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民国粉彩瓷器艺术发展琐谈

民国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转变的时期,对景德镇瓷业来说,是中国制瓷业进入变革、创新、发展的一个全新的时代。在社会大变革的景德镇瓷业正处于转型阶段,专门烧制皇家用瓷的官窑已名存实亡,被逐渐兴起的股份制瓷业公司所替代。中国最早的一家瓷业公司是“江西省萍乡瓷业公司”,建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湘西凤凰县人熊希龄把建于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的“湖南官立瓷业学堂”改为“湖南瓷业公司”。到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北京、天津、河北、河南、山东、山西、湖南、江西、浙江、福建、四川、辽宁、吉林等地相继建立的瓷业公司及窑厂有三十余处。此外,为了提高瓷业制造技能和普及瓷业理论知识,继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湖南官立瓷业学堂”之后,在江西景德镇又相继创立了规模大小不等的瓷业学校、研究所。有清宣统三年(1910年)建立的“江西陶业学堂”。民国十三年(1924年)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民国十五年(1926年)省立窑业学校迁址景德镇,更名“省立景德镇陶业学校”,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立江西陶瓷试验所,民国二十年(1931年)建立“浮梁县立陶瓷科职业学校”,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省立九江陶职与县立陶职合并,改为“省立陶业专科学校”。此外,还有河南省宋代钧窑窑址创建于民国九年(1920年)的“禹州职业学校”①。民国初,第一次世界大战间(1914-1918年),帝国主义列强为了瓜分世界而争战,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一部分民族资本家以实业救国为宗旨,引进国外机器设备,开始在上海、杭州、苏州、湖州及景德镇等地开设工厂,使染织、陶瓷等民族工艺美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间出现了现代性质的转变②。

然而总的来看,从鸦片战争到建国前,百年风云动荡使中国瓷业遭受到了严重的摧残。但是,由于陶瓷院校、科研机构和引进外来机械设备的出现,我国瓷业还是出现了新的转变。另外,洋务派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理论倡导下,维新派的严复说:“欲开民智,非将西学不可。”他认为要使中国像西方国家一样文明富强,必须“用西洋之术”。从此,西洋成为中国人主动学习的对象,把西学看作救国救民的真理。据现在资料,辛亥革命前后,有不少学子出国学习油画,即有李铁夫、李叔同、李毅士、王锐之、李超士、陈抱一等,西洋油画传入中国,“西学东渐”从传教士活动开始。利玛窦(意大利语:Matteo Ricci,1552年10月6日 1610年5月11日),天主教耶稣会意大利籍神父、传教士、学者。1582年(明神宗万历十年)来到中国居住。呈送万历皇帝的表文说:“……谨以天主像一幅、天主母像二幅、天主经一本、珍珠锒嵌十字架一座、报时钟二架、《万国图志》一册、西琴一张,奉献于御前,物虽不腆,然从极西来,差足贵异耳。”姜B声在《无声诗史》中记载: “利玛窦携来西域天主像,乃女人抱一婴儿,眉目衣纹,如明镜涵影,踽踽欲动,其端严娟秀,中国画工无由措手。”清初,曾在清宫活动的传教士画家郎世宁、艾启蒙、王致诚,都有这类风格的作品留存③。他们的绘画对当时景德镇瓷绘艺术起到了很大影响。康熙晚期出现一种低温釉上彩,取景德镇传统彩绘专长,用中国绘画技法,借西洋画表现光影明暗关系,成功烧制出了色彩明快、浓淡相宜、层次清晰的粉彩瓷器。由于粉彩所用彩料,初期多用进口料,用油调彩也属于“洋”法,因此,粉彩也称“洋彩”。唐英(1682 1756年),清代陶瓷艺术家,能文善画,兼书法篆刻且又精通制瓷。沈阳隶属汉军正白旗,1728年奉命兼任景德镇督陶官,在职将近30年,先后为雍正和乾隆两朝皇帝烧制瓷器。他在《陶成纪事》一书,记载雍正朝景德镇御窑厂制瓷概况时有“洋彩器皿;新仿西洋珐琅画法,人物、山水、花卉、翎毛无不精细入神”。又在成书于乾隆八年(1743年)四月《陶冶图说》第十七条“园器洋彩”中有“五彩绘画,摹仿西洋”的记述。粉彩瓷器是在清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西洋珐琅彩直接影响烧制出来的新品种。雍正朝盛行,乾隆时期仍有很大的发展,至嘉庆、道光以后出现日中则昃之势。此时,有一种与粉彩工艺、风格相近的浅绛彩瓷器出现了。

浅绛山水,是中国山水画的一种,在水墨勾勒的基础上,敷设以赭石为主色的淡彩山水画。这种设色特点,始于五代董源,盛于元代黄公望④,亦称“吴装”山水。黄公望的山水技法,师法“南宗”的董源。董源生活在山水秀丽的南方,他的画“多写江南真山,不为奇峭之笔”。北宋书画家苏轼对他的画评价极高,认为“平淡天真,唐无此品”。对后世影响很大,元四家及明代吴门画家都深受他的影响,黄公望还吸收了“北宗”荆浩所创造“搜妙创真”和“气、韵、思、景、笔、墨”六要素的绘画技法,表现出了巍峨山峰及山脚下幽居闲情的自然景致。以笔墨皴法,全景式构图,高远、平远、深远兼具,达到了山水形象要“气质俱盛,形神兼备”的境界。黄公望深得董源、荆浩笔墨之法,终成一家之体⑤。

景德镇浅绛彩是在烧成1200 1300 的釉胎上,以黑色料彩绘制花纹。再敷染上赭石、蓝、紫、水绿等色料,经650 700 低温烧成。由于浅绛彩是“粉料”与“雪白”合成的彩料,可直接在胎坯上作画,也不用玻璃白打底。

浅绛彩打破了清代官窑粉彩由宫中下发图样,工匠按样描绘,再由填色工完成的程式。它从图案、设计、勾画、渲染皆由一人完成。不仅有山水,还有人物、鸟兽、鱼虫、花卉等题材。

由于浅绛彩绘画随意,如同在纸绢上作画一样挥洒自如,画能体现画师的个性,其效果犹如一幅写意的中国画。故浅绛放逸自然,粉彩则板敛拘谨。因此,晚清一些有文化素养的画家大都来景德镇题诗作画,留下了他们的姓名、斋堂和纪年。自此以后,景德镇瓷器上开始添加了瓷绘作者的名号⑥。

晚清至民国时期浅绛彩名家有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俞子明、汪藩、高心田、汪章、汪友棠、任焕章、许达生等。其中程门、金品卿、王少维三人均供职于晚清景德镇御窑厂。由于他们都是当时的绘瓷高手,瓷艺高,声誉广,在他们的启示和带动下,景德镇浅绛彩发展很快,除高档陈设观赏及文房用具外,日常用具和嫁妆瓷也都争相仿制,以浅绛为饰成为当时的一种时尚(图一)。 景德镇浅绛彩的兴起,多源于元四家山水画家,特别是黄公望的水墨和浅绛色作画,淡墨干皴,苍润浑厚的独特技法。景德镇大师把黄公望的独特技法融合到瓷绘中来,创造出了色彩雅致,层次明快的釉上彩瓷。然而,浅绛彩敷色淡薄,色料与胎釉粘结不牢固,耐久性能差,色彩易脱落,不宜长期保存,不如粉彩色调鲜艳华丽,经久耐看。据《景德镇陶瓷史稿》记载:“浅绛彩流行于清嘉庆,道光间,入民国以后逐渐失传”。据此可知,此时的浅绛彩已是“月坠花折”,而粉彩瓷器确是“日增月盛”。

景德镇釉上彩瓷器烧制经营的场所称为“红店”。旧时红店的经营方式有两种:一是店主提供素白胎,经彩绘烧制成品,授给用户。二是用户自带来白胎,由店主代绘烧制,属带料加工的方式。根据瓷绘质量和胎坯粗细标准,可分为四种类型:一是美术彩业,为上等绘画作品。二是写意彩业,中低档瓷绘作品,包括刷花、贴花。三是粉古彩业,也是中低档次,多为粗劣瓷绘作品。四是黄家洲饰,下等瓷类,收购瓷业瑕疵品,经修饰后再售出,属镇上特殊行业。红店不论大小,业主即是老板,也是瓷绘艺人,著名的何许人也是如此。老板主持日常业务工作,还要抽时间绘瓷。此时,景德镇较大的红店有汪福隆、公兴昌、刘和义、怡兴和等,有徒弟和工人80人⑦。

民国初年,由于釉上彩业的兴旺发达,成为景德镇的主导产品。因此吸引了一批有名望的工艺美术家加入到粉彩绘画中来。如汪东荣、汪晓棠、潘宇、周晓松、王琦等。这些大师都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和美术功底,在艺术上各有独诣专长,除安徽休宁人汪东荣是古瓷名手外,其余几个人都不是瓷绘专业。潘宇江西鄱阳人,美术教师。汪晓棠江西婺源人,绘制摺扇。周晓松四川人,石刻雕塑。王琦江西新建人,捏制面人。这些大师很快把个人技能融入到粉彩瓷绘中,并掀起了粉彩创作的新高潮。他们取国画兼工带写与粉彩精细描绘相结合的手法,创造了笔意灵活、色彩亮丽,比浅绛彩敷色更宽泛的新粉彩。由于新粉彩较浅绛彩经久耐用,又宜干保存,其作品一经问世就获得世人的推崇⑧(图二)。

民国八年(1919年)夏,由瓷业名家王琦、王大凡、吴蔼生、汪野亭等人组织"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开展陶瓷技艺研究活动,社员有300多人。入社者要交作品一件以供陈列和研究。曾开过3次大的画展,并选出优秀作品出版画刊二十多期,影响很大。据向焯在民国九年(1920年)《景德镇陶业记事》一书所记述:“景德镇彩绘名家,前出此者,君不知矣。民国以来若美术家则有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等人……人仍咸称其技艺之精,风格之多样,仿古创新,各臻其妙”。从以上记述中证实,"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的成立,已见成效,名家作品已深入人心,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图三)。

民国十五年(1926年)北洋军阀军队路过景德镇,美术研究社被抢劫一空,被迫停顿。(关于研究社成立还有民国四年之说。)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以“发展美术,恪守秘密,振兴国货,力挽利权”和“热心实业,力图改良,竞美全球”为己任,对瓷器的设计、绘饰、制作、配釉等方面进行探索。他们有感于当时“市肆百器,但以手口相授受,求专书辄不易得,而书则空具文辞,无图以明之,所谓昂声于空谷,成法且不可知。”故要求凡入社者需提供作品陈列于社,并在1921年由景华书社刊印了《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图画》第一集,有力地推动了瓷画改良与出新。然而,好景不长,20世纪20年代后期由于军阀混战,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在遭受打击中已是名存实亡。1928年秋,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刘雨岑、程意亭、毕伯涛“慨斯社之沦散,欲恢复以图强”,组织成立了“月圆会”。(还有一种排序是:王琦、王大凡、汪野亭、何许人、邓碧珊、刘雨岑、程意亭、徐仲南、田鹤仙⑨。)相约每月望日,月圆雅集珠山,以画会友,以会聚友,切磋画艺,时称“珠山八友”。王大凡在他的纸画作品《珠山八友雅集图》上题诗云:“道义相交信有因,珠山结社志图新。翎毛山水梅兼竹,花卉鱼虫兽与人。画法唯宗南北派,作风不让东西邻。聊得此幅留鸿爪,只当吾侪自写真。”鲜明地表白了他们结社志在求变创新的宗旨。从“景德镇瓷业美术研究社”到“月圆会”的成立以及珠山八友瓷画流派的发展,珠山八友成员继承了早期名家潘宇、汪晓棠等人力矫浅绛彩末期粗俗之颓风的思想。他们在发扬传统粉彩工艺的基础上,努力使瓷艺与画艺在结合上有所出新,并形成了具有中国画写意风骨的新粉彩艺术。这对景德镇瓷业的中兴有极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瓷画艺术的发展。“珠山八友”是在复杂艰苦的社会背景下,涌现出来的一支艺术群体,他们对瓷器艺术顽廉懦立的追求,以创新发展的精神,充分发挥各人的特长,全面继承中国画优良传统,由传统的画瓷手艺转向瓷绘艺术,推动了景德镇瓷业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注释:

① 尚海、孔凡军、何虎生主编:《民国大辞典》,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

② 香港艺术馆编制:《瓷画与画艺》,海洋出版社,2003年。

③ 朱筱新主编:《历史词典》,学院出版社出版,1999年。

④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系教研室主编:《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

⑤ 章柏青、吴朋、蒋文光主编:《艺术词典》,学苑出版社,1999年。

⑥ 粉彩――郑年胜、刘扬主编:《景德镇陶瓷艺术精品鉴赏》,上海书画出版社,2002年。

⑦ 铁源、溪明主编:《民国瓷器鉴赏》(胎釉彩绘器型),华龄出版社,2004年。

⑧ 曹淦源主编:《景德镇陶瓷馆民国瓷艺精品》,吉林美术出版社,2005年。

⑨ 王义平:《民国时期景德镇的瓷器彩绘名家》,《中国文物世界》1989年总第50期。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4-23

标签:论文   艺术论文   艺术   景德镇   彩瓷   瓷器   民国   西洋   江西   彩绘   中国   山水   美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