它还是观者休闲、娱乐的主要场所之一。所以现在的博物馆规划更要注重空间设计, 即展示空间的规划与休闲场所的合理搭配。

3. 博物馆的未来发展

罗丹曾经说过:无论以前人们曾有过多么辉煌的文明, 都无一例外地将被历史的烟尘所湮没。人类在不断地创造着文明, 文明却无法永生--这是永恒的法则。但是, 我们仍然可以通过某个途径去寻找这些文明的踪迹, 这个途径就是博物馆。

近年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 促使博物馆文化建设和科技建设事业蓬勃发展, 给博物馆建设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空间。今天的博物馆不仅以笔墨字画和古玩为主要收藏, 而且也成为科研和文化传播的重要机构。同时也成为公众修身养性的城市一角。博物馆对普及地方文化、传播精神文明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二、博物馆空间分析思路

1. 空间理念

作为博物馆空间设计, 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 提高自身的服务水平, 在吸引游客的基础上更要留住游客。既要加强空间环境的感染力, 又要重视博物馆的功能多样化, 在观展过程中也要通过必要手段来给参观者提供沟通参与的机会。空间是博物馆的灵魂, 空间设计就是对展馆的总体设计, 其核心就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现代博物馆建设最为重要的理念。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有欧洲学者提出以人为本的新型博物馆建设的概念, 但是在后续发展中以人为本的理念成为了一句空口号。但个人认为每一个参与博物馆设计的工作者都应该大胆思考和探索, 努力实现博物馆空间设计中的人本理念。

一个好的博物馆设计, 可以使文物爱好者在玩味历史痕迹的过程中流连忘返并且回味无穷。那么现阶段就要提高博物馆的环境氛围, 如现代简约风格博物馆通常非常含蓄, 往往要达到以少胜多, 以简胜繁的效果;中式博物馆则涵盖庄重与优雅双重气质;欧式博物馆更多是浪漫和惬意, 通过完美的曲线来达到精益求精的细节处理。如今, 当代博物馆展览形式和内容追求的更是环境的新颖型和文化的多样型, 不仅要加入历史的底蕴, 更要加入现代文明的元素。

2. 空间灵感

北京四合院的建筑形式是传承下来的一种中国建筑风格, 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 这与博物馆的文化底蕴有相似之处, 再者北京四合院的空间布局对于博物馆的空间设计也有可鉴之处。四合院有几进院的划分标准, 分为一进院、二进院、三进院、四进院甚至有五进四合院, 除中路主院外, 两侧还有东西跨院, 庭院越深, 越不得窥其堂奥, 可谓深宅大院.四合院内的房屋虽有游廊链接彼此, 但又各自独立, 四面房门都开向院落, 但关起来门来又自成体系。博物馆的空间主题可采用了四合院进院式设计, 从起始、进阶、高潮、最后到结尾的一脉相承, 串联在一起的建筑个体既有相似之处又能彰显各展示空间的个性化。每组建筑之间用中式庭院串联, 山水之景既能作为观赏用, 又能调节院中微气候, 可谓抚琴听流水, 闲坐观春秋.空间划分和建筑构成的组合使其具有了海纳百川的胸怀, 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三、博物馆空间艺术设计具体分析

1. 空间色彩设计

马克思曾说过:色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在博物馆外观展示设计中, 色彩的配置是表现展示内容和主题的重要手段之一。色彩配置是否得当将影响整个建筑的情调和气氛, 影响观众的感情。建筑色彩直接或间接的服务于展示空间主题文化, 由于现如今博物馆的类型多样, 主题不一, 所以, 我们要根据特定场合配置不同的色调。同时, 选择适宜的空间色彩既能突出主体思想、又能衬托出建筑外观环境和文化内涵。陈列展馆是为广大观众服务的, 所以展示空间的色彩设计要以把握观众生理和心理平衡为原则, 不外乎就要用到对比手法。

四合院建筑以冷灰色调为主, 并用灰红、灰绿、灰蓝、灰黄等色彩修饰细节。灰瓦青砖, 红门绿檐, 彰显古老质朴的平民文化。借鉴老四合院的主题格调, 即作为一个院进式博物馆在色彩选择上就要考虑建筑空间与庭院植物及自然环境的搭配, 高度统一的灰色调建筑群, 降低装饰材料用色的纯度和明度来点缀气氛。青砖旧瓦, 树影斑驳, 透露满满的文艺气息。同时配合新型镀膜材料的使用, 传统的历史沉淀与当代的多元文化相互交融, 凸显建筑的朴质大方, 古朴典雅, 演绎不一样的文化情怀。并且在四合院传统坡屋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波浪线条的建筑屋顶造型更添生动新颖。在形式适宜的同时确保统一且不单调, 沉着且不沉闷、变化且不紊乱。

2. 区域空间划分

空间是博物馆设计的第一要素, 而文化的载体和展示也取决于空间。北京四合院作为庭院中心建筑, 通过精美巧妙的元素运用成为中国传统建筑的缩影, 庭院博物馆可以借鉴此空间布局, 使建筑群的内部布局成为庭院中隐藏的一大特色。其中, 展示空间是博物馆建筑的内部和外部都要直接用于与展览相关的区域空间, 可以说是博物馆建筑空间的高潮和核心空间的内部。同时也是划分建筑空间的核心。如果建筑空间是对称式布局, 那么展示主题空间则要放置在中轴线上, 中轴线两边的副厅文化主题要和主厅一脉相承。所以这就意味着博物馆每一院进空间的主题要在统一中寻求细微差别, 提升大众的观赏趣味, 亲身遨游在每一个历史故事的海洋之中。其中中式庭院的景观意境也与展示主题遥相呼应。序厅也是博物馆内部空间的交通枢纽, 它引导游客水平和垂直流动。它也可以是聚会和社会活动的仪式空间, 展示博物馆展览的主题, 展示博物馆的文化内涵和艺术魅力。作为博物馆建筑的内部空间, 展览厅、展览室等都是固定的空间, 但如果进行展览和陈列, 则会成为整个建筑的主要可变空间。建筑的外部空间也应引起设计者的重视和考虑, 它对于室内营造气氛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3. 交通空间运用

走廊、楼梯、自动扶梯和博物馆建筑的坡道都是独立的交通空间。当中庭式入口大厅与与交通空间连接时, 会形成一个复合式的交通空间。此时, 除了交通的功能外, 作为中庭空间的装饰和陪衬的作用也极为显着。博物馆中的交通空间既能组织和疏散人流, 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参观路线[12].如今的博物馆交通空间在兼顾交通的同时还能改造成展廊, 也为展示空间创造了一种新形式, 从而使交通作为这一空间的主要功能但也是不唯一的功能。

四、结论

通过对博物馆空间规划的学习分析, 针对当今社会形势发展的审美变迁和空间形式多元化, 展开对当前博物馆空间艺术形式的研究探讨。通过对博物馆空间的自由化分, 在结构合理和表现形式统一的前提下, 营造出博物馆空间形式艺术表现效果。同时, 当代博物馆要从以物为本迈向以人为本, 不断满足群众艺术欣赏的需要, 重视观众的体现和感受。

参考文献

[1]何小欣。当代博物馆的复合化设计策略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博士论文。2011 (6) :201-207.

[2]张蕾, 孙迟, 杨丽橘。探析展陈空间中的点线面设计元素的构成[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10) :110-111.

[3]张攀。依托西岳庙建设华阴博物馆的一点思考[J].陕西历史博物馆馆刊, 2017, (12) .

[4]冼宁, 倪东舒。历史建筑的价值认识初探[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10) :112-113.

[5]徐波, 卢晓萌。用设计思维的系统方法提升环境设计的创造力[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7) :116-117.

[6]陆烨, 俞兰。地域性古建筑符号在室内设计中的运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3) :29-31.

[7]马涛, 许柏鸣。空间设计中材料手法化的探讨[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2) :82-83.

[8]刘金凡, 张政, 张乘风。形态知觉心理在当代设计中的应用[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2) :24-25.

[9]彭曲云, 范伟。陈设艺术设计的创新精神[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5) :62-63.

[10]刘栋, 程越。西方艺术的逻辑化审美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5) :38-39.

[11]杨云峰, 熊瑶。意在笔先、情境交融--论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意境营造[J].中国园林, 2014, (4) :82-85.

[12]孙思策。移竹当窗--竹造景手法的应用研究[J].家具与室内装饰, 2016, (12) :88-89.

[13]赵梦思, 付晨, 祝遵凌。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城市滨水空间景观规划--以双江县南勐河为例。生态经济[J].2015, (5) :91-195.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06

标签:论文   艺术论文   艺术   博物馆   空间   室内装饰   庭院   艺术设计   四合院   家具   交通   建筑   主题   文化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