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术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新课程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因此,在小学美术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树立新理念,讲究方法,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营造民主氛围,提供创新沃土

教育家陶行知说:“创造力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在美术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重要的一点是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积极思维,给他们提供充分的心理自由,营造一个自由、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因此,教师必须放下架子,转变角色地位,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美术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良好的情感,点燃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之火,学生的创新精神就会随着教学活动不断发展。

二、课前充分开放,了解教学信息

新的美术课程的实施,要求教师不只是把教科书看做是唯一的教学资源,还要求教师结合有关教学内容,充分利用周围的条件开发丰富的教学资源。而且,新课程改革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研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所以在教学新知识时,可以让学生课前先了解学习内容,搜集教学信息,让学生带着经验进课堂,带着收获进课堂,带着问题进课堂,使学生的学习时时处于主动探索之中。

1.让学生先学课本,了解教学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会学习首先要学会阅读,一个阅读能力不好的学生,就是一个潜在的“差生”。如果小学生没有学会阅读,那么他日后在学习中就会遇到无法克服的困难。美术课本是学生学习世界的窗口和工具,所以教师必须有意识地让学生主动接触、使用这个工具,让学生学会学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主动接触外界的信息(包括课本),并用自己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读这些信息,从而赋予认识对象以心理意义。因此,课本必须成为学生自己赖以学会学习的文本。让每个学生对课本进行独立阅读、思考质疑、重组超越,已经成为美术教学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

美术教学中要使学生先学课本产生一定效果,教师必须作出相应指导,提出具体要求,否则学生不能深入学习,先学课本会流于形式。我要求学生每天带着三个问题自学课本,即“你已知道了什么?”“你有什么疑问?”“你还想知道什么?”,在先学过程中,将收获与疑问记录下来供课堂上汇报交流。为了促进学生积极思维,我要求学生每人至少提出一个问题,同时开展“比比谁的问题多”的竞赛活动,“逼”着学生去看、去想、去学、去尝试。

2.让学生观察生活,搜集教学信息。

美术知识产生于生活实践,与实际生活密切联系。所以,在美术教学中,我们要强调学生的美术活动,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大量美术知识,美术在现实世界中有广泛应用;面对新的美术知识,能主动寻找其实际背景,并探索其应用价值。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发展学生的这种应用意识,课前先向学生公布学习内容,要求学生进行观察,动手实践,搜集有关学习内容信息的资料。

例如在教学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版美术四年级上册第四课《时间告诉我》时,我要求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时钟?时钟的造型怎样?日用钟和工艺钟有什么共同特征?它们都有钟面、指针和刻度对吗?时钟有什么作用?你知道它是怎样设计的吗?学生通过观察,对新知识有了一定认识和了解,不但感受到美术在生活中无处不在,而且激发学生学习新知的兴趣。

实践证明:课前先对学生开放教学内容,不但能满足学生想成为探索者、研究者、学习者的需要,而且能帮助学生发掘自己的学习潜能,激发学习的内驱力与兴趣,拥有更多成功机会。

三、巧妙设置问题,点燃创新火花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质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人,才能产生创新欲望。因此,在美术教学中,教师应善于设置问题,启发、诱导学生多思考,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大胆放开让学生各抒己见,使学生置身于思考探索的氛围中。教师适当加以点拨,引出更多信息,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变通性,从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促进创新能力发展。如教学湘版美术四年级下册第四课《真情对印》活动一的内容——对印画这一课时,我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什么是对称图形?你能不能画对称图形?”问题一出,学生议论纷纷,我就让学生进行讨论,然后在互相质疑中学习、创新,课堂上学生的发言精彩万分,从中他们懂得了怎样画对称图形。这就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四、渗透学习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良好的学习方法,是学好知识的前提和保证,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师在教学中要以身示范,明确要求,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方法。如在美术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大胆想象。在动手操作时,教师要告诉学生怎么构思,从什么画起,怎么画,让学生从中领悟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以学生为本,处处为学生着想,以学生为本,努力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热情高涨地自己动手、动脑、动口,学习知识,巩固知识,拓展知识,学生才能不断独立,不断自主地学习新知。也只有让学生积极参与,才能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坚持把教师的“教”变成教师的“引”,把被动地“学”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引”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要十分注意“引”的设计。引导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兴趣,营造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引”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从各个方面积极思考、想象与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3-16

标签:论文   艺术论文   美术艺术   美术   教学内容   学习者   课本   能力   教师   知识   内容   学生   信息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