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和稳定毕业生就业率的方法探讨

"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率 指导 创业

论文摘要:大学生就业问题是当前面临的突出社会性问题,文章从我国大学生就业的现状出发,探讨了影响大学生就业困难的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因素,提出了提高和稳定毕业就业率的途径和方法,以更好地解决大学生的就业,促进社会的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

一、背景

二、影响就业率的原因

目前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来说有社会、学校、家庭和大学生自身等因素影响着毕业生的就业率。

1.社会因素

(2)大学扩招政策。大学扩招教育改革政策的出台,作为短期的经济调节手段,使我国的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转向大众教育,越来越趋近大众化。高校的连续扩招,导致教育质量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大学生整体素质下降,毕业生人数迅猛增加。

(3)大学生就业政策制度。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还不尽完善,传统的人事制度制约大学生顺利就业,户籍、人员编制、各种指标和档案管理等一些规定仍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已经不适应现在的就业形势。大学生毕业生就业的申报审批手续复杂,户籍制度制约着用人单位,使它们没有真正的用人自主权,在一些大城市非公有制企业甚至没有进人指标。毕业生就业工作没有明确的部门负责,责权不清,就业政策相互冲突,许多毕业生就业政策难以实施。

(4)国有企业吸纳毕业生能力有限。以前,国有企业是我国接收大学毕业生的主要力量。但目前,国有企业正处于转轨改制时期,其生产经营还尚未走出困境,保持持续增长的余地已经不大,再加上下岗职工的压力,它们不可能拥有太大的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它们需要大学生但接收大学生的数量十分有限。

(5)用人单位用人不规范,存在就业歧视。目前社会普遍以为高学历就等于高的工作能力,用人单位人才高消费,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层次增高。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越来越多的学历歧视,博士、研究生抢手,本科生基本平衡,专科生不在考虑范围。事实上,学历与就业能力之间是不相等的,就业需要的是相关的职业素质和能力。在就业中,还存在着户籍、性别、经验等的歧视,尤其是女性要经历怀孕、生育和哺乳的过程,一些用人单位考虑到自身经济效益拒绝招收女性,这给女性求职带来很大的障碍,也造成了社会人力资源的巨大浪费。

(6)各地区需求毕业生不平衡。一般来说,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接收毕业生的数量会多些,反之就很少。从各地就业需求来看,沿海发达地区和中心城市需求大,用人单位接收毕业生的积极性较高,而在广大基层和西部需求的毕业生数量相对较少。在专业上理工科相对比较好一些,而文科专业毕业生需求相对较少,造成文科就业率比较低。

2.学校方面

(2)就业指导不全面。很多高校没有结合学生的年级特点进行系统全面的职业指导,让学生从入学起就逐步树立就业观念,制定出符合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更科学地利用大学的宝贵时间;或者有的高校就业指导形式和内容单一,就业指导过程过短,就业指导老师业务水平不高。这就导致大学生在校时学习盲目,对自己没有长远的规划,综合能力不强,毕业时没有竞争优势。[3]

3.家庭方面

父母的认识观念传统保守,认为孩子大学毕业获得高学历后就能有高收入。而高校学生所需要的教育投资又比较高,对于家庭来说是一笔很大的负担,大学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对家庭来说是很重要的。父母的偏见和家庭的经济压力,给大学生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心理障碍和压力。使大学生择业门槛很高,只有高待遇的工作才会考虑,而实际上自己又没有很强的能力,这就造成了大学生择业时眼高手低,浮躁不务实。[4]

4.学生自身的原因

(1)综合素质不高。随着高校的扩招,大学生数量大增,导致了高校教育质量的下滑和基础设施的不足;另一方面,长期的应试教育,造成学生发展片面,过分注重专业知识,而忽视综合能力素质的培养。[5]缺少对自己的耐力、毅力等的培养,较少参加社会实践,社团活动,创业活动,勤工俭学活动和学生干部工作等,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够。在就业市场上,复合型、双能型、创新型、外向型、经验丰富型、技能型和学习型人才较受用人单位欢迎,这些人才都具备了良好的综合素质。但高校培养出来的大部分毕业生综合素质能力有所欠缺,导致用人单位对毕业生不很满意。

(2)择业观念陈旧。毕业生的就业观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转变。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就业期望值较高。当前的工作待遇、工作环境与发展前景是大学生看重的重要指标,对广大基层与欠发达地方较少考虑。第二,择业价值取向功利化。[6]择业过程中将物质利益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标准,看重国家编制单位,而较少考虑在工作中是否发挥自己所学专长。以在国有单位工作,以经济利益为出发点,讲求实惠的功利化择业倾向正影响着当代大学生,追求高收入工作,而不看重长远的发展。总体来说,毕业生期望在工资待遇高、稳定、有编制的事业单位就业,集中在非常少量的工作上,这样就加剧了择业难度。

三、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有效途径

稳定和提高大学业生就业率,不仅关系到大学生自身的长远发展,还关系到学校的办学声誉,乃至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经济建设。 "

1.设置符合社会需求的专业课程

高校要主动适应大学生就业市场,借鉴并引进欧美国家高等教育中行之有效的教育模式和课程设计。高校在专业设置上要围绕市场进行调研,研究社会发展和经济变化,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结合本地的特色研究,开设新专业。使课程有特色,灵活地调整专业设置,有计划地淘汰和增加专业,保证学生接受的知识是新的、实用的、能够适应社会需要。

2.改变传统教学内容与形式

高质量的教学保障了毕业生的高就业率。因此在课堂内除传授教学内容外,还要补充大量的实践教学,带领学生进行户外学习,进行实地考察,让学生能将课堂内学习的知识与实践有机结合,更生动地掌握专业知识。同时还应注意扩展课程内容,能从理论的讲解延伸到应用领域,从一个专业联系到另一个专业,从一个行业渗透到另一个行业,进而开阔学生就业思路;改变教学形式,将教学和科研相结合,通过获取相关领域最新的发展动向,引导学生利用基本的科研方法和技术,真正地将科研应用到教学之中。学生的科学研究与所学专业密切相关,一方面可以以课程论文形式及时关注并检查学生的研究结果,纠正研究中的错误,及时肯定学生的创新。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老师可以将部分课程章节让学生来讲解。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牢固地掌握学习内容,且能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有利于学生在就业面试时能展现出自信、沉稳的良好素质。[7]

3.加强就业指导力度

就业指导,也是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重要一部分。建立一支专业化和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为大学生提供有力的就业信息服务和帮助是很有必要的。就业指导老师要结合大学各阶段的特点,给予全方位的有针对性的指导,使大学生四年学习有收获,有目标,加快与就业市场接轨并获得理想的职业。大学一年级,主要给学生提供关于本专业的特点、现状、前景和职业方向指导;开展相应的团体辅导活动,帮助大学生全面认识自我、了解自我,制定出适合自己的学习计划与职业规划。大学二年级,鼓励学生多参加学校社团文化活动及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高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沟通能力等,实现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大学三年级,指导学生关注公务员、事业单位、公司的招考信息,并提供相应咨询。同时,帮助学生了解就业相关的法律法规,避免与用人单位出现不必要的纠纷,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做好就业前的准备。大学四年级,对毕业生就业进行指导,及时了解、解决他们就业过程中面临的困难,提供必要的支持。就业后,及时调查了解毕业生在用人单位的工作情况,对反馈信息进行归纳总结,为在校生的就业指导提供参考。[8]

4.加强与地方、企业的合作,广泛拓宽学生实践就业渠道

大、中小企业向高校提供实践岗位和工作,而学校又向企业输送大量的技术和人才。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广泛建立实训基地,让毕业生和企业各取所好,更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保证学生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的时间和质量,保证毕业设计、企业考核录用环节相结合。通过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与毕业生就业基地建设相结合,为毕业生择业开拓畅通的渠道,培养更多面向实际的应用型人才。树立全员参与就业工作的观念,建立学校为主导,各系院为基础,毕业班班主任负责的就业指导体制,充分发挥教师在行业内声望高、社会联系面广的优势,积极利用自己的影响,向社会推荐毕业生;充分利用校友资源,邀请他们回母校举行座谈会并对在校生进行就业指导,一方面可以分析总结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方式方法,同时通过他们掌握其所在单位的用人需求信息。建立和完善毕业生就业信息网站,提前向社会发布毕业生信息,及时把单位招聘毕业生信息公布,进行网上双向选择,使供需双方沟通更便捷,提高就业工作信息化程度。[9]

5.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实践、实习

毕业生被用人单位录用,看重的不仅是扎实的专业知识,更侧重的是综合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很多大学生在校时,花大量的时间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忽略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跟不上市场社会的需要。社会实践对于大多学生来说有很大帮助,通过实践,不仅对以后的工作和环境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还能更好地夯实专业知识、提高实践应用能力,培养沟通能力、团队配合意识和创新能力。有过实践经验的学生会更加自信,待人接物也更得体,处理问题也更高效。只有真正提高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6.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加强对大学生的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是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有力途径。高校可开设专门的创业教育课程,聘用理论知识和创业经验丰富的教师,对各年级进行分层次教育。通过创业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创业素质,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由创业型大学生再创造出更多的新行业和新岗位。[10]

7.转变就业观念,到基层与西部就业

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国家实施开发中西部战略以来,广大的基层和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急需人才。大学生要关注国家出台的“三支一扶计划”、“村官计划”等就业政策,转变就业观念,避免盲目从众,择业功利,选择到急需人才的基层去锻炼。降低期望值,调整心态,积极投身到西部和基层的工作中,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11]

参考文献: [2]谭秀环.试析大学生就业难及其应对策略[J].工作研究,2010,

(1

6):64.

[3]邵妍.提高大学生就业率应立足于择业观念的转变[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2007,

(6).

[4]李艳彦,等.影响大学生就业难的因素分析[J].科技信息,2010, [5]周文.如何提高大学生就业率[J].宏观资讯,2007,

(3):155-156.

[6]张明胜.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浅探——以南京工业大学为例[J].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

(5):74-75. [8]黄光许.当前形势下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几点建议[J].科技信息,2009,

(2

3):495.

[9]尚恒志.论提高大学生就业率的途径和方法[J].学术论坛,2009,

(1

5). [11]杨立新.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促进大学生就业率稳步提高[J].兵团党校学报,2009,

(6):72-74.

展开阅读全文

页面更新:2024-05-17

标签:论文   教育论文   高等教育   就业率   毕业生   就业指导   观念   稳定   能力   高校   大学生   方法   社会   学生   工作

1 2 3 4 5

上滑加载更多 ↓
推荐阅读:
友情链接:
更多:

本站资料均由网友自行发布提供,仅用于学习交流。如有版权问题,请与我联系,QQ:4156828  

© CopyRight 2008-2024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bs178.com 闽ICP备11008920号-3
闽公网安备35020302034844号

Top