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音乐融入高校音乐教学的相关分析

在我国各地地方音乐十分丰富,如果将这些地方音乐,进行搜集、整合,使其与高校音乐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其意义非凡。首先,有利于加强学生学生们的审美层次,在将地方音乐与高校音乐有机结合的实际操作中,可以通过对地方音乐的认知与了解,使学生领略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独特风采,同时,也时也是对学生音乐文化视野的一种开阔,在对地方音乐欣赏、借鉴、学习的过程中,提升了自己的音乐素养。其次,是对高校音乐革新的一种促进,通过在对地方音实际教学过程中的不断钻研、探索,为高校的音乐教育体制改革,听过了方向,另外,将地方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有机结合的过程中,积极的促进了地方音乐教学理念的促进,进而度教学形式,教学方法与所教具体知识的划定有了积极的实践。最后,上述两者结合,也是客观的对地方音乐文化加以传承与发扬,间接促进地方音乐文化的发展。

一、将地方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有机结合中存在的问题

1、近代由于收西方文化的影响较深

我国高校的音乐教材,大多收西方音乐文化的深刻影响,这种现状十分不利中国音乐的发展,其最突出的体现在音乐的课堂上,在高校音乐的赫斯基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是将教材中的重点知识对学生们加以灌输,却忽视了音乐重要的是理论与是实践相结合,这种现象使得多数音乐专业的学生,无法产生对与音乐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使得地方音乐与高校音乐有机结合的进程举步维艰。

2、没有发挥地方音乐与高校音乐结合的优势

在一般情况上说,高校的音乐教育其教学形式与教学手段来源于专业音乐院校,而这种情况就使得,地方音乐的独特魅力得不到展现。高校音乐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中小学音乐教师或是与此密切相关的音乐人才,但是,如果始终在教学上采取专业音乐学院的教学模式,就会是高校生对因愈合的学习难以产生主观能动性,不利于高校生今后的发展。

二、地方音乐与高校音乐教学有机结合的措施

1、民间音乐与音乐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将民间音乐融合其中,使得音乐教授的课堂中隐约有民间音乐的影子。将民间音乐有机融入到传统的音乐教学体系当中,对传统的音乐课程设计进行整改,使民间音乐与音乐教材想契合,成为高校音乐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同时,将民间音乐传承人邀请到课堂进行教学并参与音乐教材的编写,在对高校音乐教育体系进行有益补充的同时,也会使得民间音乐文化得弘扬与传承。例如,某音乐高校将青田鼓词,带入音乐课堂,并教材内容进行有效衔接,在《视唱练耳》的实际教授过程中,采取部分优秀的青田鼓词选入其中,将极具特色,充满魅力的选段挑选出来,要求学生对此进行练习。又如,在《合唱指挥》的音乐教学与创作过程中,从青田鼓词中取得灵感,汲取其中的精华,对其进行艺术上的再加工,形成富有极具青田鼓词特色音乐作品,使得学生对地方音乐产生兴趣,间接的促进了青田鼓词的弘扬与发展。

2、策划校园地方音乐实践活动

各音乐高校,都有丰富的音乐实践活动空间(音乐厅,体育馆等),高校的音乐声应充分对这些资源加以利用,策划与民间音乐文化密切相关的音乐实践活动,在具体的音乐实践活动策划中,将地方音乐以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出来,激发学生们对于地方音乐的兴趣,更突显了地方音乐的独特魅力,使其与高校音乐教育有机结合在一起。例如,音乐高校或单独或联合其他当地音乐高校,一同开展地方音乐进课堂的音乐实践活动,对于地方音乐通过乐器演奏,词曲歌唱或是舞蹈表演等多种形式展现出来,可以加以适当的整改,但不可脱离其本质。与此同时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教学,通过组织音乐生进行课外时间活动,使高校音乐生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高校音乐生在对赫斯基考察的过程中,谅解了地方音乐的丰富形式,提高了对社会观察力,深切的感受到地方音乐的生存状态,从而唤起学生对传统音乐文化的保护意识。例如,再以青田鼓词为例,可以组织学生去现场观看表演,通过不同风格各异的表演,使学生从中学习相关知识,对青田鼓词进行内容进行搜集整理,深入的对青田鼓词进行了解。

三、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下,将地方音乐与高校音乐教育相结合,其发展仍然不够成熟。但是,在高校音乐实际教学过程中,要注意保持地方音乐的特色,创新音乐教学理念,与地方音乐进行有机结合。将地方音乐作为高校音乐教育的前提,才能使地方音乐在高校音乐教育中发挥作用,使得高校音乐生的音乐素质得到全面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28

标签:论文   艺术论文   音乐   赫斯   青田   高校   地方   音乐教育   形式   民间   文化   学生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